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题库:11课3.阅读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巨人和孩子
3.阅读鉴赏
1.【题目】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一个质量和纯度都很高的人生品质,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平平静静的四个字,包含了多少海底波涛的宁静,多少峰顶云高的淡泊。

17世纪,日本有一个叫百忍的僧人名声极佳。

寺院附近有个女孩未婚而生产,女孩的父亲追问她新生儿的父亲是谁,女孩无奈,说是百忍。

人们震惊了,狠狠地斥责了百忍,并把孩子送到了寺院,百忍轻轻一笑收下了孩子。

许多年后,女孩良心发现告诉父亲那个小孩的父亲是另一位青年。

大家这才知道错怪了百忍,去寺院向百忍道歉并接回孩子,百忍还是粲然一笑?承受奇耻大辱,大师却视若纤尘,这种透骨的修行岂止是宠辱不惊?
“二战”后,以色列建国,人民推举爱因斯坦做国家总统。

总统,在这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去的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爱因斯坦却拒绝了,那是智者平静如水的拒绝。

今天,当我们想到他在科学上的巨大建树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位科学巨人面对镶满宝石的王冠轻轻摇动的一只手。

生活在任何一个微小的星球上,人,只是来去无由的尘埃,区别是有的尘埃大些有的尘埃小些罢了。

所谓的宠辱更多的时候是心灵对外界错误的感应。

其实正确的感应的强烈程度也取决于你的承受能力……可以轻轻放下,也可以重重地托起!
见过一些得势之人,那种得意忘形之态令人吃惊。

生命的顶峰永远在高处,与阳光相比我们永远微不足道。

还有一些人,可能生活不够顺利便抱怨,何必?就如爬山,跌倒了,可腿还在,何不重新起步?无论何时,心中想得应该是奋斗的目的,自身价值的实现,而非目的和价值的炫耀。

贫富不过百年,风骚安能永久?学会如何平心静气地面对荣辱,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结构严谨,论证过程规范,纵观全文,开篇提出论点,中间证明论点,结尾总结观点。

B 文章第二段百忍僧人的事例、第三段爱因斯坦的事例分别是从“辱”“宠”两方面证明观点。

C 如果要为这篇文章论点增加事实论据,“韩信胯下之辱”可以为本文充当反面论据。

D 本文运用了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调动你的积累,试为文章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可从正面或者反面举例)。

【解析】
1.“韩信胯下之辱”可以为本文充当反面论据。

说法不恰当。

2.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

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答案】1.C
2.正方面参考:受世人崇敬的周因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虽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

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签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

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

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

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

反方面参考:
江郎才尽的故事;仲永被人称为神童,却因骄傲不继续学习导致长大后一事无成
庞涓因骄傲而被孙膑军队乱箭射死;李自成因骄傲而最终失败;
拿破仑因骄傲而兵败滑铁卢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回忆我的文学父亲
洪烛
①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

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

在我幼稚的想象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甚至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

必须承认: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

②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

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

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

高尔基的童年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师做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看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

在我的心目既是一位巨人.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

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分享其喜怒袁乐的伟大的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的童年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
③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

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

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

我想,那至少是一种值得仿效的精神。

于是,内心的悲哀演变成某种悲壮,自身面临的困境也散发出淡淡的诗意.我要求自己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像高尔基描绘年轻时的落魄经历一样,回忆自己失败的青春和这个失败的黄昏---伤口总会结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

就这样假设着、假设着,血液里仿佛又灌输了新的力量。

④我永远不会否认:高尔基是我童年的偶像,而且在我成年之后,他也从精神上拯救过我,我为自己是他的忠实读者而庆幸。

我回忆着他,就像回忆自已精神上的父亲——哪怕他在世
人的眼里只是个凡人,但在儿子的心目中却是永远的英雄。

1.第②段画波浪线的“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2.高尔基是如何落魄的?我又是怎样的落魄的?
3.“伤口总会结疤,会像勋章一样值得胜利者炫耀”一句中说“伤疤”像“勋章”,并说值得“炫耀”,这是为什么?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回忆我的文学父亲”为题,形象地说明了文学对我的影响之大,这位“精神上的父亲”陪伴我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童年,给了我人生路上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B、作者借“我”的经历来回忆高尔基的好处是更容易使人理解与想象高尔基的童年生活
C、“我”小时侯的阅读条件是极为有限的,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知足了,这是因为“我”可以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

D、“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说的是作者崇拜高尔基,并见到了高尔基。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理解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高尔基是如何落魄的以及我又是怎样的落魄的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哦理解词语的含义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仿佛”一词表达的意思是作者的想象而非现实。

【答案】1.通过阅读,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我”被书中的内容吸引,而且让“我”共鸣,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2.高尔基: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师做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看烛光偷偷读书……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

我:那个黄昏,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

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

3.因为“伤疤”即曾经经受的苦难与磨砺,当你经历过它们以后,你会因为你自己经受住了严酷考验而感到自豪。

(或“不幸的遭遇可以丰富人的阅历,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才干,不但像勋章.而且值得你将它作为人生的资本来不断地回味和提及。

”也可)
4.D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3.【题目】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山的呼唤》
琼瑶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清施与神奇。

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环绕于我的脑际。

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

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竞日流连,乐而不疲。

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

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声籁、山的倾诉和山的呼唤。

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

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

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

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峰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

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
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天空。

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

浓密的枫树,高大,挺拔,苍劲。

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

云漂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流散。

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

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于岩石的阴影下。

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

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

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

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情歌。

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

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和。

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

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如何理解第③段中:“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的含义?
2.文中⑤—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的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

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⑴白天的玉山:
⑵夜晚的玉山:
3.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4.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5.作者笔下的山神奇而美丽,令人向往。

你曾登临过哪些山?试用形象的文字描述一、两处风景,突出山的特点及你登山的感受。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把握相关词语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相关语段,找出相关句子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根据作者人生阅历的不同来分析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开头相照应。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写出自己的登山感受,突出山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

2.(1)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梦如幻;(2)鸟儿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
3.童年登山是游玩松林,编织梦想;后来登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觉,实现自己的心愿。

4.照应标题,引起正文。

首尾呼应。

5.(写出登临过的山名1分,描写山的特点及谈感受各2分。

)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4.【题目】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我走上了一条大道,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尽头。

田的四周有一道篱笆围着,高至少有一百二十英尺。

树木就更高大了,我简直无法估算出它们到底有多高。

从这块田到另一块田之间有一段台阶。

台阶有四级,爬到最高一级之后还要跨过一块石头。

我是无法爬上这台阶的,因为每一级都有六英尺高,而最上面的那块石头高度在二十英尺以上。

我正竭力在篱笆间寻找一个缺口的时候,发现一个当地人正从隔壁的田里朝台阶走来。

这人和我看到的在海水中追赶我们小船的那个巨人一样高大。

他大约有普通教堂的尖塔那么高,我估计他的步子一步就有十来码。

我惊恐万分,就跑到麦田中间躲了起来。

我看到他站在台阶的顶端正回头看他右边的那块田,又听到他叫喊,声音比喇叭筒还要响好多倍,但由于那声音是
从很高的空中发出的,起初我还以为是在打雷呢。

他这一喊,就有七个和他一模一样的怪物手拿着镰刀向他走来,那镰刀大约是我们的长柄镰的六倍。

这些人穿的不如第一个人好,像是他的佣人或者雇工,因为听他说了几句话之后,他们就来到了我所趴着的这块田收割麦子了。

我可能地用我所有的方法来躲避他们,但是因为麦秆与麦秆间的距离有时还不到一英尺,我行动起来非常困难。

因为麦秆全都缠结在一起,我没办法从中间爬过去,而落在地上的麦芒是又硬又尖,戳穿了我的衣服,直刺到肉里去。

与此同时,我听到割麦子的人已经到了我后面不到一百码的地方了。

我筋疲力尽,悲伤绝望透顶,就躺倒在两道田垄间,一心想着就在这里死掉算了。

想到我妻子要成为孤苦无依的寡妇,孩子要成为没有父亲的孤儿,我心里万分的难过。

我又开始悔恨自己愚蠢、任性,全不听亲友的忠告,一心就想着要作这第二次航行。

我心里这样激动不安,不由得又想起利立浦特来。

那里的居民全都把我看作是世界上的庞然大物;在那里,我可以只手牵走一支皇家舰队,开创那里的奇迹,也将永远载入那个帝国的史册。

虽说这一切后人难以相信,但有千百万人可以作证。

可我在这个民族之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就像一个利立浦特人在我们中间微不足道一样。

想到这一点,我真感到是奇耻大辱。

……
我那时心乱如麻而且特别害怕,禁不住这样乱想下去。

这时有一个割麦人已经割到离我趴着的田垄不到十码远的地方了,我怕他再走一步就会把我踩扁,或者被他的镰刀割成两段。

因此,就在他又要向前移动的时候,我吓得拼命尖叫起来。

他把我拿在空中,离地六十英尺,又怕我从他的指缝中间滑落,所以使劲地捏住我的腰部,但我却下定决心绝不挣扎一下。

我所敢做的一切,只是抬眼望着太阳,双手合拢做出一副哀求的可怜相,又低声下气,哀哀切切地说了几句适合我当时处境的话。

……
1.上述文段选自《》,文中的“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流落到利立浦特时的情况,这里的情况有什么变化?“我”的反应有何不同?联系作品试作具体分析。

3.“我”的性格是复杂的,请结合上文和作品的其他有关内容试作分析。

【解析】
1.要求学生对《格列佛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做重点了解和识记。

2.要求学生把握《格列佛游记》的故事情节脉络,能够复述相关故事情节。

3.要求学生对《格列佛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做重点了解和识记,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答案】1.格列佛游记格列佛
2.参考示例:格列佛流落到小人国时,因疲惫至极睡了过去,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被比自己足足小了12倍的小人绑了个结结实实,所以当时他想到的是如何获得自由;而格列佛来到大人国,是因为被自己的同伴抛弃了,所以当他发现比自己高12倍的巨人时,当时能做的就是如何避免被巨人发现
3.参考示例:格列佛爱好旅行,途中历经挫折而不放弃,例如出海多次遇上风暴也没打消他再次出行的念头;他心胸开阔,即使身处不利境地,仍有很好的兴致去观察甚至欣赏周围的美景;他也有常人所有的恐惧心理,当危险来临时,他最先的反应就是害怕,其次才是想方设法去应对。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5.【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

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

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

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

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

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

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

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

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

小孩们财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

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
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

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

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

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

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

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

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

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

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③小学荒废了。

斯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

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

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

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⑨村予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

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

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

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

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⑩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

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

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

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

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

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

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

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和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荼和意杨林为主。

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

并新建体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

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

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中作者说故乡“慢慢老去”,这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地处偏远,远离都市,随时间的流逝,正慢慢地衰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