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尔_马克思_安启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4
俄罗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文化,是俄罗斯的骄傲,它的代表人物А.普希金、Л.托尔斯泰、Ф.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Вл.索洛维约夫、Н.别尔嘉耶夫、С.布尔加科夫等人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

俄罗斯的宗教唯心主义哲学的著作在中国大量翻译出版。

但是俄罗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今没有得到人们的应有重视,这就是它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

一切后发展国家都必然受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并对这一冲击作出反应,包括双方的文化冲突。

然而在全世界所有后发展国家中,只有俄罗斯的思想家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从文化的角度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批判,并由此形成既不同于自由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对人类历史及其发展道路的理解。

这是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今天显示出了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宗旨在于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尔·马克思的思想比较,努力揭示俄罗斯文化相关思想的意义。

作为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马克思并不是在所有的问题上都截然对立;更重要的是,我们会看到,他们的思想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互补性;一百多年来的俄罗斯历史贯穿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马克思的思想对话,这一对话直到今天仍未结束。

他们的思想不仅是可以比较的,而且他们之间的对话能够给我们众多的启示,深化我们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有必要重新认识。

他是俄罗斯人,但他与马克思一样,是属于全人类的。


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马克思这两位19世纪的思想家加以比较时,首先我们会看到他们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1821年,死于1881年,1846年发表《穷人》,一夜成名。

1849年因参加社会主义小组的秘密活动而被捕,先被判死刑,后改为苦役与流放,10年后回到首都。

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60年代到80年代初。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正是俄罗斯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

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强大,广大农奴尚未真正解放;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初步发展,工人以及其他处于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尔·马克思
安启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马克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但是在面临的任务、追求的目标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

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为自己社会理想的实现设计了不同的途径:马克思诉诸科学理性和阶级斗争,陀思妥耶夫斯基寄希望于东正教的道德说教。

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历史贯穿着马克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社会思想的对立与斗争。

今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真正走到了自己的历史尽头,共产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但是由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飞跃到物质生产的彼岸——人的自由王国,需要人类在灵魂深处完成一场革命,以改变自己的价值目标。

正是在这里,显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科学理性;东正教;共产主义
作者简介:安启念(1947—),男,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苏联、俄罗斯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1)04-0002-11 收稿日期:2011-07-05
社会底层的人在生死线上挣扎;道德败坏,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当时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热烈争论俄罗斯往何处去的问题,他们彼此意见尖锐对立,但关注的问题是共同的,即如何看待封建沙皇制度,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怎样改变“穷人”的悲惨处境,使他们过上人的生活,化解社会矛盾。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思想家出场时面临的正是这些问题。

马克思(1818—1883)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时代人。

作为德国人,他在德国同样目睹了腐朽的封建制度以及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种种苦难与社会不公。

后来来到法国和英国,马克思近距离地观察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群众的非人生活,对他们的状况有了深切的了解。

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群众的苦难让他受到极大的震撼。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坚决批判德国的封建制度,同时强烈谴责资本主义,把改变资本主义的非人状况,使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过上人的生活,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视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马克思,尽管一个生活在落后的俄国,一个由落后的德国到了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和英国,但是如何改变社会不公,改变劳动人民、社会底层的非人处境,寻找人类解放之路,如何克服或者避免资本主义灾难,如何看待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是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时面对的共同问题。

其次,他们的思想深处都有基督教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第一个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归结为宗教问题的思想家,他认为:“个性的绝对自我完善这一基督教理想,将把人引向神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每个人爱上帝胜过爱自己,爱上帝创造的一切人有如爱自己”,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将在这里消失。

[1]242他的思想的宗教色彩是十分明显的。

问题是,人所共知,马克思不仅是无神论者,而且是一切宗教的激烈批判者。

他身上有基督教的影响吗?以往人们都强调马克思与宗教格格不入,然而实际上基督教的影响确实在马克思的思想里存在,而且对他极为重要。

在中学时马克思曾经说:
在考察基督同信徒结合为一体的原因和实质及其作用之前,我们应当弄清,这种结
合是否必要,它是否由人的本性所决定,人
是否不能依靠自己来达到上帝从无中创造出
人所要达到的那个目的。

我们如果把目光投向历史这个人类的伟大导师,那么就会看到,在历史上用铁笔镌
刻着:任何一个民族,即使它达到了最高度
的文明,即使它孕育出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它的技艺达到了全面鼎盛的程度,即使
各门科学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它也不能解
脱迷信的枷锁;无论关于自己,还是关于神,它都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真正的概念;就连
伦理道德在它那里也永远脱离不了外来的补
充,脱离不了不高尚的限制;甚至它的德行,与其说是出于对真正完美的追求,还不如说
是出于粗野的力量、无约束的利己主义、对
荣誉的渴望和勇敢的行为。

……
各民族的历史就这样教导我们,同基督结合为一体是必要的。

即使当我们考察各个人的历史,考察人的本性的时候,我们虽然常常看到人心中有
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但是欲望的火焰却在吞没永
恒的东西的火花;罪恶的诱惑声在淹没崇尚
德行的热情,一旦生活使我们感到它的全部
威力,这种崇尚德行的热情就受到嘲弄。


尘世间富贵功名的庸俗追求排挤着对知识的
追求,对真理的渴望被虚伪的甜言蜜语所熄
灭,可见,人是自然界唯一达不到自己目的
的存在物,是整个宇宙中唯一不配做上帝创
造物的成员。

[2]449-450
这段话高度肯定了基督教在道德生活以及人的完善中不可取代的决定作用。

不但思想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致,而且语言表述都很相似。

当然,这不是成熟马克思的观点,但是对此后马克思关于基督教的论述略加考察我们会发现,后来马克思之所以批判基督教,不是因为否定它的价值追求,而是因为他认为基督教未能找到实现其价值理想的现实道路,提供的只是虚构的花朵,不可能使人真正获得解放。

他说: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
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
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
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带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
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尔·马克思
2011.4
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
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
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
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
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侯,它总是围绕
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
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
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穿具有非神
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
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
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
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3]200
这些常常被作为马克思成熟宗教思想引用
的论述,无可置疑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不反对基
督教的价值理想,他只是认为基督教无力实现这
些价值理想因而致力于寻找实现它们的现实道
路——要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
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
成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对基督教的继承是很
明显的。

第三,他们追求的目标有类似之处。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马克思都是哲学家,都从
哲学的高度思考自己面临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理
解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保
障,处于物质生活的彼岸,人的道德水平极大提
高,个性充分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得
到彻底解决,每一个人都成为自由的人,它是人
的自由王国。

不仅如此,他追求的不是哪个阶级
或哪个民族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

在马克
思的时代,世界上流行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基本上都以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和人与
人的平等为目标,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社会小市
民习气。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追求全人类从物
对人的奴役与支配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小市
民习气一扫而空,表现出了更高的精神境界与更
广阔的胸怀。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通过改
造黑格尔哲学获得的,而人所共知,黑格尔的绝
对观念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因而马克思的共产主
义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基督教影响。

费尔巴哈认为
基督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接受了这一观
点,同时又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回归。


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带有基督教的痕迹是十分自
然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大量批判各种社会主义理
论的论述,其中包括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
批判,然而他自己也是社会主义者,他所理解的
社会主义在价值目标上与马克思有重要共同之
处。

他鄙视资产阶级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庸俗的
小市民习气,毫不掩饰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宗
教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这种宗教性而超出了
阶级的、民族的以及物质利益的局限。

他认为消
除现实生活的苦难主要不是为了人的物质欲望得
到更大的满足,而是为了从物质欲望、科学理性
以及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冲突中解放出来,实现
人的自由。

社会主义是全人类的事业,只有保留
在俄罗斯村社农民中的东正教信仰,才能使人与
人以对上帝的爱以及相互之爱实现团结友爱,结
为社会,从而消除现实生活的苦难,具体说,才
能改变物质欲望对人的支配以及由此而来的人
与人的争夺与道德沦丧。

他主张“基督教社会主
义”。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马克
思都把自由视为人的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他们理
解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人的自由的实现。

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东正教社会主义追求基于人对上帝之
爱摆脱了恶之后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是人在消
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达物质生产的“彼岸”之
后从物对人的支配下解放出来的自由,他理解的
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马克思都超越了资
产阶级的和小市民的庸俗追求,都有深刻的基督
教情结,面对类似的问题,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
类似设想。

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显然有共同之处。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马克思的思想又有着重大
的不同。

第一,对人的理解不同。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
基与马克思思想对立的深层原因。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马克思都把自由视为人的
本质,但是马克思主要把自由理解为劳动实践这
一人的类本质所培育、蕴含的自由,是由人的生
理结构决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认为人的自由
得自于神,与人的欲望、意志、个性密切相关,主
要涉及个人的善恶选择等道德问题。

由于这种不
同,马克思认为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而
物质生产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
行,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事实上,而不是理论上,
如何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从事劳动,基于劳动分
工的社会关系进而决定了每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他们自己在现实的劳动活动中实际享有的自
由。

在存在私有财产的条件下,例如在私有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都是不自由的。

资本家一切为了享乐、利润,工人一切为了生存、工资。

二者都受到物的支配,都处于异化状态。

马克思把这种情况概括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6。

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实现,人的解放,关键在于改造社会关系。

例如他说: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
必须这样安排周围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
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
自己是人。

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
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
于全人类的利益。

既然从唯物主义意义上来
说人是不自由的,就是说,既然人不是由于
人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
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
由,那就不应当惩罚个别人的犯罪行为,而
应当消灭犯罪行为的反社会的根源,并使每
个人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
重要的生命力。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
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
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
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
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
为准绳。

[5]166-167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关系的改造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且必然引起利益冲突,所以只有借助物质的力量才能实现。

这决定了马克思必然强调科学理性与阶级斗争在人类走向自由王国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的自由得自于神,是人最重要的精神价值,但是人的内心无一例外地存在善恶两个方面,恶是人所固有的。

自由可以使人行善,也可以使人作恶。

人性之恶是社会苦难的根源,而抑恶扬善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在宗教生活中才能完成。

因此,现实生活苦难的消除,要靠宗教的教化和每个个人的道德提升。

在人性中,理性充其量只占“二十分之一”。

他说:面对自然规律——
有人对你们嚷道,“反对是不可能的:那是二二得四呀!大自然并不要求你们的允
许;大自然根本不管你们的愿望如何,也不
管你们喜不喜欢它的规律。

你们必须照样接
受它,因此也得接受它的一切结论。

墙就是
墙……如此等等。

”我的老天爷,当我由于某
种原因对于自然规律和二二得四并不喜欢
的时候,自然规律和算术于我又有什么关系
呢?当然了,假如我真的没有力气用脑袋撞
开这堵墙,我就不去撞它,可是我也不会跟
它妥协,那仅仅是因为我面前有一堵石墙,
而我的力气还不够碰它罢了。

[6]23-25
他的结论是:二二得四已经不是生活,它已经是死亡的开始!
第二,他们对摆脱现实苦难实现人的自由的途径理解不同,这是二者最基本、最重要的区别。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以“科学社会主义”著称,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根源是社会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相应的私有观念的基础之上。

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人的自由取决于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私有制的消灭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这一发展决定的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实现。

[7]776-778这条道路实际上建立在两个基点之上。

其一是科学理性,即相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因素;其二是认为趋利避害、“恶”,也即“贪欲和权力欲”,是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力,正是这种“恶”使物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成为决定性因素。

[8]237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完全相反,与马克思针锋相对。

他坚决反对科学技术以及基于科学技术的物质生产力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否认一切社会革命,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和人类生活中现实苦难的消除不取决于外部世界的改变,只能靠人的道德完善,因而只能依靠宗教,具体而言,只能依靠东正教。

只有保留在东正教中的自由人之间的友爱,才能消除现实生活的苦难,给人以自由。

俄罗斯著名哲学家H.洛斯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否认关于公正社会组织的某种理想是必要的,而且他无疑也在寻找这样的理想。

他是在社会主义中寻找,但不是在革命的、无神论的社会主义中,而是在基督教的社会主义中寻找。

他像民粹派一样,希望完善的制度是从农村村社发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尔·马克思
2011.4
展而来的。

”[1]247
马克思的观点人们已经耳熟能详,至于陀思
妥耶夫斯基的观点,我们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可
以见到。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1864年出版的《地下
室手记》开始,对“东正教社会主义”以外的各种
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深刻的、持续的、不遗余力的
批判。

你们会说……现在的人虽然有时学会了
看得比野蛮时代清楚些,但还远远没有学会
像理智和科学所指示的那样去行动。

可是你
们毕竟完全相信,当某些旧的、丑恶的习惯
全部消逝,而且健全的思维和科学完全改造
并正常地调整好人类的本性时,他就必然会
学会。

……不仅如此,你们还会说,那时候
科学本身将告诉人(我认为这简直已经是奢
侈了),无论意志或者任性,实际上在他身上
都不存在了,而且是从来不曾有过,他自己
不过是类似钢琴的琴键或风琴上的销钉罢
了;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自然规律;所以
一切他所做的,完全不是按照他的意愿,而
是自然而然地按照自然规律完成的。

因此,
人只要发现这些自然规律就无须去为自己的
行为负责,他也将非常轻松地生活。

人的一
切行为到那时不消说将按照这些规律计算
出来,按照数学方式,像对数表那样,直到
108000,并载入到历书里去;要是更好些的
话,那将出现某些像现在的大百科词典那样
用意良好的出版物,将会把一切都如此准确
地计算和标示出来,于是世界上便不会有失
误和意外事故了。

到那时候——这些都是你们说的——新
的经济关系、一种已经完全现成的、也是以
数学的精确性计算出来的经济关系便将来
临,以致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在刹那间消失,
这是因为它们都可以从中获得应有尽有的答
案。

那时候水晶宫①便将建立起来了。

那时
候……唔,总而言之,那时候卡刚鸟②便会飞
来了。

[6]45-47
以上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科学理性与社会主
义的关系的批判。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只能靠
宗教。

这是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苦
难与人和人的关系有关,而人和人的关系又与人
的道德状况相关,道德属于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它的提升的唯一可能途径是宗教;在一切宗教中,
只有东正教,主要是俄罗斯村社农民中的东正教,
既肯定每个人的自由,又以爱的纽带把大家连接
为一个整体,能够解决现实生活的苦难。

试图依
靠科学理性发展生产和阶级斗争来消除人的现实
苦难,无异于饮鸩止渴。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俄
罗斯人民的社会主义不在共产主义中,不在各种
机械僵化的形式中,他们相信,最终而言,只有
以基督的名义实现全世界的团结统一才能使自己
得到拯救。

这就是我们的俄罗斯社会主义。

”[9]156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马克思对消除社会苦难实
现人的解放道路认识上的不同,是俄罗斯与英国、
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反映。

成年马克思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英国,他明确声明自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学说是正在迅
速实现现代化的西方社会的自我否定,他的出发
点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人道主义和科
学理性。

文艺复兴使人道主义(把人作为自然的
物质的存在,高度肯定人对现世幸福即物质欲望
满足的追求)在这里深入人心;17世纪以牛顿力
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以及启蒙运动的
洗礼,让科学理性迅速渗透到生活的一切领域。

斯特龙伯格指出,在当时一切研究领域都科学化
了:“经济学致力于寻求与牛顿定律一样的普遍
法则;它试图把社会有机体说成是一部机器……
社会将像大自然一样显示出自然秩序。

社会不应
该是单纯由意志驱动的,而应该是一个有序的体
系。

发现了这把钥匙,这部机器就会上紧发条,
从此遵循着永远不变的经济行为法则自动运转起
来。

”[10]他还说:“18世纪哲学家基本上持极端
的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态度。

他们相信有一种理
想的社会秩序,理性可以发现它,政治工程师可
以实现它。

”[10]184许多人想要充当这样的工程师,
马克思只是其中的一个。

还要看到,18世纪开始
的工业革命创造了经济奇迹,同时也造成了前所
未有的阶级对立。

早期资本主义工人群众的苦难
生活令人触目惊心,1848年革命又以血淋淋的事
实让人感到震撼。

马克思在设计自己的社会改造
方案时,努力要把阶级斗争和科学理性结合起来,
是很自然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落后的俄国,是站在
前现代社会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批判
①指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里描写的社会主义社会的
幸福生活。

②民间传说中的极乐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