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体及检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化医专《微生物学检验》教案编号:
第二十七章螺旋体及检验
(spirochete)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学地位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有细胞壁、原始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抗生素敏感等。

其中致病性螺旋体主要有钩端螺旋体属、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等3个属。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
(Leptospira)
有2种:问号钩端螺旋体——人畜共患病;双曲钩端螺旋体——不致病。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染色
螺旋细密、规则,形似细小珍珠排列的细链。

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名钩端螺旋体。

运动活泼,常使菌体呈C、S或8字型。

G-,但不易着色。

常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被染成棕褐色。

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活泼运动、折光性强而成白色的钩端螺旋体。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微需氧,营养要求高,常用Korthof培养基,其中含10%新鲜灭活兔血清或牛血清,蛋白胨和磷酸盐缓冲液(血清除促进钩体生长外,还可中和其产生的毒性)。

适宜生长温度为28-30℃,若11-13℃能生长的为非致病的双曲钩端螺旋体。

最适pH7.2-7.6,pH < 6.5死亡,最高能耐pH8.4。

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缓慢:
液体培养基:28℃培养1-2周,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云雾状生长。

1%琼脂固体:28℃1-3周,可形成透明、不规则,d< 2mm的扁平小菌落。

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分解糖类和蛋白质,有过氧化氢酶,有的菌株可溶血。

3.抵抗力
对热和酸抵抗力弱,60℃1min即死亡。

0.2%来苏、1:2000升汞、1%石炭酸经10~30 min被杀灭。

对青霉素敏感。

在夏秋季酸硷度中性的湿土或水中可存活20天以上,甚至数月之久,这在本菌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4. 抗原构造与分类
1)属特异性抗原(菌体抗原):脂多糖复合物,用于分群。

2)型特异性抗原(表面抗原):多糖蛋白复合物,用于分型。

问号状钩端螺旋体至少可分为25个血清群、273个血清型。

我国已发现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至少有19个血清群、74个血清型,是发现血清型最多的国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内毒素样物质(ELS)或称脂多糖样物质(LLS)
•(2)溶血素:溶解红细胞,引起贫血、出血、肝肿大、黄疸、血尿。

•(3)细胞毒性因子(CTF):引起小鼠肌肉痉挛、呼吸困难而死亡。

•(4)细胞致病作用(CPE)物质:56℃经30分钟被破坏。

注射入家兔,可形成红斑和水肿。

2、所致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储存宿主:鼠和猪,其他:50多种动物(蛇、鸡、鸭、鹅等)
传播途径:人与污染水或土壤接触,经粘膜或破损皮肤进入;经胎盘垂直传播. 临床表现:大多隐性感染,随尿排出。

轻重程度与感染钩体型别、毒力、免疫性有关。

轻者似感冒,重者引起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损害。

先形成钩
体血症,进入损伤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肝、肾、肺心及中枢神经。

疾病特点:起病急、高热、乏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
痛、表浅淋巴结肿大。

免疫性:疾病后可获得抗同型钩体的持久免疫力。

细胞免疫为主。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
钩端螺旋体可从临床标本、携带者和自然界的水中分离获得。

标本包括血液、尿和脑脊液,发病早期(10天内)血液的阳性率高,2周后尿和脑脊液等的阳性率高。

感染6~10天取血可检出抗体,在病程第3或4周达最高水平,此后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血清学诊断则需在病程早期及恢复期分别采集
血清,作双份血清试验。

(二)检验方法 1、标本直接检查
(1)镜检:取急性期病人血先以1000rpm离心5~10min,再取血浆以4000rpm 离心45~60min,取1滴沉淀物置玻片上,加盖玻片后作暗视野检查。

也可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色后观察。

(2)核酸检测:采用同位素或生物素、地高辛标记的特异DNA探针法,检出标本中钩端螺旋体的核酸,较培养法快速、敏感。

若先用PCR技术先行扩增,再用探针确定,则敏感度更加提高。

2、分离培养
取钩端螺旋体血症期的病人血液2ml 或发病后第2周的无菌弱碱性尿沉渣接种于Korthof 培养基中,28℃孵育,因系需氧生长,故靠近培养液面呈半透明雾状混浊。

取培养物作暗视野检查,观察有无螺旋体生长,一般7~14天生长。

连续观察30d,如无生长方判为阴性。

3、血清学检测
(1)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是常用的方法。

1)抗原制备:取标准菌株4—7天的培养物,每视野50~60条活钩端螺旋体。

2)方法与结果:取病人血清以56℃,30min灭活后稀释,每个稀释度0.1ml 血清中加入等量活菌抗原,30℃2h后,取1滴覆盖玻片,暗视野显微镜下若有抗体存在,则钩体凝集成团,数减少,当抗体效价高时,凝集的菌体溶解。

结果判定:50%以上菌体凝集或溶解为“2+” 为血清效价。

≥1:300才有诊断意义,或效价增高4倍以上,则可确诊本病。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用ELISA法和IgM斑点-ELISA法等间接检测钩体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用于该病的快速诊断。

包被抗原用钩端螺旋体培养物经超声波破碎,15000r/min离心20min,用于包被的抗原浓度以20μg/ml为好。

被检血清OD值为阴性对照的2倍,即为阳性。

4、动物试验
动物是分离钩端螺旋体的敏感方法,尤其适用于有杂菌污染的标本。

方法是将标本接种于幼龄豚鼠或金地鼠腹腔。

接种3~5d后,可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腹腔液;亦可在接种后3~6d取心血检查并作分离培养。

动物死后解剖,
可见皮下、肺部等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肝、脾脏器中有大量钩端螺旋体存在。

第二节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 TP)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STD中危害最大的一种。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8-14个致密而规则的小螺旋,两端尖直,运动活泼。

革兰染色阴性,不易着染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棕褐色。

电镜下观察,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细胞壁外有包膜,细胞膜内为含细胞质和核质的螺旋形原生质圆柱体。

绕着3—4根周浆鞭毛或内鞭毛,与运动有关。

作移行、曲伸、滚动式运动。

2、培养特性
不能在无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

Nichols株能在家兔睾丸和眼前房内繁殖并保持毒力,在细胞中能有限生长,繁殖慢,约30h才分裂一次。

含3%-4%氧时生长最宜。

Nichols株:有毒力
Reiter株:毒力弱
3.抵抗力
极弱。

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

41.5℃经1h死亡,在50℃时5min死亡;在血液中,4℃置3d后可死亡。

离体后1-2h将死亡。

对常用化学消毒剂亦敏感,1%~2%石炭酸内数分钟就死亡。

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或砷剂均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外膜蛋白---与宿主细胞粘附。

透明质酸酶---利于扩散。

宿主细胞纤维粘连蛋白覆于表面-免受宿主免疫细胞攻击。

2、所致疾病---梅毒
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获得性——性接触传播
先天性——母体→胎盘→胎儿
获得性梅毒
Ⅰ期(初期)梅毒:感染性极强,破坏性小。

感染后3周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一般4~8周后,常自愈。

渗出液中有大
量苍白亚种螺旋体。

Ⅱ期梅毒:感染性强,破坏性小。

发生于硬下疳出现后2~8周。

苍白亚种螺旋体血症,全身皮肤、粘膜常有梅毒疹(扁平湿疣),全身淋巴结肿大,
有时亦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脏器。

在梅毒疹和淋巴结中,存在有
大量苍白亚种螺旋体。

Ⅲ期(晚期)梅毒:感染性小,破坏性大。

发生于感染2年以后,亦可长达10~15年。

病变可波及全身组织和器官。

基本损害为慢性肉芽肿,局部因动
脉内膜炎所引起的缺血而使组织坏死。

皮肤、肝、脾和骨骼常被累及。

若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可危及生命。

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多发生于妊娠4个月之后。

苍白亚种螺旋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流,并扩散至肝、脾、肾上腺等大量繁殖,引起胎儿的全身性感染,导致流产、早产或死胎;
出生梅毒儿,呈现马鞍鼻、锯齿形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特殊体征。

免疫性: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IgG和IgM),有制动作用,对机体再感染有保护作用;抗脂质抗体——反应素(IgM和IgG混合物),对机体无保护作用,用于血清学诊断。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Ⅰ期梅毒----硬下疳渗出液;
Ⅱ期梅毒----梅毒疹渗出液或局部淋巴结抽出液
1.直接显微镜检查
将上述检材置于玻片上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如见有呈现运动活泼,沿其长轴滚动、屈伸、旋转、前后移行等的螺旋体即有诊断意义。

也可做镀银染色、荧光抗体染色或Giemsa染色。

2.核酸检测
用PCR技术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DNA片段,用于检测的引物和探针是编码外膜蛋白4.7kD的基因,其扩增产物经斑点印迹,或电泳
Southern 印迹法鉴定。

3.抗体检测(1)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多用牛心肌的心脂质作为抗原,测定病人血清中的反应素。

将抗原包被到载体颗粒上,如:胆固醇(VDRL、USR)、活性炭(RPR)、甲苯胺红(TRUST)。

均为初筛试验。

初期梅毒病灶出现后1-2周时,阳性率为53%~83%,二期梅毒的阳性率可达100%,晚期梅毒的阳性率58%-85%,胎传梅毒的阳性率为80%- 100%。

1)性病研究所实验室(VDRL)玻片试验
所用抗原(0.03%心拟脂、0.21%卵磷脂、0.9%胆固醇,用无水乙醇配制)0.3ml加入装有0.3ml缓冲盐水的小瓶内(10—15ml容积),加塞混匀。

再加2.4ml缓冲盐水即为抗原悬液。

待检血清经56℃30min灭活,滴加于玻片的漆圈内加等量抗原液,摇转玻片5min充分混匀反应后观察结果。

有大片絮状凝聚物为(3+),中等凝聚物为(2+),细小凝聚物为(+),液体混浊为(—)。

2)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
用活性炭颗粒吸附VDRL抗原。

与反应素结合形成黑色凝集块,可肉眼观察结果。

取待检血清加于环状卡圆圈内,加VDRL抗原致敏活性炭1滴,旋转摇匀8min,观察结果。

在白色底板出现明显黑色凝集颗粒为阳性,试验结果用肉眼很容易判断,不需显微镜,也易于推广。

3)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
注意:以上试验常有假阳性反应:结核、麻风、疟疾、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人、妊娠、吸毒者等。

(2)密螺旋体抗原试验(确证试验)
用密螺旋体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由于梅毒螺旋体、雅司螺旋体等抗原性相似,故血清学试验不能区别这些密螺旋体及其所致疾病。

1)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
先用吸收剂去除病人血清非特异性抗原,提高特异性,稀释成不同稀释度,加于预先涂有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玻片上,置湿盒内,37℃孵育30min,洗片后再用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丙球蛋白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阳性者可见发荧光的梅毒螺旋体。

FTA-ABS试验具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在第一期梅毒的头几天就
可测出特异性抗体。

2)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reponemal pallidum hemaggulation assay, TPHA)
用抗原致敏红细胞作间接血凝试验是检测抗体最简易的方法,所用抗原是用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提取物去致敏经醛化处理的绵羊红细胞,病人的血清先与非致病性Reiter细胞。

血清若含有抗体则与这些细胞反应形成平铺孔底的凝集;用非致敏红细胞作对照,以除外非特异性凝集。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
第三节疏螺旋体属
有3~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运动活泼。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等。

一、伯氏疏螺旋体
是莱姆病的主要病原体,1977年在美国莱姆镇发现,从硬蜱及患者体内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休。

1985年我国在黑龙江省林区首次发现莱姆病,1988年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出病原体,迄今已有十多个省和自治区证实有莱姆病存在。

传播媒介是硬蜱,伯氏疏螺旋体可在蜱的中肠生繁殖,叮咬时使宿主感染。

经3~30d潜伏期,早期有乏力、头痛、发热、肌痛,在叮咬部位可出现慢性移行性红斑。

经2-3周,皮损消退,留有斑痕与色素沉着。

80%未经治疗的可发展至慢性关节炎、慢性神经系统异常,严重者可同时出现皮肤、神经、关节、心等多脏器损害。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是引起人类回归热的病原体。

根据回归热传播媒介不同,分为两类:一为虱传回归热,或称流行性回归热,其病原体为回归热疏螺旋体。

另一为蜱传回归热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

我国流行的回归热主要是虱传型。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