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阜宁龙卷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资料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阜宁龙卷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资料分析
张玉洁;苑文华;徐百言
【摘要】2016年6月23下午,江苏阜宁发生罕见的冰雹、龙卷特大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利用盐城SA新一代雷达资料分析此次过程的风暴特征,并与2018年5月12日邢台的冰雹大风天气过程进行简单对比.结果表明:阜宁龙卷发生于200 hPa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为500 hPa槽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控制,中层存在干冷空气,低层有明显的切变,环境场具有高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强的垂直风切变(WSR)和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LCL);阜宁龙卷产生前,风暴的最大反射率因子强度(Zmax)、强回波中心高度(HT)、回波顶高(TOP)持续增加,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激增,龙卷发生前2个体扫,HT和VIL出现骤降;阜宁龙卷过程出现明显的三体散射现象,对大冰雹预警具有指示意义;阜宁龙卷风暴具有经典超级单体的钩状回波和强中气旋特征,并伴有TVS,是一例由庞大的超级单体风暴形成龙卷的特大灾害,相比于邢台冰雹大风过程,其旺盛阶段的风暴参数明显大于后者.【期刊名称】《干旱气象》
【年(卷),期】2019(037)003
【总页数】10页(P409-418)
【关键词】龙卷;钩状回波;强中气旋;三体散射;超级单体
【作者】张玉洁;苑文华;徐百言
【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山东济南 250031;山东省枣庄市气象局,山东枣庄 277000;山东省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山东济南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5.1
引言
对流风暴中最为猛烈的一类是超级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也是局地风暴中发展最强烈的一种,俞小鼎等[1-4]指出,极端强对流天气往往由超级单体风暴产生,常
伴有冰雹[5]、大风、短时强降水[6],甚至龙卷等[7-8]。

龙卷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空气涡旋,是强对流天气最强烈的表现形式之一[9]。

与其他强对流天气相比,
龙卷属于小概率事件[10],短临预报较为困难。

多普勒天气雷达是探测强对流天气的有力工具,众多气象工作者也曾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强对流天气的结构特征做过较为细致的分析[11-19]。

与传统的天气雷达相比,多普勒天气雷达具有更
高的灵敏度,其实时回波强度图像可以提供丰富的有关强对流天气的信息,平均径向速度产品可以用来探测切变区、辐合、辐散以及与强风暴相关的中气旋。

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为深层次分析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对流风暴的演变及预警提供了有利条件[20]。

在我国,包括江苏在内的华东、华南一带属于龙卷多发区[21]。

目前,国内对龙卷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如姚叶青等[22]、朱江山等[23]对安徽境内的几次超级单体龙卷进行研究,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龙卷的雷达特征及预警方法,总结了超级单体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并对龙卷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黄先香等[24]研究了广东2次台风龙卷的环境背景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其环境参数与龙卷可能发生区之间的关系,以及龙卷的中气旋和TVS特征,对龙卷预警提出了建议。

尽管以上有关龙卷的研究取得了
一些成果,但由于观测分辨率和数值模拟的限制,目前对龙卷的研究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25-27]。

未来,随着气象观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对多普勒雷达资料的
进一步认识,一定程度上提升龙卷灾害的预警是可行的。

2016年6月23日下午,江苏阜宁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冰雹、龙卷等特大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倒塌、电力中断、人员伤亡,共99人死亡,846人受伤,损失惨重[28]。

这次龙卷风强度确定为Enhanced Fujita(EF)-4级,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龙卷灾害。

本文利用江苏盐城SA新一代雷达资料,分析此次灾害中超级单体风暴演变成龙卷的过程,研究其雷达回波特征,并与2018年5月12日河北邢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简单对比,以期为有效利用新一代雷达资料进行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奠定基础。

1 天气背景
图1为2016年6月23日08:00(北京时,下同)和20:00综合天气形势。

可以看出,23日08:00—20:00,200 hPa高空急流从内蒙古中部经朝鲜半岛延伸至日本列岛,盐城地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分流辐散区,500 hPa东北冷涡东移南压过程中,槽后强冷空气加强南下,并逐渐影响江苏北部。

23日08:00山东东部及江苏上空为干区,冷槽从山东中东部伸至江苏西部,850 hPa切变线处在江淮地区,其中射阳探空站500 hPa高空温度露点差为31 ℃,表明盐城地区上空空气干冷。

随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其西侧的低层西南急流明显加强,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地向江苏北部输送热量和水汽,23日20:00 850 hPa切变线北移至江苏与山东交界处,500、700、850 hPa西南急流在江苏东北部交汇,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在其作用下,射阳站23日08:00—20:00 850 hPa比湿由9 g·kg-1增加到14 g·kg-1。

上干冷下暖湿的结构促使大气对流极端不稳定度增强。

图2为2016年6月23日08:00徐州和射阳站T-ln P图。

可以看出,随着高度的上升,徐州站及其附近射阳站的风向呈顺时针旋转,整个高低层间存在很强的风切变;射阳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22.9 m·s-1、徐州为17 m·s-1,400~500
hPa为干层,850 hPa以下为湿层;徐州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2824.3 J·kg-1,射阳为536.8 J·kg-1,存在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徐州、射阳的抬升凝结高度(LCL)分别为955.5 m和976.1 m。

根据郑媛媛等[29]研究发现龙卷出现需要大气低层为暖湿空气,超级单体风暴的形成比普通雷暴要具有更大的低层水汽含量,由图2可见,低层大气接近饱和。

苏北地区尤其盐城附近为极端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多发区[30],且每年初夏是苏北地区龙卷、冰雹天气的多发期。

6月23日黄淮地区处于副高西北边缘,温度高,湿度大,对流潜势好。

而且当天盐城地区高空有冷涡配合低槽东移南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东移,地面有气旋,后部有冷空气。

低层有西南急流,中高层有西北急流,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在地面强风向风速的辐合触发下,产生了龙卷风。

2 雷达产品特征
2.1 雷达回波特征
图3为2016年6月23日12:20、13:45盐城站多普勒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0.5°仰角相对风暴平均径向速度及1.5°仰角基本径向速度。

表1为2016年6月23日盐城雷达风暴00和S6的结构数据表。

可以看出,2016年6月23日12:20,在苏北平原已形成大面积的多单体风暴群[图3(a)],形成强大的中尺度天气系统。

其中有些单体风暴已经发展为强风暴,12:20在距离盐城雷达站以西方位283°,距离131 km(涟水附近)处,风暴00的HT已扩展到8.7 km,说明风暴内的上升气流非常旺盛,VIL高达81 kg·m-2,Zmax为64 dBZ。

图3(b)中明显出现γ小尺度辐合型中气旋(白色圆圈处),风暴结构属性中也多次提示3DCO(表明3维的相关切变,如果在同一风暴的2个仰角以上探测到足够强的环流,但对称特征少于2个,并且涡旋的长短轴之比小于阈值),说明每个体扫中有2个仰角以上探测到了足够强的中气旋。

此时风暴00内的中气旋正处于3DCO的发展阶段,该风暴已具备超级单体风暴特征。

之后,风暴00向东南方向迅速移动。

图1 2016年6月23日08:00(a)、20:00(b)综合天气形势
Fig.1 Composite synoptic situation at 08:00 BST (a) and 20:00 BST (b) on 23 June 2016
图2 2016年6月23日08:00徐州(a)和射阳(b)站T-ln P图(蓝色实线为温度层结曲线,绿色实线为露点温度曲线,红色粗实线为状态曲线)
Fig.2 The T-ln P diagrams at 08:00 BST on 23 June 2016 at Xuzhou (a) and Sheyang (b) station(The blue line represents stratification curve, green line represents dew point temperature, red line represents state curve)
图3 2016年6月23日12:20(a、b)、13:45(c、d)盐城站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a、
c)(单位:dBZ)、0.5°仰角相对风暴平均径向速度(b)及1.5°仰角基本径向速度
(d)(单位:m·s-1)
Fig.3 The combined reflectivity (a, c) (Unit: dBZ), relative storm mean radial velocity on 0.5° elevation (b) and basic radial velocity on 1.5° elevation (d) ( Unit: m·s-1) at 12:20 BST (a, b), 13:45 BST (c, d) on 23 June 2016 from Yancheng radar
13:11风暴00的前方10 km处有新的风暴S6开始生成(图略),其VIL为10 kg·m-2,Zmax为54 dBZ,HT为5.7 km,TOP为8.7 km;13:45风暴S6的VIL激增至66 kg·m-2,Zmax为62 dBZ,HT为8.6 km,TOP为13.2 km,此时,风暴00在风暴群中的支配地位被新单体风暴S6替代[图3(c)]。

之后,风暴
S6发展极为迅速,并向东移动。

由图3(d)可以看出超级单体风暴S6在13:45出
现明显的γ中小尺度兰金组合涡旋(图中圆圈处)。

虽然此时径向速度不是很大,但由于风暴内冷暖气流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中部开始旋转形成辐合型中气旋特征,说明风暴内上升气流发展旺盛,风暴处于发展阶段。

图4为2016年6月23日14:14盐城站雷达2.4°和3.4°仰角基本反射率因子。


以看出,23日14:14在基本反射率R19产品中,风暴S6的回波在方位角304°、沿径向约63 km处的2.4°和3.4°仰角中均出现三体散射现象。

当风暴出现三体散射现象时,可结合回波强中心的强度,适时发布冰雹、大风红色预警。

且在图4(a)中可看到非常经典的超级单体钩状回波,这时反射率因子核的强度(钉子头)为72 dBZ,三体散射长钉回波(钉子尾)的强度也高达25 dBZ,其大冰雹区的厚度远大于2 km,表明该超级单体风暴正处在成熟阶段的能量释放初期。

此刻Zmax为71 dBZ,VIL值高达102 kg·m-2(表1),风暴S6的结构数据相比12:20的风暴00高出许多,此时应提升预警的等级。

2.2 龙卷超级单体风暴概念模型
图5为龙卷超级单体风暴概念模型和2016年6月23日14:19盐城雷达1.5°仰角基本反射率。

龙卷超级单体的概念模型由LEMON等[31]在1979年根据观测事实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至今仍被作为经典超级单体风暴的概念模型。

图5(a)中的红色实线为低层反射率因子的轮廓线,两个阴影区FFD、RFD分别代表前侧和后侧下沉气流区,红圈T处是龙卷发生的位置。

23日14:19,风暴S6低层呈典型的钩状回波,且范围较大,Zmax为66 dBZ。

它与龙卷超级单体的概念模型图非常近似,即此时风暴S6已发展成经典的龙卷超级单体风暴。

实况也证实14:20在盐城雷达方位300°、距离50 km处就是龙卷发生的位置。

表1 2016年6月23日盐城雷达风暴00和S6的结构数据表Tab.1 The structural data sheet of the storm 00 and S6 from Yancheng radar on 23 June 2016时间风暴ID方位角/(°)距离/kmMESOPOSH/%POH/%VIL/(kg·m-2)Zmax/dBZ
HT/kmTOP/km12:0300281140MESO9010067607.115.112:09002811373DC O10010082659.115.512:14002821343DCO10010078646.815.512:20002831 313DCO10010081648.714.412:2600284127NONE10010085688.314.012:31
00285123NONE10010073656.113.013:11S629087NONE307010545.78.713: 45S629681MESO10010066628.613.213:51S629578MESO8010056614.912.9 13:57S629674MESO10010077645.712.814:02S629972MESO10010086698.2 12.914:08S630167MESO100100101757.516.314:14S630463MESO10010010 2713.114.4
注:MESO代表至少2个仰角以上探测到对称的涡旋,满足切变阈值和长短轴阈值;NONE代表否定;POSH表示强冰雹概率;POH表示冰雹概率;VIL表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Zmax表示最大反射率因子强度;HT表示回波强中心所在高度;TOP表示回波顶高;下同。

图4 2016年6月23日14:14盐城站雷达2.4°(a)和3.4°(b)仰角基本反射率因子(单位:dBZ)
Fig.4 The basic reflectivity on 2.4° (a) and 3.4° (b) elevation at 14:14 BST on 23 June 2016 from Yancheng radar (Unit: dBZ)
图5 龙卷超级单体风暴概念模型(a)和2016年6月23日14:19盐城雷达1.5°仰角基本反射率(b, 单位:dBZ)
Fig.5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tornado supercell storm (a) and basic reflectivity on 1.5° elevation (b, Unit: dBZ ) at 14:19 BST on 23 June 2016 from Yancheng radar
2.3 径向速度特征
图6为2016年6月23日13:57盐城雷达1.5°、2.4°、3.4°、4.3°仰角的基本径向速度。

13:45超级单体风暴S6已出现明显的γ中小尺度兰金组合涡旋,至13:57,位于阜宁西部的强风暴S6在1.5°、2.4°、3.4°、4.3°仰角上的平均径向速度最大值分别为28、49、48、58 m·s-1,反映了风暴S6内中气旋向上、向下迅速发展的特征。

此时风暴S6的VIL为77 kg·m-2,Zmax为64 dBZ,风暴顶高
为12.8 km,强回波中心高度达5.7 km,风暴S6内的中气旋(图中白色圆圈处)距雷达站距离为74 km,此刻,不同仰角的平均径向速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旋转速度
已达到该距离的强中气旋等级标准(阈值为20.68 m·s-1),建议发布重大灾害预警。

图7为2016年6月23日14:08盐城雷达1.5°、2.4°、3.4°、4.3°仰角的相对风
暴平均径向速度。

可以看出,14:08,风暴S6已移动到盐城雷达方位301°、距离为67 km的位置(阜宁西部),风暴底层的径向风继续增大,1.5°仰角上相对风暴平均径向速度为45.3 m·s-1,反映风暴内的中气旋向下发展迅猛,当涡旋到达地面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风速急剧上升,外层的上升气流螺旋式上升,极易形成龙卷。

与此同时,风暴属性也多次提示风暴内有TVS(龙卷式涡旋特征)存在。

由图7不同仰角的相对风暴平均径向速度图中黄色直线(即涡旋直径)可见,涡旋质心间的水平距离随仰角升高而增大,涡旋的形状呈现漏斗状,此时应进一步提高预警等级。

图6 2016年6月23日13:57盐城雷达1.5°(a)、2.4°(b)、3.4°(c)、4.3°(d)仰角
的基本径向速度(单位:m·s-1)
Fig.6 The basic radial velocity on 1.5° (a), 2.4° (b), 3.4° (c) and 4.3° (d) elevation at 13:57 BST on 23 June 2016 from Yancheng radar (Unit: m·s-1) 图7 2016年6月23日14:08盐城雷达1.5°(a)、2.4°(b)、3.4°(c)、4.3°(d)仰角
的相对风暴平均径向速度(单位:m·s-1)
Fig.7 The relative storm average radial velocity on 1.5° (a), 2.4° (b), 3.4° (c) and 4.3° (d) elevation at 14:08 BS T on 23 June 2016 from Yancheng radar (Unit: m·s-1)
14:42风暴S6移动到阜宁的陈良镇附近,距离盐城雷达49 km处,相对风暴径向速度产品各仰角显示的兰金组合涡旋特征仍很明显(图略)。

SRM产品0.5°仰角(对应高度为600 m)的相对风暴径向速度给出的径向风速为41 m·s-1。

据实况观测,阜宁板湖镇极大风速达到22.1 m·s-1,阜宁新沟镇出现34.6 m·s-1(12级)的瞬时
极大风,说明风暴内的龙卷式涡旋已经延伸到地面,形成了破坏力极强的龙卷。

2.4 风暴演变趋势及结构属性
图8为6月23日13:34—15:11风暴S6从开始生成到消亡过程中其VIL、HT及Zmax的演变,同时给出-20 ℃、0 ℃等值线高度,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风暴S6的发展全过程。

可以看出,14:08风暴S6的VIL值高达101 kg·m-2,风暴顶高为16.3 km,Zmax为75 dBZ, HT达7.5 km。

结合图4,风暴S6的尺度范围综合考虑,此时风暴S6内的上升气流极为旺盛,并已集聚了大量能量。

图8 2016年6月23日13:34—15:11盐城雷达风暴S6的VIL、HT、Zmax演变Fig.8 The evolution of VIL, HT, Zmax of the storm S6 from 13:34 BST to 15:11 BST on 23 June 2016 from Yancheng radar
VIL代表风暴综合强度,它的大小对大冰雹的产生影响较大。

不同季节产生大冰雹的VIL阈值相差较大(江淮地区5月初为55 kg·m-2,6月中旬为65 kg·m-2)。

由图8可见,风暴S6的VIL值基本都远超65 kg·m-2,且大于65 dBZ的回波强中心高度(HT)在-20 ℃附近高度持续2个体扫时间,具备产生大冰雹的潜势。

6月23日14:14风暴S6的VIL值骤降,风暴强中心也急速下降到3.1 km,预示着强风和降雹的开始,龙卷即将发生,而这一分析也与实际状况相吻合。

据自动观测站资料显示,23日14:20—15:20,阜宁县西南部出现长25 km、宽10 km的8级以上短时大风,其中14:29阜宁新沟镇风速最大,达12级以上。

HT、VIL的剧烈变化以及径向速度图中气旋式涡旋的快速发展等都是对龙卷做出提前预警的很好指标,在气象预报预警中,加强对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做出预警切实可行。

图9为2016年6月23日14:18盐城雷达径向速度及反射率因子的垂直剖面,从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风暴S6的内部结构。

风暴的中低层有明显的向着反射率因子核的气旋性辐合流场,而风暴顶则呈现强辐散特征[图9(a)]。

风暴S6的垂直尺度
和强度都非常大[图9(b)],垂直尺度超过3 km,强度远超65 dBZ,它是一个单体尺度巨大的超级单体风暴,风暴强中心在下沉气流的作用下被撕裂为两部分。

图9 2016年6月23日14:18盐城雷达径向速度(a,单位:m·s-1)及反射率因子(b,单位:dBZ)的垂直剖面
Fig.9 The vertical sections of radial velocity (a, Unit:m·s-1) and reflectivity (b, Unit:dBZ) at 14:18 BST on 23 June 2016 from Yancheng radar
2.5 两次强对流过程对比
2018年5月12日17:00前后河北邢台发生了冰雹、大风强对流灾害性天气。

利用石家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8年5月12日过程的风暴W4进行分析,并与2016年6月23日的阜宁龙卷超级单体风暴S6进行对比。

12日16:00,风暴W4(位于河北石家庄雷达方位206°、距离119 km)的VIL为62 kg·m-2、Zmax为64 dBZ、HT为7.8 km、TOP为10.1 km,风暴内中气旋特征明显,风暴属性提示有TVS。

图10为2018年5月12日16:24石家庄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和0.5°、1.5°、2.4°仰角基本径向速度。

可以看出,16:24,风暴W4的VIL值增加到65 kg·m-2,Zmax为68 dBZ,TOP维持10 km高度,且不同仰角的速度图可见明显的中气旋存在(见圆圈),表明风暴W4内存在着深厚持久的中气旋,它已具备超级单体的特性。

图10 2018年5月12日16:24石家庄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a,单位:dBZ)和0.5°、1.5°、2.4°仰角基本径向速度(b,单位:m·s-1)
Fig.10 The combined reflectivity (a, Unit: dBZ ) and basic radial velocity (b, Unit: m·s-1) on 0.5°, 1.5°, 2.4° elevation at 16:24 BST on 12 May 2018 from Shijiazhuang radar
对比2016年6月23日阜宁经典的超级单体风暴和2018年5月12日邢台冰雹大风超级单体风暴,它们都具备超级单体风暴的标志性特征。

表2为两个风暴旺
盛阶段的Zmax、基于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水(C-VIL)、HT、TOP参数对比。

可见风暴S6的参数值都远超风暴W4,尤其是Zmax和C-VIL差异较大,风暴S6的
强度远大于风暴W4。

图5(b)中风暴S6呈现出经典的钩状回波,图7中也出现了二次速度模糊和漏斗状的风场结构,这是导致风暴S6内能量聚集大于W4的主要原因。

根据实测,2016年6月23日阜宁新沟镇出现了34.6 m·s-1(12级)的瞬时极大风,2018年5月12日邢台黄寺出现了24 m·s-1(9级)瞬时大风。

因此,阜
宁龙卷造成的灾害是毁灭性的,邢台的冰雹大风是灾害性的。

表2 2016年6月23日阜宁S6超级单体风暴与2018年5月12日邢台W4超级单体风暴结构数据对比Tab.2 The data comparison of Funing supercell storm S6 on 23 June 2016 and Xingtai supercell storm W4 on 12 May 2018时间风暴ID旺盛阶段Zmax/dBZC-VIL/(kg·m-2)HT/kmTOP/km2016-06-
23S613:45—14:146781.36.3313.752018-05-12W415:54—
17:1863.354.84.4810.6
3 结论
(1)阜宁龙卷发生于200 hPa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为500 hPa槽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控制,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及低层切变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和能量。

2
km高度以上的干冷空气形成强的不稳定条件,0~6 km具有较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和组织性强的风暴产生。

(2)阜宁龙卷产生前,其Zmax、HT、TOP持续增加,VIL激增,最高达102 kg·m-2,龙卷发生前2个体扫,HT和VIL出现骤降。

HT、VIL的剧烈变化及径
向速度图中气旋式涡旋的快速发展都是对龙卷做出提前预警的很好指标。

(3)阜宁龙卷风暴具有经典超级单体的钩状回波和强中气旋特征,还多次伴有TVS,是一例由庞大的超级单体风暴形成龙卷的特大灾害,邢台冰雹大风是由超级单体风暴形成的灾害性强对流过程,二者风暴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旺盛阶段,阜宁龙卷风
暴S6的DBZM、C-VIL、HT和TOP参数平均值明显大于邢台风暴W4,差值分别是3.7 dBZ、26.5 kg·m-2、1.85 km和3.15 km。

(4)阜宁龙卷和邢台强对流过程在旺盛阶段Zmax和VIL都较大,Zmax平均值超过63 dBZ,C-VIL平均值超过54 kg·m-2,TOP平均值超过10 km。

阜宁龙卷过程出现了明显的三体散射现象,说明风暴内形成了大的冰雹粒子,对大冰雹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俞小鼎,王迎春,陈明轩,等. 新一代天气雷达与强对流天气预警[J]. 高原气象,2005,24(3):456-464.
[2] 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3] 俞小鼎,郑媛媛,廖玉芳,等. 一次伴随强烈龙卷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研究[J]. 大气科
学,2008,32(3):508-522.
[4] 俞小鼎,周小刚,王明秀,等. 雷暴与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进展[J]. 气象学报,2012,70(3):1-27.
[5] BROWNING K A, FOOTE G B. Airflow and hail growth in supercell storm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hail suppress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76,102(433):499-533.
[6] SMITH J A, BAECK M L, ZHANG Y, et al. Extreme rainfall and flooding from supercell thunderstorms[J].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2001,2(5):469-489.
[7] BOSART L F, SEIMON A, LAPENTA K D, et al. Supercell tornadogenesis over complex terrain: the great Barrington, Massachusetts, tornado on 29 May 1995[J]. Weather and Forecasting, 2006,21(6):897-922.
[8] 俞小鼎,郑媛媛,张爱民,等. 安徽一次强烈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J]. 高原气
象,2006,25(5):914-924.
[9] 陈元昭,俞小鼎,陈训来,等. 2015年5月华南一次龙卷过程观测分析[J]. 应用气象学
报,2016,27(3):334-341.
[10] 王宁,王婷婷,张硕,等. 东北冷涡背景下一次龙卷过程的观测分析[J]. 应用气象学
报,2014,25(4):463-469.
[11] 尉英华,陈宏,张楠,等. 冷涡影响下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中尺度特征及形成机制[J]. 干旱气
象,2018,36(1):27-33.
[12] 赖珍权,罗静,农孟松,等. 2013年春季广西两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对比[J]. 干旱气象,2017,35(2):260-266.
[13] 唐佳,姚蓉,王晓雷,等. 2015年春季湖南两次混合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 干旱气
象,2017,35(2):250-259.
[14] 敖泽建. 甘南高原“4.15”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
象,2017,11(2):27-33.
[15] 张继东. 南疆盆地温宿“6.17”大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
象,2016,10(5):10-16.
[16] 张一平,孙景兰,牛淑贞,等. 河南区域暴雨的若干雷达回波特征[J]. 气象与环境科
学,2015,38(3):25-36.
[17] 朱轶明,班显秀,刘小东,等. 辽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层状云降水回波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37(1):55-61.
[18] 张磊. 一次局地强冰雹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7(4):26-30.
[19] 李茜,王咏青,张邵辉,等. 一次致雹强风暴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
学,2012,35(3):1-9.
[20] 曾勇,杨莲梅. 南疆西部一次暴雨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2017,35(3):475-484.
[21] 周淑贞. 气象学与气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50-151.
[22] 姚叶青,俞小鼎,郝莹,等. 两次强龙卷过程的环境背景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2007,23(5):483-490.
[23] 朱江山,刘娟,边智,等. 一次龙卷生成中风暴单体合并和涡旋特征的雷达观测研究[J]. 气
象,2015,41(2):182-191.
[24] 黄先香,俞小鼎,炎利军,等. 广东两次台风龙卷的环境背景和雷达回波对比[J]. 应用气象学
报,2018,29(1):70-83.
[25] BROWNING K A, DONALDSON R J. Airflow and structure of a tornadic storm[J].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1963,20(6):533-545.
[26] RAY P S, DOVIAK R J, WALKER G B, et al. Dual-doppler observation of a tornadic storm[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75,14(8):1521-1530.
[27] 魏文秀,赵亚民. 中国龙卷风的若干特性[J]. 气象,1995,21(5):36-40.
[28] 张小玲,杨波,朱文剑,等. 2016年6月23日江苏阜宁EF4级龙卷天气分析[J]. 气
象,2016,42(11):1304-1314.
[29] 郑媛媛,朱红芳,方翔,等. 强龙卷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与预警研究[J]. 高原气
象,2009,28(3):617-625.
[30] 丁一汇.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326-346.
[31] LEMON L R, DOSWELL C A. Severe thunderstorm evolution and mesocyclone structure as related to tornadogenesis[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1979,107:1184-11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