丹江大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前言 (2)
一、设计任务及指导书 (3)
二、丹江大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
1.1工程简介 (6)
1)丹江大桥所处位置及环境 (6)
2)丹江大桥简介 (6)
3)桥梁主要技术指标及工程数量表 (7)
4)桥梁参数选用 (8)
1.2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导资料 (9)
1)配合比设计指标 (9)
2)混凝土配制强度 (11)
3)配合比设计阶段 (12)
初步配合比设计 (12)
基准配合比设计 (16)
试验室配合比设计 (18)
工地配合比设计 (19)
1.3丹江大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详细过程 (20)
题目 (20)
详细计算过程 (21)
1)初步配合比设计 (21)
2)基准配合比设计 (22)
3)试验室配合比设计 (22)
4)工地配合比设计 (24)
三、毕业设计总结 (25)
四、参考文献 (26)
西商二线城区连接线丹江大桥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前言
配合比设计是实现预拌混凝土性能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
施工配合比是以实验配合比为基础而确定的,普通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是确定了相应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后,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方法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确定。
混凝土配合设计要满足强度结构设计的等级要求,施工的和易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混凝土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其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已经到了跨行业,跨科学,互相渗透的非常广泛的领域。
混凝土之所以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的材料来源比较广泛,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等许多独特的技术性能。
在现代的桥梁建设中,混凝土已经成为主要的材料被广泛使用,西商二线城区连接线丹江大桥工程主要使用的就是混凝土材料,在本毕业设计中我选择丹江大桥工程,对其所使用的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2013届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设计任务书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一、设计题目: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二、设计资料
1.选择你所在项目部的一座桥梁,分别以抗压强度和抗弯拉强度为指标进行设计,以选择的项目作为本设计的基础。
2.可根据当地工程的地区及材料的基本性质等主要参数作为毕业设计的资料。
3.校内学生可由老师另行给定原始资料。
三、设计任务
根据你选择的设计图纸,完成以下设计任务:
1、计算初步配合比。
2、调整工作性,提出基准配合比。
3、检验强度、测定试验室配合比。
4、换算工地配合比。
指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增加或减少设计内容。
四、设计时间安排
1、校内学生:共计6周,其中: 原始材料检测1周,计算初步配合比设计1周,提出基准配合比1周,测定试验室配合比1周,换算工地配合比1周,毕业设计答辩1周。
1、项岗实习学生:2012年9月1日-2012年12月30日;
具体时间要求:
2012年11月30日前,将毕业设计电子稿交指导老师审阅;
2012年12月25日前,修改完善毕业设计,并打印装订;
2012年12月30日前,将打印装订好的毕业设计寄给指导老师。
道桥工程系道桥教研室
2012年6月30日
2013届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设计指导书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一、原始材料检测
根据工程所在地区,对提供的水泥,要求检测出密度及强度等级,水泥的富裕系数,砂的表观密度,碎石或砂的最大粒径及表观密度。
二、计算初步配合比
(一)、计算初步配合比,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二)、计算水灰比(W/C),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m),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三)、确定单位用水量(wo
m),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四)、计算单位用灰量(co
(五)、选定砂率(βs),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六)、计算砂石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三、调整工作性,提出基准配合比
(一)、计算试拌材料用量,要求所拌材料数量适中,不浪费。
(二)、调整工作性:
(三)、提出基准配合比
四、检验强度、测定试验室配合比
(一)检验强度
要求拌制三组混凝土,在标准条件养护28d后,按规定方法测定其立方体抗压强度(二)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按强度试验结果修正配合比,计算各材料用量
五、换算工地配合比
根据工地实测,分别计算出水泥用量、砂用量、碎石用量和水的用量。
六、毕业设计文件目录(章节或“1,1.1,1.1.1”)建议
毕业设计任务书
前言
第一章XX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1.
⑴
字号要求:正文,五号,宋体;表格及表头,小五,宋体;图名,小五,宋体;图中文字或标注,六号,宋体;
第二节计算初步配合比
第三节调整工作性,提出基准配合比
第四节检验强度、测定试验室配合比
第五节换算工地配合比
毕业设计总结
附件:1、主要材料的检测数据结果表(原始资料)
2、主要参考文献
六、注意事项
1、要求按时完成毕业设计成果。
2、每人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完成后方能参加毕业答辩。
3、毕业设计不及格者,不能毕业。
4、设计成果要求按A4纸规格装订成册,如有A3的图和表应折叠,设计成果打印。
装订顺序:封面、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单、毕业设计目录、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书、毕业设计内容等。
还要求加上前言(或毕业设计说明)和毕业设计总结(或毕业设计体会)。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单按统一表格。
5、毕业设计编排方法可按章节形式编排,并统一编写页码,如单面打印页码在下端居中处,如双面打印页码在右下端处。
6、每组学生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
8、毕业设计期间每组学生由指导教师安排、管理和指导。
指导教师将批阅毕业设计成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设计草稿(或设计原始资料),交毕业设计成果的同时要交设计草稿,以防止个别学生抄袭。
六、主要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交通部,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交通运输部.《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
4.、运输部.《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释议(JTG E60—2008)[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
5、交通部.《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E30-2005)[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7、杨晓丰李云峰.《路基路面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
8、桂兰郑.《道路检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9、徐培华陈忠达.《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道桥工程系道桥教研室
2012年6月30日
第二章西商二线城区连接线丹江大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丹江大桥所处位置及环境
项目是西商二线城区连接线跨丹江工程,项目所在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貌为东秦岭山地地貌的组成部分,是结构复杂的土石山区。
全市最高点为秦王山,海拔2087米,全市平均海拔1000—1500米。
境内北、西、南三面高。
有丹江河谷倾斜其两侧山脊呈层状起伏,地貌特征是沟多且深,石多土薄。
商洛市位于中纬度地带,西北有秦岭天然屏障,同时有着向东南开口的山川地形,容易受到冬夏季风和青藏高原环流的影响,加上秦岭整个山脉对南方暖湿气流的阻挡左用,所以商洛的气候属于暖湿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干旱、连阴雨、暴雨、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该地区自有地震记录历史以来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属弱震区。
丹江,发源于秦岭地区的凤凰山南麓,经商洛市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于荆紫关附近出陕西省进入河南地区为汉江最长一支流。
其河流冲刷作用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以及以后桥梁的使用中都有一定的影响。
故该桥在设计和施工中都应考虑到丹江河的冲刷及其各季节中河水的涨落可能带来的灾害。
二.西商二线城区连接线丹江大桥简介
西商二线城区连接线丹江大桥(以下简称丹江大桥),拟建路线基本为南北走向,起于西商高速连接线与江滨大道交点,至于丹江河南岸城市规划环城路,全长0.284公里。
桥梁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桥梁上部结构采用(6x30)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桥宽42m,由上、下行分离,单幅桥由六片箱梁构成,箱梁高度为1.6m,中梁顶板宽2.4m,边梁顶板宽2.85m,箱梁底板宽1.0m,人行道现浇湿接缝宽度为50cm,机动车道现浇湿接缝为83.3cm。
箱梁采用多箱单独预制,简支安装,现浇连续接头的先简支后连续的结构体系。
主梁沿纵向外轮廓保持尺寸不变。
预制箱梁在设计时按梁顶面2%横坡设计,其纵坡调平通过梁底预埋钢板外露实现。
桥梁下部采用薄壁墩,但幅桥墩由两个薄壁墩和一个盖梁组成。
盖梁中心高度1.6m,底部水平,顶部设2%的横坡,盖梁宽度2.2m。
单个桥墩成宝瓶形,单幅桥墩成门式墩,桥墩墩身刻有20cm深的凹槽,桥墩顺向宽1.6m,单墩标准段横宽3m。
顶部设R=4m的圆曲线段。
拱肋分为内外拱肋,拱轴线为圆弧线,外侧拱肋矢跨比为1:4,外倾角度为1.041︒,内侧拱肋矢跨比1:3.33,内倾角度为6.975︒。
内外拱肋在拱脚处拱轴线横桥向间距22.3cm。
由于盖梁横坡的影响,桥台处:外侧拱脚伸入盖梁的高度为67.3cm,内侧拱脚伸入盖梁的高度为80cm;桥墩处:外侧拱脚伸入拱脚的高度为77.3cm,内侧拱脚伸入盖梁的高度为80cm,内外拱肋圆管外径为203mm,壁厚为8mm。
全桥共设252道钢管横向联接横撑,其中内侧拱肋间水平横撑有84道,内外侧斜向横撑168道。
丹江大桥桥身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根据西商二线商洛市城区连接线跨丹江桥工程在路网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该项目全线按城市一级主干路技术标准设计。
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地物分布等建设情况,该桥采用设计速度每小时60公里的设计标准,设计荷载为公路一级。
三.桥梁主要技术指标及工程数量表
技术指标表
施工图主要工程数量表
四.桥梁参数选用
1.设计荷载:城市A级
2.环境类别:I类
3.结构重要性系数:1.1
4.相对湿度:0.60
5.墩、台不均匀沉降考虑:桥墩1.0cm 桥台0.6cm
6.桥面温度正温差:T1=25℃ T2=6.7℃
7.桥面温度负温差:T1=-12.5℃ T2=-3.35℃
8.整体升温:25℃整体降温:-25℃
9.管道摩擦系数:μ=0.25
10.管道偏差系数:K=0.0015
第二节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导资料
一.配合比设计指标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标主要包括硬化后的结构强度、拌合物的工作性及使用时的耐久性等。
1.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坚固性
坚固性是指混凝土的强度指标,因为混凝土的质量在目前是以抗压强度指标为主要依据的。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水泥强度等级及水灰比、骨料种类及级配、施工条件等。
1.1.1水泥强度等级:
水泥强度等级大致代表了水泥的活性,即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水泥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越高。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主要从经济合理的角度来选择水泥强度等级,如果对水泥强度等级和品种没有选择的余地,那只能靠在配合比设计中调整比例,掺加外加剂等综合性措施加以解决。
1.1.2 水灰比:
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所用水的重量和水泥的重量比被称为水灰比。
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强度越低,为此,在满足和易性的前提下,混凝土用水量越少越好,这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1.1.3骨料的种类及级配:
砂子、石子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因此统称骨料。
砂石由石材的品种、颗粒级配、含泥量、坚固性、有害物质等指标来表示它的质量。
砂石质量越好,配制的混凝土质量越好。
当骨料级配良好,砂率适中时,由于组成了密实骨架,可使混凝土获得较高的强度。
1.1.4施工条件:
如果施工条件较好,并有一定的管理措施时,可适当降低混凝土的坍落度;反之,如现场施工条件较差时,应适当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
1.2和易性:
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指在一定施工条件下,确保混凝土拌合物成分均匀,在成型过程中满足振动密实的混凝土性能。
常用坍落度和维勃稠度来表示。
不同类型的构件,对和易性的要求在施工验收规范中已有规定,但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来确定。
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一条就是用水量。
增加用水量,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增加了,但是混凝土的强度也下降了。
因此,采用使用减水剂的方法成了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最经济合理和最有效的方法。
1.3耐久性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它抵抗外来及内部被侵蚀破坏的能力,新疆(北疆) 地处严寒地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多雪,混凝土受大气的侵蚀很严重,所以,施工验收规范对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泥用量都作了规定,但是仅仅执行这些规定还不能完全满足耐久性的要求。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就必须在配合比设计中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的选择,砂石级配和砂率的调整,但最主要的是用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1.4经济性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省工省料才是最经济的。
水泥是混凝土中价值最高的材料,节约水泥用量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一个主要目标,但必须是采用合理的措施达到综合性的经济指标才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使用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使用减水剂既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也可以达到节约水泥的目的,掺加粉煤灰可以代替部分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其次,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混凝土的匀质性。
最后,根据当地的砂石质量情况采用合理砂率和骨料级配。
2.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
混凝土的工作性选择取决于混凝土构件自身的特点,包括构件截面尺寸大小、钢筋疏密程度及施工方式等,通常,当构件截面尺寸较小,或采用人工振捣时,塌落度可选择的大一
3.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的耐久性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密实程度,而密实度的大小又在于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
当水灰比偏大或水泥用量偏小时,都有可能在硬化后的混凝土结构内部留下过多的孔隙,为日后引起混凝土耐久性不良现象留下隐患。
当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
注:当用活性掺和料取代部分水泥时,表中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即为替代前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
配置C15及以下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本表限制。
1.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配置强度强度应满足下式: 1.1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 cu,o =f cu,k +1.645σ
1.2当设计强度等级不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 cu,o ≥1.15 f cu,k
f cu,o 混凝土配制强度(MP a );
f cu,k 混凝土配制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MP a ); σ 混凝土强度
2.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2.1当具有近1个月~3个月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时,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应按下式计算:
f cu,i -第i 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值,MPa ;
μf cu -n 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n —试件组数,n 值应大于或者等于25。
2.2计算时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少于25组;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和C25时,σ
计算值小于2.5Mpa 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2.5Mpa ;对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C30,σ计算值小于3.0MPa ,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
σ=
差应取不小于3.0Mpa 。
2.3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30且不大于C60的混凝土:当σ计算值不小于4.0MPa 时,
应按照计算结果取值;当σ计算值小于4.0MPa 时,σ应取4.0MPa 。
2.4 C20和C25,2.5MPa ; 2.5 大于或等于C30,3.0MPa 。
2.5.1当没有近期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时,其强度标准差
σ可按表2-1取值。
遇有下列情况时应提高混凝土配制强度: ⑴ 现场条件与试验室条件有显著差异时;
⑵
C30等级及其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非统计方法评定时。
即:配制强度计算公式中的“大于”符号的使用条件。
三.配合比设计阶段 1.初步配合比设计 1.1计算混凝土配制强度
根据设计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配制强度如下式计算。
1.1.1计算水灰比W/C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60等级时,混凝土灰比宜按下式计算:
W/C=a a f ce /f cu,g +a a a b f ce
式中:
W/C —混凝土水灰比;
αa ,αb 回归系数,按表取值
f ce,
g 胶凝材料28天胶砂抗压强度(a MP ),可实测,且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实验所得,也可用下列公式确定.
1.1.2当胶凝材料28d 胶砂抗压强度无实测值时,可按下式计算:
ƒb =γf γs ce f 式中:
γf 、γs —粉煤灰影响系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可按表2-2取值;
ce f —水泥28d 胶砂抗压强度(a MP ),可实测。
ce f =γc
g
ce f ,
注:
① 采用Ⅰ、Ⅱ粉煤灰宜取上限值。
② 采用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下限值,采用S9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上限值,采用S10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可取上限值加0.05。
③ 当超出表中的掺量时,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1.1.3当水泥28d 胶砂抗压强度无实测值时,公式中的ce f 值可按下式计算:
ce f =γc g ce f , 式中: γ
c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当缺乏实际统计资料时,也可按表2-3选用;
g
ce f ,
水泥强度等级值(a MP )。
1.1.4回归系数αa 和αb 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1).根据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试验建立的水胶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来确定;
(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可按表2-4选用。
1.2用水量和外加剂的用量
1.2.1每立方米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mw0)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水胶比在0.40~0.80范围时,可按表2-4和表2-5选取; 2)混凝土水胶比小于0.40时,可通过试验确定。
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掺外加剂后的用水量在以上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试验进行调整。
注:①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取值。
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颗增加啊5~10kg;采用粗砂时,可
减少5~10kg.
②掺用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水灰比小于0.4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1.2.2每立方米流动性或大流动性混凝土(掺外加剂)的用水量计算:
wo m = `wo m (1-β)
wo m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
`wo m 未掺外加剂时推定的满足实际坍落度要求的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kg ),以表2-5中90mm
坍落度的用水量为基础,按每增大20mm 坍落度相应增加5kg 用水量来计算;
β 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1.2.3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ao m )应按下式计算:
ao m = bo m ·βa
ao m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外加剂用量(kg );
bo m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kg ),计算应符合本规程三-1的规定;
βa 外加剂掺量(%),应经混凝土试验确定。
也可结合经验并经试验确定流动性或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外加剂用量和用水量。
1.3 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
1.3.1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bo m )应按下式计算,并应进行试拌调整,在拌
合物性能满足的情况下,取经济合理的胶凝材料用量。
bo m = wo m / (W/B)
1.3.2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用量(mf0)应按下式计算:
m f = m bo ·βf
βf
——矿物掺合料掺量(%),
1.3.3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co m )应按下式计算:
co m =bo m -fo m
计算得出的计算配合比中的用量,还要在试配过程中调整验证。
1.4砂率的确定
1.4.1砂率应根据骨料的技术指标、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施工要求,参考既有历史资料确定。
1.4.2当缺乏砂率的历史资料可参考时,混凝土砂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或使用外加剂的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
(干硬性混凝土)
2)坍落度为10mm~6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可根据粗骨料品种、最大公称粒径及水胶比按下表选取。
注:本表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对细砂或粗砂可相应地减少或增大砂率。
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集料配制混凝土时,
砂率应适当增大。
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值偏大值。
本表中的砂率系指砂与集料总量的重量比。
3)坍落度大于6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上表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
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1.5粗、细骨料用量
1.5.1采用质量法计算粗、细骨料用量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 co+m go+m so+m wo=m cp
βs=(m so/m go+m so)×100%
go
m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
so
m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
βs砂率(%);
cp
m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质量(kg),可取2350kg~2450kg。
1.5.2采用体积法计算粗、细骨料用量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 co /ρ
c
+m
wo
/ρ
w
+m
so
/ρ
s
+m
go
/ρ
g
+0.01α=1
βs=m so/m so+m go×100
ρ-水泥密度,kg/m3可采取2900-3100kg/m3;
ρg-粗集料的表观密度,kg/m3;
ρs-细集料的表观密度,kg/m3;
ρw-水的密度,kg/m3;可取1000 kg/m3;
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可取为1.
通过以上步骤可求出水、水泥、砂和石子的用量,得到混凝土的计算配合比。
其中,砂、石材料的用量均系以干燥状态集料为基准(干燥状态集料系指含水率小于0.5%的细集料或含水率小于0.2%的粗集料),如需以饱和面干集料为基准进行计算时,则应作相应的修正。
2.调整工作性,提出基准配合比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时应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
混凝土的搅拌方法,宜于生产时使用的方法相同。
1、混凝土试配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方法宜与施工采用的方法相同。
2、试验室成型条件应符合GB/T50080的规定。
3、每盘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并不应小于搅拌机公称容量的1/4且不应大于搅拌机公称容量。
4、首先初步配合比的基础上进行试拌。
宜保持计算水胶比不变,以节约胶凝材料为原则,调整胶凝材料用量、用水量、外加剂用量和砂率等,直到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然后修正计算配合比,提出试拌配合比。
通过具体的塌落度(或维勃稠度)试验,混凝土的工作性检测结果有以下可能:
⑴坍落度值(或维勃稠度)达到设计要求,且混凝土的黏聚性和保水性亦良好,则原有初步配合比无需调整,得到的基准配合比与初步配合比一致。
⑵混凝土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但黏聚性和保水性较好时,应在保持原有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调整水和水泥用量,直到通过试验正式工作性满足要求。
这样的道德基准配合比中,砂、石用量仍未发生变化,但水泥、水的用量改变了。
⑶当试拌实测之后,发现流动性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但黏聚性和保水性却不好,此时保持原有的水泥和水的用量,在维持砂石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适当调整砂率,改变混凝土的黏聚性和保水性,直至坍落度、黏聚性和保水性均满足要求。
经过调整,得到的基准配合比与初步配合比对照,其中水泥和水的用量可能未变(也有可能在改变砂率的同时,相应要调整水泥浆的用量,使水泥和水的用量也发生变化),但砂和石各自的用量肯定发生变化。
⑷试拌实测后,如发现拌合物的塌落度(或维勃稠度)不能满足要求,且黏聚性和保水性也不好,则应在水灰比和砂石总量维持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用水量和砂率,直至符合设计要求为止。
此时提出的基准配合比与初步配合比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