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七上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七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七上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卷七年级上册盐城市郭猛实验学校七上语文期中考试仿真试题
命题人:王秀章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①为者常成,。
②,登高必自卑。
③沾衣欲湿湿杏花雨,。
④,一行白鹭上青天。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
⑥漆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______,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美好祝愿之意,也寄寓了作者对天下离人的祝愿。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5分)
走进盐城沿海一望无际的滩涂湿地,你会强烈的感受到生命的原生状态。
它远离都市的喧xiāo(),保留着天然的清纯安宁,有时笼罩着淡淡的薄雾,饱含神韵和灵气,给人一种(变化莫测神秘莫测)的感觉。
这里的天空,是那么的蓝,蓝得明亮剔透,深suì()悠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2)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1分)
(3)仿照文中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内容。
(2分)
3.根据情境,下列加点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那个男人惶惑起来,踌躇不决的站了半晌。
(得意的样子)
B.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
(形容水面辽阔。
)
C.小小年纪便有这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科举时代殿试的第一名)
D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里是“赶热闹”的意思)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能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味,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B.近来各地事故多发,有关部门通知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C.徐盐高铁建成通车后之后,将会使我市到徐州的运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D.目前,江苏省首批“信得过”旅游景区名单揭晓,盐城地区7家榜上有名。
5.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组是()(2分)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
①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②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
③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漩涡里④急得几乎哭出来⑤使他滴滴溜溜地打圆转儿
A.①②④③⑤B.③②①④⑤C.③⑤①②④D.①③⑤②④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汤姆.索亚,6月17日大约半夜时分,你在什么地方?”
看见A那张冷酷的脸,汤姆舌头僵住了,讲不出话来。
听众们屏息敛气静听,可是话还是没有说出来。
然而,过了几分钟,这孩子恢复了一点气力,勉强提高了声音,但仍然只有部分人能听清楚他的话:“在坟地!”
(1)这段文字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国籍)的(2分)
(2)文段中的A是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况相关的情节,并联系全文,说说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7.综合性学习。
(7分)
日前,针对连日出现的雾霾天气,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对秸秆禁烧工作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
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部分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秸秆焚烧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不够,执法人员在
阻止其焚烧行为的同时,对其详细讲解了秸秆焚烧的危害。
为切实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市环保局突出工作重点,加大督查力度,严查焚烧秸秆行为,号召各乡镇积极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开展有关秸秆禁烧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秸秆焚烧的危害,至少列举两点。
(2分)
(2)为禁止秸秆焚烧行为,请你帮助市环保局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分)
(3)你的爷爷在苏北农村种田,眼下正值秋收,请你打个电话给爷爷,劝说他不要焚烧秸秆:“
”(3分)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5分)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9.体会诗歌中“落”的表达效果。
(3分)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16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来源&:中*^教@#网]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10.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
(1)至于夏水襄陵(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
(3)既而渐近()(4)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13.(1)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突出其、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
的特点,以“素湍”、“回清”、“悬泉”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
乙形
色、声等方面进行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景象的特点。
(4分)
(2)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6题。
(9分)
⑴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⑶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鲁迅《社戏》)
14.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
1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划线句子的妙处(3分)
16.选文写出了“我”的心情变化,用简洁的词语写出变化过程。
(4分)
沉静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18分)
消失的年声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
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
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
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
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
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
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
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
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
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
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
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
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
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
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
不是吗?(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7.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3分)答:
18.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4分)
答:
19.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20.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
答:
21.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4分)
答:
三、写作(40分)
22.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学会从生活中找“米”,只有随时留意我们周围的生活,经常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感而发,
抒发我们的真情,最终写出打动人的文章来。
请调动你的积累,搜索你的记忆,采写你熟悉的人和事,说真话,抒真情。
请以“心灵深处的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写“秘密”、“回忆”、“烦恼”、“快乐”、“伤痛”……2.说真话,抒真情,不少于600字。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七上语文期中考试仿真试题答题纸
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
1、(1),(2)。
(3)。
(4)_________________。
(5)。
(6)。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5分)
(1)(2分)喧xiāo()深suì()
(2)(1分)
(3)(2分)
3.(2分)()
4.(2分)()
5.(2分)()
6.名著阅读。
(5分)
(1)(2分)
(2)(3分)
7.综合性学习。
(7分)
(1)(2分)
(2)(2分)
(3)(3分)
二、阅读理解。
(共48分)
(一)诗词赏析(共5分)
8.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9.体会诗歌中“落”的表达效果。
(3分)
(二)玩味古典(共16分)
10.(2分)
(1)至于夏水襄陵(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11.(4分)
(1)或()(2)奔()
(3)既而()(4)至()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
(2)
13.(1)、(4分)
(2)(2分)
(三)经典再现(9分)
14.(2分)
15.(3分)
16.4分)
沉静
(四)美文赏读(共11分)(218.92.19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