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泰州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泰州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

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

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

”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

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

“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

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

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

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

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

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

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
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

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

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告诉,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

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

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

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

“当然,当然。

”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

“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

“哦,对不起。

”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

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

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

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

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米开尔从童话书中获得灵感,决定去森林里砍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符合其儿童的身份,也推动了情节的合理发展。

B. “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画面看似滑稽,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马可瓦多的同情,值得深思。

C. 作者写作时十分注重小说细节前后呼应,比如警察阿斯托弗是近视眼却不敢戴眼镜这一细节,对于后文
情节的展开就是至关重要的。

D. 本文为我们讲述了马可瓦多的一次‘幸运’的经历,开篇从全知视角出发,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

2. 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卡尔维诺的作品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1879年德国植物学家德巴利提出了广义的不同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共生”的概念。

早在德巴利提出广义的共生概念之前,即1877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弗兰克就已使用曾经用于描写共同生活在社区里的民众的词语“symbiosis”(共生)来描述地衣中真菌与藻类的互惠共生关系。

②然而,生物共生这一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按照常识,数千米深的高压、高温(300℃~400℃)和剧毒(富含硫化氢H,S、甲烷CH,和氢气H,等)的海底热液口周围是不会有生命的。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2011年生物学家皮特森利用深海游航器在大西洋3000~6000米深的海脊热液口拍摄到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如体长约为30~40cm的巨型贝类白瓜蛤和深海偏顶蛤,以及体长可达3m的管栖蠕虫。

这些动物体内有数以亿计的共生细菌,其中,这些共生细菌的重量可达到管柄蠕虫体重的60%,通过氧化从海底热液中喷出的H2S获取能量,并从海水中获取氧O2,然后和二氧化碳CO2,进行碳酸固定合成有机物,为蠕虫提供养分。

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贝类体内共生细菌也是通过氧化H2S和H2获取能量和养分提供给与之共生的贝类。

这正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

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的地衣共生体就是有力的证据之一。

③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生物之间相互识别、相互选择、相互适应,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共生体系。

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与微生物建立了紧密的互作关系。

人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由体内的微生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共同构成的“超级生物体”。

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我们的身体里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古菌、细菌及病,分布在我们的皮肤、口腔、鼻腔、生殖器及肠道等部位,构成了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的人类微生物组。

其中,微生物细胞总数约1014个,其敬量是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左右,其编码的基因数量至少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100倍。

人体徽生物占到了我们身体重量的1%~3%。

如人类的肠道与细菌建立了互惠共生体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适宜的温度、丰富的营养物质、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后者则能够调控肠道上皮细胞发育、防止细胞损伤、调节宿主脂肪存储、刺激肠道血管生成、构建生物被膜等免疫屏障、阻抑外来致病菌的侵入定殖、帮助人类消化大分子食物成分、合成人类必的维生素与氨基酸等、参与糖和蛋白质代谢、并促进营养元素吸收与利用。

⑤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这些肠道微生物还与癌症、精神疾病甚至美容等方面不无关系。

正是这
些微生物深刻影响和调控着人类的健康。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健康状况和寿命差异显著,同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显著。

与其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不如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体内微生物”。

与我们人类共生的这些微生物为我们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节选自2018年08月01日《光明日报》刘润进《共生: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之谜》)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生”一词最早适用于共同生活在社区的民众,弗兰克最早将其借用到生物学。

B.生物共生是一种最普遍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但是直到德巴利才给了学术关注。

C.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蠕虫通过与其共生的细菌获得养分,这一事实颠覆了人的认知。

D.借助自身的寄生物获取生存条件,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底热液口周围存在生物且共生,这也能够证明生物共生足最基本的生物学机制。

B.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地衣共生体,这一事实能够佐证早期生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C.文章以人类的肠道与细菌建立了互惠共生体系为例,说明人体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D.木文运用批判性思维,前部分基于事实建构观点,后依据观点分析一些特定现象。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实质也是一个生物共生体,微生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寄居人体却能造福于人体。

B.在人这一共生体内,微生物细胞数量远远超过了人体细胞,其编码的基因数量更大。

C.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健康状况和寿命差异显著,这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D.与人类共生的那此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发展总是有积极作用的,这出乎我们的意料。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眼金睛
候发山
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

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吃遍天”嘛。

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

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而是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

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

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睛”。

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

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
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

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

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

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科,他倒不是怕危险,而是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

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

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

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叛,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


老树顿了一下,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
阿三哀怨地说:“他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狠狠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

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


“阿三,阿三。

”前台大高在喊。

“来了师傅。

”阿三应答着出去了,老树还若有所思地站在原地。

大高说:“阿三,今天晚上你表演‘火眼金睛'。


“师傅,我,我......”阿三有点不自然,莫非师傅知道自己偷学的事儿?
大高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拍了拍阿三的肩膀,说:“今天不是你老父亲来了吗?你就好好给他老人家表演一番,我知道你能行的。

不慌张,我给你当助手。


“师......”阿三的不自然很快被感动代替。

接下来,大高就给阿三讲解了几个要点,然后鼓励他上台表演。

就这样,阿三在几个跟头的热身之后,开始正式表演“火眼金睛”。

没想到,两股火苗刚从阿三的眼里喷出,只听阿三“啊”的一声倒在地上,不停地翻滚——阿三的两只眼睛着火了!
大高明白过来后急忙补火。

后来,阿三被送往医院,性命无忧,两只眼睛给烧毁了。

阿三的父亲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求情道:“阿三残废了,今后怎么生活?不如让他跟着我,我保证一辈子照顾他,并教他几个能够养活自己的杂技。


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后来,师徒两人无意中说起那次意外,大高说,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油。

阿三大吃一惊,气惯地说:“师傅,果真如此?您怎么不报官啊?”
“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

”大高说罢,长叹一声。

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他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

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

阿三呢?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大高没有报官。

有一次回家,阿三跟父亲老树说起这事,老树沉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
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

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

乃至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事巧妙,开篇入题,简单的一句“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B. “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既暗示了阿三没学到“火眼金睛”绝技的原因,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 大高认为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所以他虽然怀疑老树在燃料中做了手脚,却只好无奈地作出了不报官,自己一辈子照顾阿三的选择。

D. 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巧用俗语,朴实无华面又极富表现力,像文中的“一招鲜,吃遍天”“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读来自然亲切。

8.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树心理变化过程。

9. 小说以“火眼金睛”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

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

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
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

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

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原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

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居郡,不得与朝廷议也。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僇矣。

”息畏汤,终不敢言。

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后张汤果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

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七岁而卒。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第六十》,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B.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C.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D.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或重量单位。

作为容量单位时,十斗为一石;作为重量单位时,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文中的“二千石”指的是汉朝的官秩(俸禄)等级,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B. 公卿,古代“三公九卿”的简称。

“公”是周朝封爵之首,“三公”即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C. 五铢钱,中国古铜币名。

源于西汉时朝廷为“解决铸币失控”而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的货币改革。

钱上有“五铢”二篆字,重约五铢。

这种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是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长寿钱”。

D. 拾遗,古代谏官名称,分左拾遗和右拾遗。

职责为讽谏人主,为皇上提供咨询建议,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以弥补皇上政策决策的失误。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担任过左拾遗一职。

本文中指的就是官职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汲黯为人性情傲慢,品行端正廉洁。

对他人的过失,他会当面指出;善待与自己合得来的人,却不愿耐心接见与自己性格不合之人。

B. 汲黯直言不讳,多次冒犯君主。

他批评君主内心欲望很多,表面广施仁义,实际不能效法明君治国之道,这得君主大怒罢朝,众臣恐惧。

C. 汲黯缺少礼数,不攀权富贵。

他对位高权重的武安侯田蚡和地位尊贵的大将军卫青都不行拜礼,田蚡和卫青不仅没有怪罪他,还认为他很贤明。

D. 汲黯为官有道,政治清明。

尽管他不愿远调外地,但还是听从了皇帝的安排任淮阳太守;在淮阳,他采用原来的方法治理郡务,淮阳政事清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2)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的白发老人。

15.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否定,对未来充满希望。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

”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庄子的《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中的赞誉和责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五句应用文稿的片段,都有用词不当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

(1)明天上午9点在学校体育馆举行的夏令营开营仪式,所有同学全部要穿着校服。

(广播稿)
(2)王老师,班级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名单和材料已面呈您的办公桌上,请审阅。

(留言条)
(3)肖明,你定于周一班会课在我班开展的职业规划交流活动,届时一定鼎力相助。

(手机短信)
(4)经研究决定,进入学校大门时,所有骑自行车的同学都要下车在道路右侧推着走。

(通告)
(5)非常荣幸能作为学长回母校和同学们交流,发言如有不妥之处,欢迎禀告,谢谢!(发言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根据下面的材料内容,概括我国普通话使用的两个特点。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中没上过小学的有0.36%的人会使用普通话,上过小学的有4.69%的人会使用,上过初中的有56%的人会使用,上过高中的有75.76%的人会使用,上过大专的有86.77%的人会使用。

普通话在城市里已成校园语言,城市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90%。

在农村地区普通话也已基本用作教学语言,农村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60%。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钱理群教授曾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材料二:11月18日晚,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公示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人员名单。

在第一轮9名拟录人员中,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为硕士,均来自清华、北大。

公示9人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有6人。

顶尖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是否属于“大材小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