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论述
作者:肖霄
概要: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许多研究成果恰恰证实了
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亲子分离时年龄越小,成人后越
容易形成有责任感、态度积极、有明确生活目标、能接受自我挑战的人格特性。
从这一点来看,早期的留守经历对这一方面的人格养成是一个很好的积极因素。
由于“亲情饥渴”,他们往往在心理健康、性格、学习品质等方面出现偏差,
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时间作为无情过滤网,使一些孩子在近于残酷的环境顽强生长,他们走过艰难
的心路历程,越过青春的阴冷和迷茫,在青春的竞技场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
于是,目前大学已经渐渐形成一个比较庞大的特殊群体——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那么,已经渐渐远去的童年和少年的留守经历,在他们心底究竟以一种什么样
的色彩和状态干预着他们的大学学习与生活,左右着他们的青春成长呢?
权威研究表明:大多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这是一
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于留守经历,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在十六周岁前个体成长最重要阶段由于父
母双方或者一方离开生源地外出务工,自己留守在家乡,由父或母单亲照顾、托付他人照顾或者无人照管的经历。
据目前的研究,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负性情绪、积极应对方式、自尊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留守期间,开始留守的年龄越低,留守的时间越长,父母和孩子联系频次越少,成年后的抑郁、焦虑水平往往越高,自尊水平往往越低,人际困扰往往越多,而且能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的往往较少。
同时,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比较低,人际关系相对敏感,精神质问题明显,人格品质偏向内。
比较而言,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好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有同辈或者无看护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无看护留守儿童。
有留守儿童经历的农村小学生更容易发展成为抑郁症。
留守经历,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和心理创伤,对个体的精神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创伤性童年经历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应予以积极养成和培养。
有的人认为心理韧性是人格特质,有的人认为是应对过程,有的人认为是独立性的。
心理韧性是一个多维概念,包括气质、人格和应对技巧。
心理韧性是在遭遇
和面对明显的逆境和创伤时,个体进行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
包括个体应对逆境和重大压力的过程中,爆发出的涉及到的自我认知、情绪、行为和支持系统,这因素不包括智力体力、性格特质和家庭经济地位。
心理韧性与幸福感成正比,和精神痛苦、抑郁和焦虑成反比。
心理韧性高的人,不容易出现精神障碍,能够更好适应压力环境,甚至对疼痛的耐受性也更高。
心理韧性作为防御性系统,可以保护人们在逆境中仍然保持心理的向上和健康。
对处在不利生活条件的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心理韧性可以促进个体克服困难,从困境中成长,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对于预防心理障碍有重要意义。
一个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提供了留守期写的作文,有一个片段显示出其极强的心理韧性:
留守儿童的悲哀,莫过于留守。
我们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的敦敦教诲,
什么都得是自己撑起一片天。
是的,这是一种锻炼,渐渐地,我们变得独立,人们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满足。
过年,与其说它是传统佳节,不如说这是一个好借口,一个可以让我们见父母的完美理由。
但是,为什么?当心心念念的父母回到我们身边时,我们却如此冷漠。
我们不
想和他们亲近,我们往往躲在爷爷奶奶身后红着眼眶望着他们。
因为我们是留守儿童啊!我们被直接给予的爱绝大部分来自于爷爷奶奶那一辈。
从小,爷爷奶奶所讲述的,是他们骄傲的儿子和儿媳为了他们的孩子独在异乡,奋力拼搏。
所以,懂事的我们把爸爸妈妈放在无比崇高的位置,虽然爱,距离却产生不了美。
使用心理测查工具,准确而有效地把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该有效
工具首先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量标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
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调。
其次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杀行为问卷
sbq-r”(包括终生自杀意念、一年内自杀意念、自杀威胁性和自杀可能性项目测查)。
权威测查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韧性普遍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这与过去研究不同,研究说明,留守经历不利于个体发展良好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具体表现在个体专注于一个既定目标不断努力,有效控制负面情绪,积极看待挫折和逆境,从家庭和其他人际关系中获得支持的心理品质。
这些能力,在人的心理成长中,相当于一种准备状态,有利于个体遇到真正困难时,能够有效调动最大资源,形成自我强大的抗击打能力,以集中解决心理问题。
在留守期间,由于成长个体处在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的监护下,和父母互动经验及来自父母的社会支持显著减少。
在个体发展的早期,父母照顾的缺失与不安全的依恋心理显著。
儿童在寄养期间遭遇性侵概率增加,同时还可能遭遇被忽视和不公平对待,这些经历构
成复杂的心理创伤,可能导致不安全的依恋模式,社交交往的退缩,人际互动中认知加工偏差,极不利于健康的心理防御体系的形成。
研究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症状高。
与无留守经历学生对比,他们更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症状,甚至还包括躯体性强迫化症状,人际敏感度强、抑郁、焦虑、无端敌对、无由恐怖和偏执性精神性病症都不同程度存在。
他们留守经历在先,心理问题在后,说明在留守期间发生于个体的复杂创伤居多,于是导致个体出现比较高水平的心理症状原因。
个体出现心理症状发展成为心理障碍需要漫长演化过程,心理症状不等于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对抑郁症有比较高的易感性,更多可能成为抑郁症。
有留守建立的有比较高的自杀风险,增加了以后出现自杀意念的概率。
一个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提供了留守期写的作文,有一个片段显示出其可怖的心理孤独:
夜,万籁俱寂。
站立在夜里,想不起自己还要做什么。
寒月相对,形只影单,
影子,你告诉我,我该怎样做,才能逃脱这可怕的孤独?
怀着满心的希望,我“啪”的一声推开大门,冲进屋子里,我举着手中的试卷
高喊起来:“爸爸,妈妈,快来看啦!我考……”余下的话,被我硬生生咽下。
望着空旷而冷寂一片的房屋,我苦笑,是呀,爸爸妈妈很久以前就外出打工了,我怎么还认为他们在家中呢?试卷也从我的手中缓缓飘落,我深深埋着头忍不住委屈地哭泣起来,泪水顺着脸颊滑入口中,又苦又涩,我想起了一些心酸的片段……
静候岁月是一剂最好的心理疗伤药方,我们应该好好运用。
由留守经历建构的
对不良心理症状和阵痛影响,可以部分被心理韧性抵消,因此,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务必要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对留守经历可能存在的降低个体心理韧性度、增加心理症状的可能性以及增加自杀风险等问题。
心理韧性调节的高危影响,对自杀影响起着保护性作用。
尽管有些人有自杀风险,如童年创伤和没有社会支持等,但因为有比较高心理韧性,实际自杀风险就得以大大下降,不可强制介入,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由留守经历建立的比较差的目标专注能力、比较消极的认知风格、
比较差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低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性相关,容易增加个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的概率,因此,我们应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必要时可以强制干预。
对大学生在儿童留守期没有能够通过早期的心理卫生干预方案来提高其个体的心理韧性,就既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发展出心理障碍和自杀风险的可能性。
从抗挫折能力养成和强大心理入手干预,比如加以挫折的经验的养成,排解抑郁低沉的心理态势,减轻精神依赖性强的常态,缓解来自家庭期待和社会竞争等带来的
压力,强化由于人际交往能力缺失的补救,解决日渐堆积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点燃爱的火光温暖冷漠的心怀,等等,都是极好的干预方式。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许多研究成果恰恰证实了这一说
法的正确性: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亲子分离时年龄越小,成人后越容易形
成有责任感、态度积极、有明确生活目标、能接受自我挑战的人格特性。
从这一点来看,早期的留守经历对这一方面的人格养成是一个很好的积极因素。
居于此,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不惟把他们作为一个问题群体来研究,我们或许还可以另辟蹊径,高举正面引领的旗帜,给予他们一种正面的干预和唤起!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 26(1):24-30
[2]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2005, 28(4): 855-858
[3]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案例一则.中国大学生在线.2012,11,6
[4]余海英,李化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道德成长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
科学,2010,19(8):13-14
[5]蒋怀滨,杨秀清,林良章.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关系[J].中国公共
卫生, 2013,(12):152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