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世界的两种范畴划分方法及其意义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世界的两种范畴划分方法及其意义解析作者:张舒予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01期
[摘要] 人类为什么要创造出影像作品?人类创造的影像作品之表征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及其如何反作用于人类自身?这是影像传播研究必须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
本文作者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新观点。
为了方便阐述和利于理解,作者将形态样式纷纭复杂的影像世界加以高度概括提炼,采用两种方法划分为不同的影像范畴,并对其意义加以深入阐述与解析。
[关键词] 影像;影像传播;影像语言;影像世界范畴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张舒予(1955 —),女,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
E-mail:glasgowzhang123@。
人类创造影像的起源是什么?这是影像传播研究必须探寻的最基本问题,此问题的解答帮助我们解读人类创造影像的动力。
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之发展演变以及它如何反作用于人类自身?这是影像传播研究要探寻的第二个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更复杂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探讨,有益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创造影像的历史走向,从而能够合理阐释当代影像发展风格丰富多彩的多元现象。
笔者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了新观点,希望通过新观点的阐述能够扫除那些预设在我们头脑里并已经根深蒂固的“先天”观念与偏见。
影像世界并不仅仅是“艺术世界”,只能够专属艺术家等某些人群;影像世界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认知范畴,是可以被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一、影像、影像作品与影像传播
从中文来顾名思义,影像由“影”、“像”二字组合而成,“像”者,也为“影”的意思。
故可推论出:影像并不是实在的物,而是物的影子。
人类制作的影像作品则可说是物的影子的影子,是人类将视觉或心灵感知的物的影子加以表征的像。
由此可进一步推论出:人类制作的影像作品是一种双重影像,既是客观事物的影像,又是人类视觉或心灵的主观影像。
再来考察“影像”的英文词image,此词源自于拉丁文词根imitari,按照古代词源学的解说,含有模拟、仿像的意思。
借用符号学里的“类比式再现” 概念,我们也可以说影像是物的一种类比式的再现。
当我们面对“影像作品”时,我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原来的真实的对象,而是通过面对经过人类加工的(或描绘、或摄取、或塑造)某物的一种符号式的仿像,或者说是通过面对某物的影子的像,而间接地面对原来的真实的对象。
从文化功能的分析角度来看,影像表征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文字语言的又一种人类语言,是人类进行思考与表达的又一种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
人类通过影像从事观察、探寻、思考、理解等认知活动,或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被吸引、被感动、被震撼。
因而可见,影像可以像语言一样具有支持人类进行思维与言说活动的功能。
如果使用类比法,影像作为人类创造的另一种语言,在形成中也经历了从原始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丰富、从再现到表现的演变过程,在结构上也有着类似于文字语言的字词单元、词汇词性、语法修辞等自身体系的不断扩张性与渐趋完备性。
因此,理解影像语言,把握影像语言,也如同理解和把握文字语言一样具有难度,需要积累经验探索规律。
只有真正理解了影像语言诞生与表征演变的机理,深刻把握影像语言演变的内在发展规律,影像传播的研究才能抓住本质、切中时弊,所建设的影像理论方能深刻地解决影像传播中的实践问题。
二、人类为何创造影像
人类创造影像的起源是什么?这是影像传播研究必须探寻的基本问题。
但对于此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并无达到高度共识。
人类关于艺术起源的探索存在着好几种理论假设,主要有“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和“多元决定论”等,在逻辑上和说服力方面各有优劣。
同理,对影像艺术的起源得到准确的答案也非常困难,但“模仿说”的影响深远。
再加上影像自身确实反映出与大自然现象和各种事物与行为的明显相似性,相似性与模仿性之间存在天然的因果关系,因而一般认为影像世界创造的第一阶段是对自然形象的模仿绘制,图像作为符号来使用则是其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本文作者提出截然不同的新观点:图像作为符号来使用就是人类创造影像世界的原初阶段,即第一阶段。
也就是说,图像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符号被创造出来的。
符号性是图像的本质属性,而相似性、模仿性与艺术性等只是其非本质属性而已。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起源”,“起源”不同于“手段”和“方法”。
“起源” 回答的应是促发“从无到有”这样一种“质变性”演变的根由,而不应仅仅是影响“从简单到复杂”或“从低级到高级” 或“从A样式到B样式”这样“量变性”演变的因素。
因此,可以断定“起源”是一种内驱力,是决定创造者努力方向的动机,“它总是先于一切后来者而起支配作用”,[1]犹如老子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只有推究出“一” 到底是什么,才能回答“起源”究竟是什么。
那么,影像语言的起源“一”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影像语言起源于人类思考与交流的需要,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与精神活动中的“表现”需求,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观点。
即“表现”的需要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可以是创造语言的一种内驱力,可以是决定影像语言努力方向的动机。
而“模仿”、“游戏”、“巫术”和“劳动”已经是人类进行思考与交流的某种具体活动,因此可以从逻辑上判定:“模仿”、“游戏”、“巫术”、“劳动”不是创造语言的“起源”,而是应用和发展语言的“手段”和“方法”,是由“一”而生发的“二”和“三”。
也就是说,人类不是为了“模仿”、“游戏”、“巫术”和“劳动”而创造语言,但是完全可以在“模仿”、“游戏”、“巫术”和“劳动”
的活动中应用和发展语言。
除了“模仿”、“游戏”、“巫术”和“劳动”以外,还有着更多的丰富和发展影像语言的其他途径和方法手段。
第二,影像史揭示出:人类以创造视觉影像来作为表达与交流的途径,古已有之。
从人类的古代图腾岩画到长期的绘画活动,到近代的摄影术,到现代的电影、电视乃至多媒体等影像新媒体的发明与应用的发展史来看,人们创造的影像模仿与记录了人类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表达与抒发了喜怒哀乐、愿望祈求。
人类应用影像来从事模仿、记录、揭示、解释、表现、抒发、交流、传播等活动愈来愈普遍、多元化。
细致考察人类所创造的影像表征的历史,可以吃惊地发现:人类对影像(无论其类型如何不同)的应用,其实首先是将其作为记录与交流的“符号”(虽然“符号”这个概念的名称与定义是在近代才诞生的),相当于一种“语言”的功用;其后才逐渐对事物进行越来越深入的模仿描绘,使之刻画再现与审美愉悦的功能得到强化;再后,影像的功能被进一步拓展,作为区别于语言文字的又一种语言,影像语言自身得到发展,有了类似于文字语言的“语法”与“修辞”,如取景、构图、线条、色彩等,成为渐趋复杂的体系,表达的完善度与丰富性也随之更加增强与彰显。
概括地说,意在先,言在后。
由于“得意”,人类有了思想上的感悟,故而产生“表达”与“交流”的需要,语言因而诞生。
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就是区别于口语和文字的又一种语言。
人类创造影像世界,首先是作为表达交流的标记符号,是为了“表现”。
模仿不是起源,只是为了达到表现的目的而采取的诸多手法之一(尽管模仿与记实有时也是表现的目的)。
人类创造的影像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才具有与近代“影像艺术”概念相接近的丰富内涵与复杂功用。
这也就是说,影像艺术的起源并不如同当代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以为是出于审美的目的。
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最初就是作为一种表达符号,并没有直接和“美”(艺术)联系起来,也没有天然地和“真”(纪实)与“善”(伦理)联系起来。
影像世界真正紧密地和“美”联系在一起而成为“影像艺术”,进而成为人类对“真善美”精神追求的体现,是经过了相当漫长进化过程后的历史发展结果。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富有启示意义的新观点!这个新观点可以扫除那些预设在我们头脑里并已经根深蒂固的“先天”观念与偏见:影像世界并不仅仅是“艺术世界”,只能够专属于艺术家等某些人群;影像世界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范畴,是可以被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阐明人类创造影像的起源是什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古人影像创造的动力,还有益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创造影像的历史走向,并且能够合理阐释当代影像发展风格丰富多彩的多元现象。
三、影像世界的第一种范畴
划分法及其意义解析
为了方便阐述和利于理解,笔者将形态样式纷纭复杂的影像世界加以高度概括提炼而划分为三个范畴:自然影像世界、人的视觉影像世界和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如图1所示)。
图1 影像世界的三个范畴及其关系
影像世界的三个范畴的界定及其意义解析:[2]
自然影像世界:自然万物因光照而形成之像可统称为自然影像。
“影像”不是“实物”,只是“实物”之“像”,反映的是“实物”外在表象性质。
另外,“实物”还必须受到一定条件的光照,方能够有“影”而成“像”。
如果没有光线照耀其上,物就没有“影”,也没有“像”。
可见是光与影互动而构成“像”。
自然万物因光照而形成之像可统称为自然影像。
人类开智以前不知道物与影像之间的关联,对物体的复杂影子现象感到迷惑惊讶。
因而远古时代人类曾经将影像视之为神秘玄乎之物,就不是奇怪的事情,而是人类漫长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人类开智以后,发现通过第二性的影像,可以间接了解第一性的物体的某些内在本性,影像因而具有了信息的价值,对人类认知自然世界具有了无穷的深远的意义。
于是,“意义”便如此长驱直入地进入了影像,影像世界与人类世界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的视觉影像世界:视觉影像世界是自然影像世界在人类眼睛的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迹。
自然世界里的万物可以通过人的观看行为,在人类眼睛的视网膜上留下视觉影像。
这个视觉影像作用于人的大脑,对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产生着各种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影响。
无数的视觉影像在人的大脑里构成一个独特的主观影像世界。
人类通过自己的视知觉,亦即通过主观影像世界来观察、认识、发现和理解外在的客观世界。
显然,视觉影像的产生肯定依赖于人的视觉感官与思维想象。
但是,视觉影像世界不等同于纯粹主观的想象世界,因为它同外在的真实自然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时,视觉影像世界也不等同于纯粹客观的自然世界,因为它是通过人类的主观感觉而获得的关于外在自然世界的影像。
于是,这个视觉影像世界就这样同时和自然世界与想象世界发生着紧密的关联,成为连接外在客观自然世界与人的主观想象世界之间的桥梁。
视觉影像世界既同外在客观世界有关,又同人类的主观观看行为有关。
“视觉思维”研究开创者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视觉是人类活动中最有效的感官”。
[3]当人们在观看时,一系列的思想行为如选择、辨别、猜测、假设等都在积极地活动,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如悲伤、喜悦、惊讶、激动和平静等也都被激活。
人类的视觉影像世界是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心理与认知交汇的内在大千世界。
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人类在生活中为了各种各样的需求,将所感受到的视觉影像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如石头、木头、泥土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如绘画、雕塑、摄影等)表现出来,记录下来,保存起来。
于是就构成了一个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影像世界。
显然,这个人类独创的影像世界同人的视觉影像世界有着紧密的关联。
但是,它们是两个不一样的世界。
视觉影像世界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眼睛、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记忆影像世界。
而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则是一个以物的形式存在着却包含着深刻人类精神的人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有着文化意义的可以独立存在的世界。
图1可用来揭示与表征三个范畴的影像世界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自然影像世界S1是一个最大的范畴(实质上是一个无限的世界,所画的边界线只是反映一种包容关系),次之是人的视觉影像世界S2,更次之是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S3。
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S3尽管
是对无限的自然影像世界和视觉影像世界的有选择的、部分的、有限的表现,它却能够超越自然影像世界和视觉影像世界之可见性和物理意义,更含蓄而深刻地体现出影像的文化意义。
我们由此可以清楚地这样理解: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既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以各种物质的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等)存在着,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其内涵丰富,表达着人类的情感与思想。
四、影像世界的第二种范畴
划分法及其意义解析
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之发展演变以及它如何反作用于人类自身?这是影像传播研究要探寻的第二个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更复杂的问题。
运用图1所示的影像世界的三个范畴及其关系已不能充分阐述当代影像发展的复杂多元现象。
人类当代影像创造的类型样式已经远远超越对自然影像世界和视觉影像世界的反映与表现。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各类相继兴起纷至沓来纷纭复杂的“达达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迥异于传统的“另类”影像艺术,就与人们的视觉经验迥然相异;当下的数字影像的复杂局面及其发展趋势,更难以用传统的影像理论来加以阐释。
显然,影像世界的范畴划分以及特征都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图1必须有所补充和更新。
同样为了方便阐述和利于理解,作者在图1影像世界的三个范畴及其关系示意图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内容扩充和进一步的意义解析,以反映出影像世界在新语境下更深入更复杂的范畴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影像世界的四个范畴及其关系
将自然影像世界扩充为自然影像世界与人文影像世界之和。
人,原本是自然的人,生活在一个由各种自然物质构成的物理世界里。
由于人在长期的劳动进化中,创造了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文化,人因此同时也生活在一个由各种文化形态构成的人文环境里。
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人又被文化所塑造。
因此,人不仅是自然的人,同时又是文化的人。
所以,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之发展演变与自然世界的演变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演变是相互影响、相互映照并且是互为因果的。
增加了“人的心理影像世界”,将三个范畴影像世界之间的包容关系”拓展成为“四个范畴影像世界之间的包容关系”。
这种“包容关系”的充实修订可以凸显出人类所创造的影像世界不仅受自然影像世界和视觉影像世界的影响,还受到人的心理影像世界的作用。
同时还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思想:人的心理影像世界尽管是人眼看不见的抽象的“心像”,却可以用具体的“物象”或外化的“现象”来表征。
因此人类的心理影像也可以纳入无限的自然影像世界,犹如人类自身属
于自然世界的物种之一。
这似乎正合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印证出中国传统智慧超越历史时空的博大精深和洞察力量。
增加“人的心理影像世界”的深层次意义:揭示当代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演变之巨的内在根源。
人的视觉影像世界主要反映的是对人类生活世界的外察认知,而人的心理影像世界则主要反映的是对人类生活世界的内省批判。
由于人的心理影像世界的介入越来越深入与泛化,人类所创造的影像世界便必然越来越显得多姿多彩,有的甚至可说是千奇百怪,与人们所习惯的传统的自然影像世界和人的视觉影像世界的景象差距越来越远。
人类创造的影像之建构性特征越来越凸现,大大超越其反映性特征,对影像的理解与研究必然带来许多新的课题。
在人类的创造影像世界中,具有纪实特征的“状物”一类作品比例不再占绝对优势,“抒情” 和“ 言志”的作品比例不断提升,反映出人类的认知对象已经从主要是自然客观现象日益转化为对自然客观现象和人类自身现象的双重审视与规律探寻。
人类创造的影像世界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影像风格气派,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
影像世界从内容到形式始终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这个变化的历程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变化历程的影像:以有形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述着人类历史与精神世界的无形演变与进化。
当我们进入这个多彩多姿的影像世界,并企图对这些影像加以解读时,我们犹如在探析整个人类浩淼历史的变化沧桑,体验人类内心世界的亘古历程。
所以说,人类独创的影像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影子”,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子”。
人类独创的影像世界是一个“双层影像”乃至“多层影像”的复杂表征体系,因此对它的解读也必然具有难以尽数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通过对影像世界的范畴划分及其意义解析的尝试,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反思与探析影像表征演变与时代转型大语境之间的内在深层次关系,从而使得影像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做到有所继承并有所创新,能够对当下数字时代复杂的影像创造与影像传播活动担当起批评引导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德]M.海德格尔.艺术起源与思想的规定 [J].世界哲学,2006,(1):4~11.
[2] 张舒予.运用“元影像”解析人类的影像创造活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0):49~52.
[3]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