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文外引文”理解分析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请结合本文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分)
16、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论此词,“语意极悲”,请结合全词 谈谈你的理解。
文外引文题答题情况
1、主观题普遍得分率低于50%。
文外引文题失分原因
1、思维能力有问题。 2、思路不清析,答题不得要领。
突破“文外引文”理解、分析题
湘考王●2023年湖南省高三联考试题
9.作品多次写到了“我”对“秃手伯”的 “手”的关注,这种关注与《祝福》中柳 妈对祥林嫂撞香案后留下的伤疤的关注有 何不同?(6分)
2021新高考Ⅱ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 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
根据与教材的关系可分为: 课内文外引文 课外文外引文 9.作品多次写到了“我”对“秃手伯”的“手” 的关注,这种关注与《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 撞香案后留下的伤疤的关注有何不同?(6分)
文外引文的类型:
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分为: 观点类 事例类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 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 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
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 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文外引文题出题价值
本题要求考生能运用文本内的观点,去分析、评价文外引文的事例 或观点,考查了学生是否能真正读懂文本,是否能运用文本观点,是否 能在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考核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运用、 迁移能力,辩证、联系等高阶思维能力。
如果文外引文是课内型的,很显然是可以促进教考衔接的。
9.作品多次写到了“我”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这种关注与 《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撞香案后留下的伤疤的关注有何不同?(6分)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 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文外引文题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
题目类型
2021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
新高 的一项是(3分) 考Ⅰ 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
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客观题 主观题
2020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
文外引文题出题背景
《中国高考报告》(2023)中指出未来高考命题的基本 方向: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 (1)增强度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加强独立思考能力的 考查。 (2)创新新颖情境,创新试题呈现方式。 (3)加强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 第三,有效引导教学,打破“以纲定考”,实现教考衔接。
例一(2022年新高考卷I)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
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 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 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 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 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 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 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 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客观题
2022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
新高 认的处理人际பைடு நூலகம்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
考Ⅰ
一现象加以分析。 9.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
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
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
2021新高考I 5.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 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2022新高考I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 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 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文外引文的类型:
客观题
全国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
卷Ⅰ 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
主观题
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文外引文题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
题目类型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主观题 主观题
文外引文题考情预测
1、可能与2022年相同,在现代文阅读I、II中,以主观题和选择 题的形式继续出现。(在长沙的四大名校的一些联考卷、考前演 练卷出现的频率很高,有的试卷甚至把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第4、 5都出成了文外引文题) 2、甚至可能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或者在语言文字运用是以客观题出现。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 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解题思路:
1、提炼选文得观点。 2、分析题干明题意。 3、联系二者定关系。 4、合成要点答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