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实现管理学教学目标的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如何实现管理学教学目标的优化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管理学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扩展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等诸多重要方面。
【关键词】管理学思维能力人文精神
管理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学的教学对象大多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缺乏对管理学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这些都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要把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研究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管理学的教学长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力争早日取得管理学教学的丰硕成果、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尽力优化管理学的教学目标。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让学生理顺管理学的理论主线和掌握其重点、难点
管理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多且分布比较零散。
如果不能理顺管理学的理论主线,初学者将难以全面把握,显得无所适从。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将有限的课时平均分配,讲授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没有突出重点,授课缺乏应有的深度。
所以要注意把握管理学的逻辑框架和发展演变这条主线,力求给学生以清晰的框架,要重点讲授管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如管理学的发展史、管理的基本职能等,让学生对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与知识分布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
二、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告诉我们: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者的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方式,从对知识的学习转为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能力去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管理学教育不是简单地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训练学生学会对问题如何加以思考、解剖、提炼其普遍性规律,进而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管理思维能力。
以培养大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为重点的管理学教学目标使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
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
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则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些问题轻重缓急的次序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逐步让学生形成管理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分析数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态度,在管理思维能力上实现突破,学会在复杂环境下应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难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资料查找、和管理辩论等体验式、互动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学习讨论,通过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规律,真正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拥有成就感。
三、必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管理者取得成功的要素中,管理者本身的因素要超过技术的因素和专业能力的因素。
管理者只有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而健康的人格,才能把握管理的本质,按照管理学的规律进行科学地思维。
因此,管理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伦理教育,完善人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详细讲解“管理与伦理”部分。
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篇、观摩电影电视、聆听企业家的讲座等途径,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了解主要的信仰和哲学观,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解读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通过阅读《论语》,让大学生了解管理中的道德伦理建设和微观中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让大学生了解战略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思想;通过让学生聆听企业家讲座,亲身感受商战的硝烟弥漫;通过开展各项专题辩论赛,锻炼学生唇枪舌战的能力。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解,增强他们交流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为管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必须有创造性地实施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和学科知识放开,注重与社会和其它学科内在的相关性,谋求跨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将管理学课程开放,推行社会化教学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学教材与知识的开放性。
狭义的教材即指教学所用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还包括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教材等。
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获得的信息资源带到课堂,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使教学真正生动活泼起来。
2.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充实课堂教学的内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
学手段的运用,适当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调查、参加创业大赛等等,都能很好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互动的开放性。
以管理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管理学教学目标虽然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学资源的制作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与帮助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开放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除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外,互联网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学习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通过电子邮件、博客的自由讨论等方式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方式。
4.教学效果评价的开放性。
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管理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对评价方法进行创新:评价标准从一元的价值观到多维的价值观;评价方式从重量轻质到量质结合;评价结果从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目标的优劣不在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管理理论,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考试形式可闭卷、开卷相结合,考试方法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方法;在成绩评定上,期末成绩由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
通过以上开放性的考试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得高分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使之能够适应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映霞.浅谈管理学中管理思维方式的培养[J].职业圈,2007.
[2]范爱理.管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理论建设,2005,(1).
[3]岳广军,李慧静,张德春.浅析管理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4).
[4]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