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学习和教育:挑战和机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0
2
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文化的 “动”与“变”
“全球化”一般是指这样一种现象: “在以媒体、信息和传播领域为主的技 术创新推动下,资本、商品、人员、图 像、话语在世界范围加速流动,从而形 成全球性活动、共同体组织和文化的新 格局”(Blommaert, 2010:13)。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不过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影响的 增强,这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1/3/10
7
英语的移动潜势
英语是移动潜势极强的全球性语言 人们试图向其投资并拥有它,以跨越社 会空间,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更广的文 化共同体移动
2021“跨文化流变”
“跨文化流变”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形式发生迁移、变化,用来在不同 的情境中建构新认同的方式。
教师的悖论:一方面,教学资源的极大 丰富将他们从过去的资源饥渴中解放出 来;另一方面,随着资源变得人人可及, 教师相对于学生的权威被削弱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有针 对性的指导;师生共同学习;学习本身 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2021/3/10
18
学习过程
“学习”还是“习得”? “双语幼儿园”、“沉浸式教学”、 “双语教学”、“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 教学”…… 这些实践的具体学习过程究竟是怎样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学习和教育: 挑战和机遇
高一虹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2021/3/10
1
概要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学习和教育的特征,及其带来的挑 战和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化具有“动”与“变”的特征, 其进程打破或淡化了原本泾渭分明的英语作为“外语” 与“第二语言”之界限。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疆界的打破:“学习”与“使用” 或“娱乐”、教室“内”与教室“外”、“虚拟”与“现 实”语境。 疆界的打破为我国的英语学习、教育和相关研究同时 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12
“外语”与“二语”疆界的打破
在传统社会中“外语”与“二语”情境疆 界鲜明:前者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后者 还用于日常交流,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是地 位次于第一语言的官方语言。
李宇明(2012):中国正在从“本土型国 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最主要的特 点是需要外语服务甚至“外语生活” 。
全球化的流动或流变打破了“二语”与 “外语”的疆界,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疆界。
Hip hop be rockin’ up towns laced wit’ LV
Ain’t necessary to roll in ice rimmed M3’s and be
blingin’
Hip hop be bringin’ together emcees.” 嘻哈把吉隆坡和长滩连起,嘻哈让城市舞动人们 穿着LV;不必开宝马3系也不必珠光宝气,嘻哈把 MC聚在一起
2021/3/10
3
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社会语言学格局
全球化对语言本身的影响:因特网的兴起, 使新的话语类型或模式、新的实践、新的 认同迅速发展
全球化通过人口流动改变了世界范围大城 市的面貌,导致了“超多元性” (superdiversity)
英语等全球性语言的传播改变了语言变体 的层级秩序
2021/3/10
4
全球化现象引起学者关注
De Swaan(2001)和Calvet(2006) 试图概括 全球化时代语言关系的一般特征;
Fairclough(2006) 探讨了全球化对话语模 式的影响;
Blommaert(2010)谈语言的“移动性” (mobility);
Pennycook(2007)谈“跨文化流变” (transcultural flows)
“全球英语”与“跨文化流变”相互依 存,是一种想象共同体和重构认同的语 言。
Hip-hop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包 括了语言、音乐、表演等在内的广义话 语方式,一种不专属于某个国家的文化。
2021/3/10
9
马来西亚嘻哈歌手的演唱
(Pennycook, 2007:1; 李玉霞译)
“Hip hop be connectin’ Kuala Lumpur with LB
2021/3/10
13
一系列疆界的打破
“学习”与“使用”/“娱乐” 教室的“内”与“外” “虚拟”与“现实”世界
2021/3/10
14
挑战与机遇
“外语”、“二语”疆界的打破为英语 学习、教育和相关研究同时带来了一系 列挑战和机遇。这包括……
2021/3/10
15
学习目标
“像英美人一样地道地使用英语”不 再是惟一正确的目标 如何在多元的英语变体和语类范围中选 择学习目标、定位自己的英语“想像共 同体”和认同(Norton, 2001)? 新的选择可能性
2021/3/10
16
学习情境
微观情境:当课堂外的学习资源变得日 益丰富,学生对课堂内资源的依赖日益 减少,照本宣科日益失去吸引力。 理想的学习情境应沟通教室内外,变内 外资源的竞争为交叉互补。 宏观情境:英语教育对文化的建构作用
2021/3/10
17
学习者、教育者
学习者的悖论:一方面被置于学习“主 体”位置,另一方面又由于选择太多而 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2021/3/10
6
移动性的两大相关课题
语言的移动潜势,即特定的语言或语言 变体为人们提供了怎样的移动潜势?不同 语言或语言变体的潜势是否有很大区别? 移动的人、移动的语言,即人们是怎样 通过使用自己能够具有的语言,获得或丧 失移动性;语言如何跨越时空、言语库和 社会指向而移动,产生新的移动潜势。
2021/3/10
5
Blommaert 的“移动性”
“移动性”,即人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 在社会空间中的移动,以及移动的能力 或潜力。
人被默认为是移动的,语言向人提供或 剥夺移动的可能。人们学习某种语言, 是因为它提供了移动的潜势。
语言和图像符号本身也可以跨越时空、 言语库 、社会指向(social indexicality) 而移动。
2021/3/10
10
2021/3/10
11
“移动”与“流变”的异同
Blommaert的“移动”偏重社会结构观, 强调移动中语言社会现象的结构层级, Pennycook的“流变”是典型的后现代视 角,强调变化中结构的解构, 尽管如此,二者都指出了全球化过程中 语言文化的“动”与“变”。
2021/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