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表征能力的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表征能力的方法
摘要:3~6岁的幼儿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思维活动可以通过具体的表征
行为体现。

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讲,游戏活动是不可缺少、非常关键的活动形式,
也是培养幼儿各项能力的重要渠道。

创办多元化游戏,构建趣味游戏场景,鼓励
幼儿参与游戏,促使幼儿进行语言表征、行为表征、图画表征等,能帮助幼儿丰富、深化游戏,从而促进幼儿表征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为幼儿的后续发展、未来
学习奠定扎实、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活动;表征能力;有效培养
前言:通过具体研究结果得知,幼儿能通过语言、图像、动作、符号等方式
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想以及经验和情感。

当前,多数教师所认为的表征就是书面
符号的表达。

其实,表征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分为:动作表征、图画表征、
语言表征等。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础、最有趣的活动形式,也是帮助幼儿提升各项
能力、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途径和渠道。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支持、鼓
励幼儿,让幼儿主动进行多元化表征,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经验,学会更多的技能,使幼儿的表征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一、巧用艺术材料,体验表征乐趣
随意绘画、色彩感知以及玩泥沙等有关活动是幼儿了解艺术材料,积累艺术
经验的最佳活动途径。

所以,教师应该努力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艺术材料,让幼
儿能够感受材料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探索过程,利用艺术材料进行表征,真正体
会到创造的乐趣[1]。

丰富游戏情境,探索线条与图形。

在充满游戏元素的情境中,幼儿经常通过
绘画的方式表达自身对事物的理解与体会。

涂鸦期,一般在四岁之前,幼儿会利
用不同的艺术材料随意涂鸦,手部的肌肉、动作并不协调,经常会画出凌乱不堪、断断续续的线条,幼儿独特的笔触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

所以,教师也应努力为
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探索线条与图形,感受表
征的乐趣。

例如,带领孩子观察雨后的彩虹,在纸上张贴一些类似云的形状,鼓励孩子
用线条表达雨后彩虹的美丽,或者画出雨天的场景。

有的孩子会用不同颜色的画笔,从上到下画出长短线,来表达雨天的景象。

有的孩子会用白色的油彩来画线条,孩子选择白色的油彩是因为他们认为雨是无色的。

无论孩子表现如何,教师
都应该给予他们理解和帮助,并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

2~3岁的孩子手眼协调能
力逐渐向较好的方向发展,会尽量画一些闭合的线。

比如一些类似圆形的形状,
在阅读了一些相关的绘本后,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在活动室、幼儿园和家庭中找到
一些圆形的东西,鼓励孩子表达在哪里发现了圆形的东西,并尝试用画笔画出来。

有些孩子会画圆轮子;有的孩子会在天空中画彩色的气球;其他孩子会画馒头当早餐。

虽然,儿童画纸呈现出大圆圈和小圆圈。

但是,这些圆圈都代表着不同的事物,这也是儿童对世界和事物理解的一种独特表现。

二、开展角色游戏,培养表征能力
角色游戏的早期形式就是模仿与假扮,这是幼儿思维开端的重要标志[2]。


仅能让幼儿的情感需求都能满足,也符合幼儿现阶段的认知能力,有利于促进幼
儿的综合性发展。

两岁左右的幼儿主要表征以形象思维为主,会借助动作重现某
些事物场景。

所以,教师应立足幼儿这一特点,积极开展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
表征能力。

提供合适的玩具和材料,支持孩子在游戏中“替代”和“想象”。

以“娃娃
之家”游戏为例。

过去,在幼儿园娃娃家庭游戏的过程中,老师会给孩子们提供
一些更生动的玩具,比如不同形状的娃娃,以及生活中常见的餐具和日常用具,
让孩子们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模仿他们的动作。

其实,教师也可以给孩子提
供一些低结构的材料和自然物体,如纸张、树叶、松果、废弃的纸箱等,让孩子
在游戏中“替换”和“想象”。

比如,有的孩子会把树叶当蔬菜,松果当水果,
模仿客人从家里来的场景,积极地做游戏。

其他孩子会把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纸箱
拼接在一起,做成婴儿床,甚至用积木做炉子。

通过观察儿童游戏的过程可以发现,没有确定因素的材料可以激活儿童的想象力和替代性。

此外,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教师应努力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
动中,根据游戏的开展情况与幼儿展开互动和交往,从而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
时间,让过程充满乐趣,让情节更加丰富。

比如,幼儿邀请教师到娃娃家做客,教师可以假装说:“我现在肚子饿了,
请问可以给我提供吃的吗?”幼儿可以反向询问教师:“你想吃些什么呢”?教
师回答:“我想吃米饭和炒青菜。

”在幼儿听到教师的回答后,可以在活动室中
寻找有关材料,完成菜品制作。

最后,在美工区域中找出一些形态、颜色不同的
纸条放在锅里,经过翻炒后放在盘子里,对教师说:“请你品尝我做的菜肴吧!”这样的互动过程能让幼儿主动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食物。

整个游戏情节也会在教师
的参与下变得丰富有趣。

三、设计建构游戏,积累表征经验
幼儿在摆弄、围合等建构过程中能真正了解不同形状积木的特点,以及在不
同空间所具有的表现形态。

而经验的积累与获取,能为孩子的平面、立体表征奠
定基础[3]。

在设计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投放一些大型积木,如泡沫积木、
纸砖等,让孩子自由选择材料,搭高、铺路、随意摆放,鼓励幼儿在建构游戏中
展开自由的探究与挖掘。

2~3岁幼儿正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
充足的建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实现自由搭建。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急
切地指导幼儿搭建,而是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能了解不
同材料组合后的立体形态。

3~6岁的幼儿建构水平得到了良好发展,教师可以将
幼儿的建构兴趣作为基础,与幼儿共同收集一些低结构材料,打造相应的游戏情境,帮助幼儿通过建构游戏的参与积累表征经验。

比如,春天踏青,幼儿对自然领域中的树木、花朵产生了兴趣。

这时,教师
就可以在建构区域中张贴不同类型的自然景物图片,投放花草材料,鼓励幼儿建
造森林。

幼儿从最初的无意识围合,到有目的的模仿搭建,能让幼儿的表征能力
得到良好培养,并积累更多的表征经验。

结论:综上所述,以上方式不仅能体现游戏的趣味性,还能发挥游戏的作用
和价值,对于培养幼儿表征能力来讲非常关键。

而要想培养幼儿的表征能力,教
师需要创新游戏模式,投入合适的游戏材料,努力成为幼儿的伙伴,与幼儿进行
良性的互动与沟通,掌握幼儿的发展情况,以及兴趣喜好,保证游戏的有效性、
趣味性,从而促进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栗光蓉. 幼儿表征能力发展的策略探析——以中班“萌鸡”主题活动为
例[J]. 山西教育(幼教),2022,(11):19-20.
[2]胡央波. 中班幼儿数学表征能力的优化路径探索——以数概念多元表征
为例[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04):25-28.
[3]李楠. 以物代物,玩转想象——角色游戏中幼儿表征能力的培养探讨[J]. 读写算,2020,(2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