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话文稀有句式回纳之相礼和热创作白话文句式统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白话文固定句式,是学好白话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分,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面是白话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回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 者何为”的移位和紧缩.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暗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依附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怎样,怎样,如何,译为“怎样、怎样样、怎样办”.例如:
(1)孔明用云云人物,怎样不误事? (《失街亭》)(2)怎样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 何,译为“对…… 怎样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 何,译成“把…… 怎样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运用来问举动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样样”.“何如”还经经常运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样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暗示问缘故原由,译为“怎样”.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例如:
往常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3.何以……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 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 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4.何…… 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早.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早的标记,暗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 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呢”.偶然可理解为“何…… 之有”,但它两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 乎,译为“难道…… 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7.其…… 乎,暗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 吗”或“大概…… 吧”.例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8.如之何,怎样,译为“怎样…… 呢”.例如: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三)表揣测、揣度或商讨的固定句式
1.得无…… 乎,得无…… 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吧”.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2.无乃……乎,译为“恐怕…… 吧”.例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成乎? (《般之战》)
3.…… 之谓也,其…… 之谓也,其…… 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 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
诗曰:“逆子不匾,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
(四)表感叹的固定句式
1.何其,它一样平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暗示缘故原由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暗示感叹语气,译为“多么”.例如:
(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经常运用在动词、描述词前,加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例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
1.孰与,与…… 孰,译为“跟…… 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孰若,译为“那里比得上”.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
1.非…… 则,暗示选择.可译作“不是…… 就是……”.例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其…… 其…… ,暗示选择.可译作“是…… 还是…… 气偶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例如:
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 (《史记·赵世家》)
二、特殊句式
(一)判别句
所谓判别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别的句式.其稀有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方式.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陈胜者,阳城人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6)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9)此三者,吾遗恨也.
(10)赂秦而力亏,幻灭之道也.
(11)斯用兵之效也.
2.采取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暗示判别.如:
(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5)梁父即楚将项燕.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非死,则徙尔.
(8)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9)此诚危险存亡之秋也.
(10)往常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取否定副词“非”暗示否定.如:
(1)六国幻灭,非兵晦气,战不善,弊在赂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别.例如:
(1)刘备天下枭雄.
(2)其剑自船中坠于水,遽契其船,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二)自动句
白话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自动句.其稀有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自动.如: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成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家叔以余贫困,遂见用于小邑.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自动.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自动.如:
受制于人.
(三)倒装句
白话文中的倒装句,是绝对于当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白话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状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早.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否则,籍何以致此?”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后面,但白话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白话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状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容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描述词(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白话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每每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记词:于、以.如:
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这种状况很少,每每是为了暗示猛烈的感叹.如:(1)甚矣,汝之不惠.
(2)美哉,我少年中国.”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4)王无异于苍生之以王为爱也.
(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6)何由知吾可也?
(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8)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10)凡人不克不及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过.
(四)省略句
白话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状况,对省略成分的掌控,有助于完好理解句子的意思.白话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
(予)爱是溪,(予)得其尤尽者家焉.
(4)对话省
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如:
可烧而走(之)也.
如: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
(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克不及叫焉.
(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3)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皆出山下高山,盖上出也.
(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克不及言.
(8)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1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