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的联动关系分析 郭钟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的联动关系分析
——基于全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就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保险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保险业发展对城镇化也有着助推作用。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的联动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保险业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较为显著,对彼此的预测能力较强。
关键词:城镇化、保险业、联动、回归分析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57%,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数量显著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不断完善。
城镇化与保险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无疑对中国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反之,保险行业的发展也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二、城镇化与保险业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笔者以1990至2014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首先使用Eviews软件对数据的异方差性进行了检验,以确保其适用于建立回归模型,然后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反映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保险密度作为一定区域内保费总收入与常住人口的比值,反映了该地区国民保险意识的强弱和保险业务的发展程度。
笔者既然要确定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就需相互作为因果,分别衡量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二者间的相互影响。
笔者以RU表示城镇化率,ID表示保险密度。
样本范围是1990-2014年的全国年度数据(下表截选于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和讯保险网。
年份‘城镇化率(%)保险密度(元)
2003 40.53 298
2004 41.76 332
2005 42.99 379
2006 43.90 429
2007 44.94 533
2008 45.68 737
2009 46.59 834
2010 49.68 1081
2011 51.27 1064
2012 52.57 1144
2013 53.73 1300
2014 54.77 1479
(二)、异方差性的检验
通过Eviews软件,以城镇化率和保险密度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得到一个一元回归模型,通过Breusch-Pagan test 测试,检验异方差性的存在。
结果如下图所示。
正如左图所示,选取95%的置信区间,
右边的统计量p-value少于5%,检验表
明异方差性是存在的。
因此,在进行线
性回归之前,需要消除异方差。
(三)、构建回归方程
为了消除异方差,对两个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构建的回归方程结果如下:
InID=C+InRU+r
ID表示保险密度,RU表示城镇化率,C为常数,r为残差。
1、城镇化率对保险密度的影响
通过对全国1990-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知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城镇化的发展对保险业起着促进作用。
通过上述的回归方程可知,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平均增加5.82个百分点。
拟合优度为0.953503,拟合程度较高。
2、保险密度对城镇化率的影响
由上图可知,保险密度与城镇化也是呈正相关关系的,根据数据显示,保险密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平均增加0.163801个百分点。
因此,虽然数据显示城镇化与保险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但是城镇化水平对保险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优于保险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率,城镇化水平对保险业发展的
影响比较大。
三、城镇化与保险业发展的联动关系
通过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较强的相关性分析,反映出城镇化与保险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保险行业的发展,而保险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石确保了城镇化的稳定进程。
(一)城镇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城镇化的快速提高促进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通过实证数据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城镇化对保险业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具体的原因如下。
1、城镇化情形下产生了人口集聚效应,保险作为一种服务,通过面向更为广泛的人群,更加符合大数法则,降低了保险公司承保的经营成本,利于保险公司的展业经营。
2、城镇化加快了农村居民市民化的进程,居民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加强,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潜在的客户群,激发了保险市场的消费潜力。
3、城镇化进程加快提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保险业消费的物质基础,从而提高了对保险产品的需求。
(二)保险业对城镇化的影响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的出台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该规划从城镇化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环境四
个方面对新型的城镇化指标进行了解读。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时期,社会
结构、经济形态、产业结构、文化形态都
会产生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矛盾
和经济矛盾会更加突出。
为此,充分发挥
保险业自身机制,对推进城镇化发展意义
重大。
由上面的实证数据分析可得,保险业的发展对城镇化建设也是正相关的影响,根据新型城镇化具体的指标概括总结的影响如下。
1、通过保险资金的运用,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性的融资支持
基础建设的发展对保险业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投入巨大、建设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地方政府财力很难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
中国保监会《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投资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保险资金可间接投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国家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这就为保险行业的巨额资金参与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可与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公司的长期负债相匹配,不仅可为城镇化过程的基础设施提供大量资金,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还可有效优化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结构,分散风险,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
2、保险业对城镇化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战略的重点在中小城市、小城镇。
在这些地区,中小企业在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在信贷领域引入保险手段,大力开展保单质押贷款业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和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可合理便捷地运用地方保费资金,有效发挥地方保费资金在资金融通方面的作用,将保险融资作为金融业参与城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融资渠道统筹协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融资总体水平的提高。
3、保险业对城镇化农业的风险进行了有效的转移。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产业基础。
我国种植业种植区域广,受到气候、土壤、降水量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制约,风险损失率较高,尤其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业生产技术较落后,使得农业风险防范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生产风险较高。
保险业作为城镇化的支柱性产业,对农业的风险进行了有效的转移,切实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
4、保险业给城镇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保障。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并且规模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迅速加大,失地农民保障方式单一,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方面,而意外、医疗、生育以及失业等其他保障则很少涉及,同时,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过低,难以满足广大失地农民养老需求。
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在条款精算、资金运用、承保核保、理算理赔、风险控制等方面优势,大力发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小额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保险业务,为失地农民提供意外、养老、医疗、生育等多层次、多类别的保障,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
综上所述,保险资金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支持,同时商业保险的发展完善
了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补偿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损失,而且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基于城镇化与保险业联动的理论分析和以全国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笔者发现:城镇化与保险业的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显著。
城镇化水平对保险业发展的贡献率优于保险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率,城镇化水平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比较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保险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一方面,城镇化是保险业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保险的体系结构、覆盖范围、保障水平都依赖于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保险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起着反作用,因为它为全体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网,降低了个人的风险,提供了基本的家庭保障,因而可以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丹.城镇化对区域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4(08)
[2] 王新军,吴建华,张颖.城镇化、经济增长与保险业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4(01)
[3] 赵尚梅,李勇,庞玉锋.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J].保险研究,2009(01)
[4] 饶晓辉,钟正生.保险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J].上海经济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