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阳 光 织 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阳光织网
——田春容关爱“留守儿童”纪实
我是四川省射洪县瞿河学校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瞿河学校地处农村,全乡20000多人,每年至少有7000人到外地打工,他们的孩子只能留给家中年迈的父母抚养,有的孩子甚至连监护人都没有。
在瞿河乡2500名在校生中,就有823名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
由于家长期在外务工,孩子只能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时间一长,“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无人管教,自我放弃”、“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留守综合症”就凸显出来。
我从点滴入手关爱留守儿童,努力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使瞿河学校的关爱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献特别的爱
2006年9月的一天,我在七年级二班上课。
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学生都埋头写起来,一个叫高丽莎的女孩却呆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我过去轻声问她怎么不做作业,她不吱声,眼泪慢慢从眼眶里流出来。
下课后,我在办公室说起这事,班主任说:你不知道吧?她是留守儿童,就在离学校不远的高家沟坐。
造孽哦,家里特别困难,爸爸坐牢了,全靠母亲外出打工支撑家庭。
我很震惊,把她请到办公室细细摆谈了一节课,引导她正确看待眼前的困难,告诉她老师愿意帮助她成长,如果她愿意的话,我愿意做她的“代理妈妈”。
小丽莎既吃惊又感动,连声表示“愿意,愿意!”就这样,我与高丽莎结成了帮扶对子,周末的时候,我请她到家里吃了“认亲饭”,还让4岁的小女儿送了一个文具盒给姐姐做见面礼。
很多个周末,我都带她到家同女儿一起过。
如果有事没来,小女儿就不停地追问:姐姐怎么没来?姐姐怎么没来?小丽莎与我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有什么事情总是找我,向我诉说她心中的寂寞和烦恼,我也敞开心扉用生活中的事例去引导她,让她走出心灵的阴影,好好学习,以健康的成长和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的殷切希望。
从此,小丽莎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去年期末考试名列全班第三位。
近年来,我在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我与五个留守学生结成了帮扶对象。
寒暑假里,我会到桅杆村为初中一年级留守学生邓宇佳辅导英语;到金龟寺村为八年级学生余章印、税正鹏和梁芳辅导功课,为余章印年仅4
岁的表妹王玲梳头、剪指甲、讲童话故事。
我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我凭着特有的执著和细腻,给“留守儿童”以特别关爱,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了阴霾,走向了成功。
建温馨的家
我在工作中观察到留守学生放学后和节假日就成了无处可去的人,由于他们的家庭教育形同虚设,他们就会去网吧或瞎混,如果在这个时间没有人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活动,孩子们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随着走出校门而烟消云散。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安排我牵头建“留守学生之家”。
我们的“留守之家“做到了“六个一”,即:一台电脑,一部亲情电话,一台电视机,一台影碟机,一批青少年读物,一批文体活动器材,并配有桌椅、书架、饮水设备,布置温馨,派专人管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定时开放,为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这个温馨的“家”里,留守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聊天,可以欣赏精彩的影视节目,可以快乐的开展棋类比赛,可以阅读感兴趣的课外书籍,可以与老师无拘无束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与远方日夜思念的父母撒娇、倾诉,进行亲情互动。
现在“留守学生之家”已经成为了“留守学生”最想去的地方,成了他们快乐的天堂。
2008年春节,家里买了台自动洗衣机,原来的老式“三洋”洗衣机就被淘汰了,爱人说,叫收荒匠来背走吧!我突然有了个想法:何不放到“留守之家”去?让那些寄宿的留守儿童每月免费洗一次被褥!于是,我们的“留守之家”又多了一样不要钱的家电。
我利用星期天给留守儿童开展活动。
以英语100句、自然科学小知识、中国历史人物小故事等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让留守儿童的周末变得有滋有味。
我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桅杆村筹建了一个“儿童快乐家园”,依托现有资源,以“优质葡萄园”、“五斗米养殖场”、“灵芝种植园”作为社会活动基地,让孩子们在周末去参观、考察,既增长了见识,又丰富了生活。
我还在“留守学生之家”设立了留言薄和知心信箱,我同另外一名男教师担任心理辅导教师,做孩子们的“知心姐姐”,让孩子把心事用留言或写信的方式说给最信任的老师听,因势利导,想方设法解开孩子们的心结。
我每天坚持到心理咨询室和孩子们亲切地聊上一阵儿,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
他们年龄小且父母不在身边,心里有了高兴的、不高兴的事都会主动跑到这里和我叽叽喳喳地说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都一点一滴地牵动着我的心。
每每看到他们开心的模样,我总是感到特
别欣慰。
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我们就是家长。
我们要尽力做到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远离父母不离爱。
织宽大的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要让关爱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让更多的人了关心、参与。
我在工作中创造性的总结出了“网格式”关爱模式,具体做法就是:摸清情况,全员覆盖;全员结对,负责到底;村社参与,不留空档;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摸清情况,全员覆盖。
我组织班主任对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筛查,摸清了数量,掌握了基本情况,建立了“留守学生”人头档案。
其内容包括: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庭联系电话、留守后监护人的姓名和身体状况、留守学生的主要表现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和关爱档案,每学期,由班主任根据该生的成长历程,认真填写,实行动态管理,全员、全面、全过程记载,不让一个留守学生掉队,不留一个关爱死角。
全员结对,负责到底。
我组织全校领导、教师,以一助一、一助多、多助一等形式,对全校823名留守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每个对子通过“结对卡”进行管理。
结对之后,许多“代理爸爸”“代理妈妈”通过送见面礼,吃认亲饭,一起过生日,带留守学生到家中度周末等形式,拉近了感情距离。
每周与老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的掌握和沟通学生的成长情况。
对学生的吃饭、穿衣、睡觉、洗漱、病痛、表现、学习等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他们教学生怎样理财,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真正担负起了“爸爸”“妈妈”的应尽职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村社参与,不留空档。
留守学生在放学后和节假日都要回到家里,由于缺乏监护,他们受到的不良影响和不法侵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为了堵住这个漏洞,我积极与村社联系,让村社的关爱活动落到实处。
让左邻右舍多些关照,让亲戚朋友多些关爱,让爷爷奶奶多一些方式方法。
近两年瞿河乡在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带,我同乡团委联系,建议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作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内容之一,后来乡党委欣然采纳了我这一建议。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800多个留守学生,仅凭我个人和学校教职工的力量,还显得有些单薄。
我积极穿针引线,联系了志愿者、乡政府领导干部、县直机关单位一起来共同关爱,这样人多力量就大了。
我们联系到了28名志愿者,如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向敏就与文俊、杨洋等3名学生结对;乡党委书记陈华2010年两次到瞿河学校,为结对的杨雪、吴宇两位留守学生捐赠书包、文具、书
籍、礼品和生活费,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家庭情况;县直机关如交通局、城市执法局、农经办、城投公司、县委、市委党校均到瞿河学校与78名留守学生结对,定时看望,给予物质、精神上的帮助。
育自强的花
留守儿童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关爱必须与培养结合,尤其是要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护”的意识,让留守的孩子早当家,把这种特殊的经历变成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培养自强意识。
我们通过宣传栏、标语、广播、文艺节目等形式,宣传自强不息的留守儿童典型;通过“今天我当家”、“我独立、我成功、我成才”、“小巧手”等主题活动,举办留守儿童书画、作文、作业展等,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长处,增强学习决心和信心,让留守儿童体验成功,帮助其在群体活动中健康成长;从细处入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我要求学生多吃饭少吃零食;睡觉前要将当日所穿衣裤鞋袜放在规定地点;早晨起床要整理好床铺;自己洗衣服袜子;冬天每周至少要洗一次澡,女生洗头后我就拿电吹风为她们吹干头发;我组织学生干部加强个人卫生检查,开展文明寝室和自理标兵评比,改变了留守学生的“八不”行为:不洗头、不洗脸、不洗脚、不刷牙、不理发、不剪指甲、不换衣服、不洗床上用品。
培养感恩意识。
我设计了“感谢爷爷奶奶”、“给爸爸妈妈一封信”等主题活动,加强孩子们对父母的理解,与爷爷奶奶的沟通。
去年和我结对的初三(一)班的王丽同学在信中写了这样一些句子:“妈妈,我又长高了,身体特棒,你看到我肯定要吓一跳”;“爸爸,你放心吧,老师把我照顾的很好,我在学校很开心”;“妈妈,今年我的生日是在代理妈妈家过的,有好多好吃的,代理妈妈还送给我几本我好喜欢的童话书”;“爸爸、妈妈,你们在外面要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我懂事了,我知道你们这样幸苦,都是为了我,谢谢你们”;“奶奶今天把手摔伤了,她是缠着绷带为我和弟弟煮饭,我特别感动……”她爸爸从广东打电话给我,对孩子的懂事非常欣喜,对老师的关爱非常感谢。
培养自护意识。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爷爷奶奶管不好或管不了,使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差。
为此,我们与瞿河派出所、司法所联系,以法制教育为抓手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展“法制在我身边”、“送法进校园”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教授青少年法律法规知识、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知识等,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护意识。
大爱无疆,心路漫长。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爱”是从教者的永恒主题,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愿一生育桃李,不问辛苦为谁忙”。
我愿和千千万万的农村教育工作者一样,用我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用爱的阳光去编织一张网,让他们的生命尽情沐浴灿烂,让留守的花朵也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