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电影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电影观后感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在录制《晓说》当天,张艺谋导演起了一个大早,12 点不到就已经来到了节目录制现场,把还在家睡觉的高晓松同志和工作人员们打了个措手不及。

另外一个长得很像高晓松的人叫许知远,在他的节目《十三邀》里,张艺谋对他说,说他这辈子就是不停创作的动力,来源于他根本不敢不认真,害怕对不起别人,因为很多双手,都得靠他吃饭。

很多人靠他吃饭,靠他养活,所以他不敢懈怠。

他不懈怠表现在很多方面,在电影圈里流传着他的一段美谈,但凡他的电影,基本不会赔本,拍摄从不超期,预算一定不会超支,更有几次,反退给片方好几百万的预算。

影视圈不缺有钱人,但如果对应上他这个等级的影响力,张艺谋算不上富有;不投资不公司,不参与股票操作,不进入资本圈,至今只有一个工作室,在北京七环边上的深山老林,想找都难到。

低调隐忍,是刻在他身上的一个大大的标签。

和“境州”一样。

在《十三邀》的访谈上,张艺谋谈到了很多,关于他的人生他的电影他的故事,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讲述他童年经历里,因为家庭成分是国民党反动派,做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的那一段。

从八岁起,就战战兢兢地活着。

在纺织厂打了几年的工,高考恢复那一年,国家给五个纺织厂分配了唯一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名额,决定名额的领导从五个纺织厂随机画了一个圈,恰好画在张艺谋所在的那个纺织厂,作为纺织厂摄影最好的工人,张艺谋被超龄破格录取,抢到了当时这个宝贵的名额。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处女作便是《红高粱》,一举拿下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华语电影头一遭。

在 38 岁这个不太年少的年龄,“年少”成名。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有话好好说》……接连五座华语导演无可超越的丰碑,仿佛将年少时候的压抑隐忍全部反向外化,表达在作品里,显示出极度躁动且旺盛的生命力,像墨分五色中的焦和浓,恣意狂放。

《影》的故事,是张艺谋导演一直很感兴趣的、一直想拍的“替身”题材,这句话,我从不同的渠道,听到导演说过不下十次。

“境州”八岁那年,便被收养为权贵之人的替身,如有必要,为真身送命也未尝不可,是一个没有自我的角色。

他存在的意义,是完成其他人赋予他的使命:成就其他人。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开始遭遇了山呼海啸一般的非议,海外被盛赞为年度最佳,国内却恶评如潮,但也被公认为一个电影的符号,代表中国电影从此向商业大制作的工业体系迈进。

张艺谋从《英雄》开始,逐渐多了一个使命:成就其他人。

无论是张伟平新画面期间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抑或是《2008 奥运会开幕式》《G20 峰会》等一系列国家任务,又或者是把张艺谋钉在“国师”耻辱柱上的《长城》。

张艺谋从辉煌耀眼,瞬间跌落千丈悬崖深渊;从水墨中的“焦浓”转至“重淡”,被民众投石,被权利机关追缴800 万超生罚款,被合伙人背叛……
为成就其他人而“活着”,被外界因素捆绑挟持,左右为难,里外不是人;曾经几个孩子都不敢露面,不敢上街,不敢出门。

《影》中,“子虞”培养“境州”,自始至终只打算用作为一个工具,一个成就“子虞”收获天下,成为王的工具,所以他可以无所用其及,哪怕是拿“境州”的娘当做筹码,也在所不惜。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张伟平拿张艺谋的三个孩子当筹码的故事?
而至于“境州”自己的命运?棋子不重要,在天下家国利益面前,棋子谈何命运?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影》是一部讲述二元哲学的电影,而站在《影》对立面的,是《红高粱》和《英雄》。

《红高粱》里“九儿”的九月九,还有她的高粱酒,高粱地外的抬轿,高粱地里的野合,大开大合狂放恣意,与《影》中“小艾”的隐忍妥协克制无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不止是剧情人物角色关系极度克制,色彩亦然。

《英雄》里高饱和度的色彩构成,浓墨重彩的画面表学,将中国电影的形式美,放大到一个迄今为止难以难以超越的顶点。

《影》,一下子全打破了,只用黑白灰三种层次,转眼之间,化作一幅“水墨丹青”的山河画卷。

千里江山,雾隐朦胧,层林尽染,水墨翩翩;威尼斯电影节展映上,一个外国人看完电影之后,立马换了《影》的剧照做壁纸,帧帧美如水墨画。

用衣服的浓淡,来表现角色性格的变化;用阴雨的密度,来营造不同段落的氛围;全程使用用“琴萧瑟”三种古典民乐,挑拨人物、挑拨剧情、暗示未来剧情的走向;点到即止又极度克制,和《红高粱》中的唢呐形成剧烈反差。

教科书一般,洗净铅华,清逸俊朗。

卸下包袱,拍了一部自己想拍的故事的张艺谋导演,反而将中国电影的形式美,再创了一座新的巅峰。

独有一种出尘的韵味。

《影》的美,不止在画面,如果只看到画面的水墨就赞誉鼓掌,就略显浅薄了。

暗含在《影》中,最迷人、叫人抽不开身的,恰恰是剧情中恰到好处的博弈和转换,由白转灰由灰转黑,抑或是由黑转灰由灰转黑,人性的灰度区间。

《影》,更像是一部关于传统中国人,在为人处事、在政为商方面的生存寓言。

且不说“境州”最后惊掉下巴的逆天翻盘,是否意味着其由“影子”向“真身”的过度;仅仅是一个死士的妖娆步伐,也有以阴克阳的传统哲学思想嵌入其中,而影片中类似的段落不枚胜举。

文臣与武将权力关系的现实政治局面影射,替身和影子对于阶级跃迁的深层次探讨,独裁统治中的权力交接体系,个体的革命意识觉醒?算了,更细的,就不方便再公开讨论了。

张艺谋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应过《英雄》的争议:三人就是天下,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被扭曲成对权力阶级的洗白与辩驳,在这个时代看自然是匪夷所思,但在 16 年前,张艺谋却因此平白无故遭到了无数的唾骂与口水,堪比秦桧。

《影》的结局,与《英雄》一体两面,秦王为天下选择了藐视个人,“境州”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为了成为有主体意识的个人,天下亦可除之。

又想到老谋子曾在《十三邀》中,所讲述的自己:全部工人都在听课,自己却因为身份问题灰溜溜的从门口夹着尾巴逃走,80 年代的画面,却拼成了大大的两个字:“活着”。

人最底层的需求,撑死也不过活着。

“在《影》中,境州”的结局,看似光明的,实际却未知,而这种未知,悲观远远大于乐观。

从他决定拔剑的那一刻起,便决定了他本人的生,同时也宣告了旧“子虞”的死亡。

但此时旧“子虞”的身份,早已经由之前的真身,变成了一个无名的刺客,旧“子虞”死了,大都督却还活着,“境州”终其一生,都要活在大都督的阴影里,充当一个已经死去的都督替身,成为新“子虞”。

而活下来的影子“境州”,母亲已故去,自己也成为了最爱之人的“杀夫仇人”,像被母体切断了脐带后被抛弃,化成一座孤岛,孤苦无依。

值得庆幸的是,褪下了他人的挟持后,“境州”的真身,还“活着”。

“境州”的真身,最后的命运会是如何?是成为“子虞”,或者成为“境州”?
答案恐怕也只有张艺谋导演自己知道了。

不过我们唯一能知道的是,从《影》过后,68 岁的张艺谋,都只会为自己活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