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因素与分析.kdh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油的采收率大小,对其敏感性进行分析。 (1)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影响 在建立的初始模型的基础上,调整储层渗透率分别
为:0.5md、5md 、10md 和 100md,计算不同渗透率下 的原油采收率(图 2),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渗透率的增大, 采收率减小。
图2 不同渗透率下的储层采收率 因为低渗透率可提供充分的混相条件,减少重力分 离,渗透率太高容易导致早期气窜,从而造成较低的驱油 效率。 改变平面非均质系数,计算不同平面非均质系数下的 原油采收率,分析可知,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采收率变 小。因为非均质油藏中,注入的 CO 优先进入高渗透层,
从而使 CO 较早突破,生产井 CO 的含量很快上升,所
2
2
获得的采收率偏低。
3.3 CO 注气方式 2
为对比不同注入方式的开发效果,设计衰竭后注气、
连续注气和水气交替注入(WAG)三种方式进行计算,结
果表明 WAG 效果最佳。水气交替注入过程中,由于气相
图6 不同原油密度下采收率对比图
由图 6可以看出,随着原油密度的增大,其采收率减 小,变小的主要原因为由于油气密度差越大,浮力作用越 明显,CO 气体越容易沿着油层的顶部流动,气体突破的
2
时间就越短,大大降低了 CO 气体的体积波及系数,导致 2
采收率下降。 (2)扩散、弥散作用。 混相流体的混合作用有分子扩散、微观对流弥散、宏
C 32 HINAPE T ROLE UMANDCHEM ICALINDUSTRY 中国石油和化工
CPCIPetroleumEngineeringTechnology 『石油工程技术】
[6] Holm L. W. CO flooding: its time has come 2
[J]. J Petrol Technol,1982,(Dec):2739~2745. [7] 王娟,郭平,张茂林,徐艳梅,徐鹏. 油藏注烃气影
响因素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 29(4):69-70. [8] 李仕伦,张正卿,冉新权,等. 注气提高采收率[M]
2
2
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储层、流
体性质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出 CO 驱油效果 2
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
2 CO 驱油机理 2
注 CO 技术的作用机理可分为 CO 混相驱和 CO 非
2
2
2
混相驱。CO 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主要有促使原油膨胀、改 2
表1 CO 驱筛选准则[3] 2
2
包括储层参数、地层流体性质以及注入方式等进行了综合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 CO 驱油的主要因素有储层渗透率、
2
平面非均质性、纵向横向渗透率比值、原油密度、扩散作 用、对流弥散作用以及注入方式,其影响规律总结如下:
(1)在控制相同注采速度下,随着渗透率的增大,采 收率降低;
(2)平面非均质性越强,指进现象越严重,油藏的采 收率变小;
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为油田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字:二氧化碳 提高采收率 驱油机理 数值模拟
1 前言
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大规模 CO 驱并取得较 2
好的效果,证明 CO 驱具有成功率高、风险性低的特点, 2
以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双重标准来衡量,CO 驱是三次采 2
油中最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之一。国内对 CO 采油 2
CPCIPetroleumEngineeringTechnology 【石油工程技术】 合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雅丹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着 Kv/Kh 的增大,采收率有所下降。随着纵横向渗透率 比值的增大,浮力的作用加剧,层间矛盾更加突出,其气 体驱油的剖面图对比如图 5 所示。
观弥散三种机理。为研究扩散、弥散作用对 CO 提高采收 2
力下,处于超临界状态的 CO 可以降低所波及油水的界 2
面张力,CO 注入浓度越大,油水相界面张力越小,原油 2
越易被驱替。通过调整注入气体的段塞使 CO 形成混相, 2
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加幅度[4]。
2.2 非混相驱
非混相 CO 驱开采稠油的主要机理是[5]:降低原油黏 2
度,改善油水流度比,使原油膨胀,乳化作用及降压开采。
和液相交替驱扫不同的含油孔道,有效地提高了驱油效 率,水气交替注入时,产生气相渗透率滞后效应,并形成 较大的滞留气饱和度,降低气相渗透率,水相主要驱扫油 层中下部,而加入的气相则会由于重力作用向上超覆,主 要驱扫油层上部,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率[10]。
4 结论与总结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 CO 驱油的各种因素,主要
2
对地层参数、流体性质和注入方式等影响因素进行数值 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因素对提高采 收率的影响作用。
步长为 30m,纵向上划分 10 个小层,小层厚度为 3 米,初 始参数设置为:地层渗透率 1 0 m d ,纵横向渗透率比值 Kv/Kh=0.1,地层原油粘度 5.87 mPa·s,地层原油密 度 852.34 kg/m3,通过调节不同的参数,计算出 CO 驱
3.2 流体性质影响因素分析 (1)浮力、重力影响因素。
在油藏中由于密度差引起溶剂超覆原油而产生流动。 CO 气体在驱替前缘向油藏上部移动,在上部与油形成混
2
相,驱替效率较高。在油藏下部,驱替效率明显比上部低。 为研究浮力、重力对 CO 驱油效果的影响,改变原油密
2
度,对比分析 754.2kg/m3、854.2kg/m3、954.2kg/m3 三个不同原油密度下的驱油效果(见图 6)。
3 CO 驱油影响因素分析 2
影响 CO 驱油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储层参数、 2
地层流体性质以及注气方式三大类[7]。其中,储层参数主 要包括油藏的非均质性、油层厚度、渗透率性等,流体性 质主要包括原油粘度及原油密度等(详见图 1)。为更好 的评价各因素对 CO 驱油的影响,本文采用 Eclipse软件
(3)随着纵横向渗透率比值 Kv/Kh 的增大,油藏的采 收率变小;
(4)随着原油密度的增大,其采收率减小,油气密度 差越大,浮力作用越明显,气体突破的时间就越短,导致 采收率下降;
(5)分子扩散作用、对流弥散作用使 CO 向周围迁移, 2
有助于延迟 CO 的突破时间,提高了驱油效率,增大了波 2
及面积,提高采收率; (6)水气交替注入时,通过水的注入,不仅可以达到
二氧化碳驱油效果 影响因素与分析
□ 王 涛 1 姚约东1 李相方1 李 虎1 石俊芳1 杨祝华2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 2. 大港油田公司,天津大港,300280)
摘 要:温室气体 CO 使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 2
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CO 的地质处 2
CPCIPetroleumEngineeringTechnology 【石油工程技术】 合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雅丹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雅丹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电话:010-69706217 69706227 传真:010-69745482 网址:www.petrosoftonline.com
2
导致当低渗透层中的原油尚未被完全驱扫时,CO 已从高 2
渗透层突入到生产井中,产生粘性指进[8(] 图3),从而使驱 油效率降低。因图 2
3.1 储层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建立数值地质模型,平面上划分 90×90的网格,网格
储层非均质系数 =3.74 储层非均质系数 =5.56 图3 不同平面非均质模型气驱油对比图
CPCIPetroleumEngineeringTechnology 『石油工程技术】
善油水流度比、溶解气驱等,李士伦于 2000 年给出适于
CO 驱地层的筛选原则(见表 1)。从表中可以看出,稀油 2
油藏主要采用 CO 混相驱,而稠油油藏主要采用 CO 非
2
2
混相驱。
2.1 混相驱
在稀油油藏条件下 CO 易与原油发生混相,在混相压 2
(2)垂向横向渗透率比值 kv/Kh 的影响 控制生产井和注气井井底压力一定,改变平面渗透 率的大小使得 Kv/Kh 值分别为 0.01、0.05、0.1、0.5 和 1,其 CO 驱油采收率结果见图 4,从图中可以看出,随
2
31 CHINAPE T ROLE UMANDCHEM ICALINDUSTRY 中国石油和化工
由图 7分析得到,随着横向扩散系数的增大,其采收
率也在增大,变大的主要原因为考虑了扩散的影响,CO 2
气体分子扩散作用、对流弥散作用延迟 CO 的突破时间。 2
使 CO 向周围迁移,减缓了 CO 向生产井的推进,提高
2
2
了波及系数,因而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在不考虑分子扩
散作用情况下,CO 向生产井推进较快,波及效率较低, 2
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庆油田开展过非混相 CO 驱先 2
导性矿场试验,胜利、江苏、吉林等油田进行过室内试验
和矿场 CO 吞吐试验[1-2] 。结果表明,CO 方法在国内同
2
2
样具有广阔的前景,从 1995 年起吉林油田就开始利用 CO 2
吞吐、CO 泡沫吞吐等增产技术进行大量矿场试验,增产 2
效果明显,说明 CO 驱存在很大的潜力,因此为分析 CO
率的影响,模型中引用由 Lake 和 Hirasaki 提出的横向扩 散系数概念[9],在初始非均质模型中,将横向扩散系数分 别设为 0、0.1、0.5、1 和1.2,其采收率计算结果见图 7。
图4 不同垂向横向渗透率比值下的储层采收率
图7 横向扩散系数对采收率的影响
Kv/kh=0.05 Kv/kh=0.5 图 5 不同纵横向渗透率比值 Kv/Kh 下的气体驱油的剖面对比图
术[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22(3):41~46. [4] 李孟涛,单文文,刘先贵,等. 超临界二氧化碳混
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3):80~83. [5] 路向伟,路佩丽. 利用 CO 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
2
的机理及应用现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2):58~ 60.
类型
原油相对密度 油藏深度(m) 原油粘度(mPa·s)
<0.825
>762
<10
0.865~0.825 >853
<10
CO 混相驱 2
0.887~0.865 >1006
<10
0.922~0.887 >1219
<10
CO 非混相驱 0.92~0.98 549 2
<600
C 30 HINAPE T ROLE UMANDCHEM ICALINDUSTRY 中国石油和化工
CO 在油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压力降低 2
时,CO 从饱和 CO 的原油中溢出并驱动原油,形成溶解
2
2
气驱。气态CO 渗入地层与地层水反应产生的碳酸,能有 2
效改善井筒周围地层的渗透率,提高驱油效率。与 CO 驱 2
相关的另一个开采机理是由 CO 形成的自由气可以部分 2
代替油藏中的残余油[6]。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成都. 2001. [9] Lake, L. W. and Hirasaki, G. J.: Taylor's
dispersion in stratified porous media [J]. Soc.Pet. Eng.J.,1982,(Aug):459.
[10] 李凤华,王静,祁凯等. 气水交替驱技术在稠油 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
增加波及体积的目的,同时降低了气相的渗透率,使得 CO 驱替剂的流度降低,减缓气窜的发生,使采收率提高。
2
参考文献: [1] 鞠斌山,栾志安. CO 吞吐效果的影响因素.石油
2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1):43~45. [2] 李相远,李向良. 低渗透稀油油藏二氧化碳选井
标准研究.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5):66~68. [3] 李士伦,郭平,戴磊,等. 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
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不但封存了 CO 而且 2
还可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
大规模 CO 驱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证明 CO 驱是三次采
2
2
油中最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之一。针对这一问题,采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储层、流体性质等方面因素对 CO 驱 2
油效果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 CO 2
油的采收率大小,对其敏感性进行分析。 (1)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影响 在建立的初始模型的基础上,调整储层渗透率分别
为:0.5md、5md 、10md 和 100md,计算不同渗透率下 的原油采收率(图 2),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渗透率的增大, 采收率减小。
图2 不同渗透率下的储层采收率 因为低渗透率可提供充分的混相条件,减少重力分 离,渗透率太高容易导致早期气窜,从而造成较低的驱油 效率。 改变平面非均质系数,计算不同平面非均质系数下的 原油采收率,分析可知,随着非均质性的增强,采收率变 小。因为非均质油藏中,注入的 CO 优先进入高渗透层,
从而使 CO 较早突破,生产井 CO 的含量很快上升,所
2
2
获得的采收率偏低。
3.3 CO 注气方式 2
为对比不同注入方式的开发效果,设计衰竭后注气、
连续注气和水气交替注入(WAG)三种方式进行计算,结
果表明 WAG 效果最佳。水气交替注入过程中,由于气相
图6 不同原油密度下采收率对比图
由图 6可以看出,随着原油密度的增大,其采收率减 小,变小的主要原因为由于油气密度差越大,浮力作用越 明显,CO 气体越容易沿着油层的顶部流动,气体突破的
2
时间就越短,大大降低了 CO 气体的体积波及系数,导致 2
采收率下降。 (2)扩散、弥散作用。 混相流体的混合作用有分子扩散、微观对流弥散、宏
C 32 HINAPE T ROLE UMANDCHEM ICALINDUSTRY 中国石油和化工
CPCIPetroleumEngineeringTechnology 『石油工程技术】
[6] Holm L. W. CO flooding: its time has come 2
[J]. J Petrol Technol,1982,(Dec):2739~2745. [7] 王娟,郭平,张茂林,徐艳梅,徐鹏. 油藏注烃气影
响因素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 29(4):69-70. [8] 李仕伦,张正卿,冉新权,等. 注气提高采收率[M]
2
2
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储层、流
体性质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出 CO 驱油效果 2
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
2 CO 驱油机理 2
注 CO 技术的作用机理可分为 CO 混相驱和 CO 非
2
2
2
混相驱。CO 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主要有促使原油膨胀、改 2
表1 CO 驱筛选准则[3] 2
2
包括储层参数、地层流体性质以及注入方式等进行了综合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 CO 驱油的主要因素有储层渗透率、
2
平面非均质性、纵向横向渗透率比值、原油密度、扩散作 用、对流弥散作用以及注入方式,其影响规律总结如下:
(1)在控制相同注采速度下,随着渗透率的增大,采 收率降低;
(2)平面非均质性越强,指进现象越严重,油藏的采 收率变小;
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为油田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字:二氧化碳 提高采收率 驱油机理 数值模拟
1 前言
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大规模 CO 驱并取得较 2
好的效果,证明 CO 驱具有成功率高、风险性低的特点, 2
以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双重标准来衡量,CO 驱是三次采 2
油中最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之一。国内对 CO 采油 2
CPCIPetroleumEngineeringTechnology 【石油工程技术】 合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雅丹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着 Kv/Kh 的增大,采收率有所下降。随着纵横向渗透率 比值的增大,浮力的作用加剧,层间矛盾更加突出,其气 体驱油的剖面图对比如图 5 所示。
观弥散三种机理。为研究扩散、弥散作用对 CO 提高采收 2
力下,处于超临界状态的 CO 可以降低所波及油水的界 2
面张力,CO 注入浓度越大,油水相界面张力越小,原油 2
越易被驱替。通过调整注入气体的段塞使 CO 形成混相, 2
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加幅度[4]。
2.2 非混相驱
非混相 CO 驱开采稠油的主要机理是[5]:降低原油黏 2
度,改善油水流度比,使原油膨胀,乳化作用及降压开采。
和液相交替驱扫不同的含油孔道,有效地提高了驱油效 率,水气交替注入时,产生气相渗透率滞后效应,并形成 较大的滞留气饱和度,降低气相渗透率,水相主要驱扫油 层中下部,而加入的气相则会由于重力作用向上超覆,主 要驱扫油层上部,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率[10]。
4 结论与总结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 CO 驱油的各种因素,主要
2
对地层参数、流体性质和注入方式等影响因素进行数值 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因素对提高采 收率的影响作用。
步长为 30m,纵向上划分 10 个小层,小层厚度为 3 米,初 始参数设置为:地层渗透率 1 0 m d ,纵横向渗透率比值 Kv/Kh=0.1,地层原油粘度 5.87 mPa·s,地层原油密 度 852.34 kg/m3,通过调节不同的参数,计算出 CO 驱
3.2 流体性质影响因素分析 (1)浮力、重力影响因素。
在油藏中由于密度差引起溶剂超覆原油而产生流动。 CO 气体在驱替前缘向油藏上部移动,在上部与油形成混
2
相,驱替效率较高。在油藏下部,驱替效率明显比上部低。 为研究浮力、重力对 CO 驱油效果的影响,改变原油密
2
度,对比分析 754.2kg/m3、854.2kg/m3、954.2kg/m3 三个不同原油密度下的驱油效果(见图 6)。
3 CO 驱油影响因素分析 2
影响 CO 驱油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储层参数、 2
地层流体性质以及注气方式三大类[7]。其中,储层参数主 要包括油藏的非均质性、油层厚度、渗透率性等,流体性 质主要包括原油粘度及原油密度等(详见图 1)。为更好 的评价各因素对 CO 驱油的影响,本文采用 Eclipse软件
(3)随着纵横向渗透率比值 Kv/Kh 的增大,油藏的采 收率变小;
(4)随着原油密度的增大,其采收率减小,油气密度 差越大,浮力作用越明显,气体突破的时间就越短,导致 采收率下降;
(5)分子扩散作用、对流弥散作用使 CO 向周围迁移, 2
有助于延迟 CO 的突破时间,提高了驱油效率,增大了波 2
及面积,提高采收率; (6)水气交替注入时,通过水的注入,不仅可以达到
二氧化碳驱油效果 影响因素与分析
□ 王 涛 1 姚约东1 李相方1 李 虎1 石俊芳1 杨祝华2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 2. 大港油田公司,天津大港,300280)
摘 要:温室气体 CO 使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 2
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CO 的地质处 2
CPCIPetroleumEngineeringTechnology 【石油工程技术】 合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雅丹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雅丹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电话:010-69706217 69706227 传真:010-69745482 网址:www.petrosoftonline.com
2
导致当低渗透层中的原油尚未被完全驱扫时,CO 已从高 2
渗透层突入到生产井中,产生粘性指进[8(] 图3),从而使驱 油效率降低。因图 2
3.1 储层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建立数值地质模型,平面上划分 90×90的网格,网格
储层非均质系数 =3.74 储层非均质系数 =5.56 图3 不同平面非均质模型气驱油对比图
CPCIPetroleumEngineeringTechnology 『石油工程技术】
善油水流度比、溶解气驱等,李士伦于 2000 年给出适于
CO 驱地层的筛选原则(见表 1)。从表中可以看出,稀油 2
油藏主要采用 CO 混相驱,而稠油油藏主要采用 CO 非
2
2
混相驱。
2.1 混相驱
在稀油油藏条件下 CO 易与原油发生混相,在混相压 2
(2)垂向横向渗透率比值 kv/Kh 的影响 控制生产井和注气井井底压力一定,改变平面渗透 率的大小使得 Kv/Kh 值分别为 0.01、0.05、0.1、0.5 和 1,其 CO 驱油采收率结果见图 4,从图中可以看出,随
2
31 CHINAPE T ROLE UMANDCHEM ICALINDUSTRY 中国石油和化工
由图 7分析得到,随着横向扩散系数的增大,其采收
率也在增大,变大的主要原因为考虑了扩散的影响,CO 2
气体分子扩散作用、对流弥散作用延迟 CO 的突破时间。 2
使 CO 向周围迁移,减缓了 CO 向生产井的推进,提高
2
2
了波及系数,因而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在不考虑分子扩
散作用情况下,CO 向生产井推进较快,波及效率较低, 2
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庆油田开展过非混相 CO 驱先 2
导性矿场试验,胜利、江苏、吉林等油田进行过室内试验
和矿场 CO 吞吐试验[1-2] 。结果表明,CO 方法在国内同
2
2
样具有广阔的前景,从 1995 年起吉林油田就开始利用 CO 2
吞吐、CO 泡沫吞吐等增产技术进行大量矿场试验,增产 2
效果明显,说明 CO 驱存在很大的潜力,因此为分析 CO
率的影响,模型中引用由 Lake 和 Hirasaki 提出的横向扩 散系数概念[9],在初始非均质模型中,将横向扩散系数分 别设为 0、0.1、0.5、1 和1.2,其采收率计算结果见图 7。
图4 不同垂向横向渗透率比值下的储层采收率
图7 横向扩散系数对采收率的影响
Kv/kh=0.05 Kv/kh=0.5 图 5 不同纵横向渗透率比值 Kv/Kh 下的气体驱油的剖面对比图
术[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22(3):41~46. [4] 李孟涛,单文文,刘先贵,等. 超临界二氧化碳混
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3):80~83. [5] 路向伟,路佩丽. 利用 CO 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
2
的机理及应用现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2):58~ 60.
类型
原油相对密度 油藏深度(m) 原油粘度(mPa·s)
<0.825
>762
<10
0.865~0.825 >853
<10
CO 混相驱 2
0.887~0.865 >1006
<10
0.922~0.887 >1219
<10
CO 非混相驱 0.92~0.98 549 2
<600
C 30 HINAPE T ROLE UMANDCHEM ICALINDUSTRY 中国石油和化工
CO 在油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压力降低 2
时,CO 从饱和 CO 的原油中溢出并驱动原油,形成溶解
2
2
气驱。气态CO 渗入地层与地层水反应产生的碳酸,能有 2
效改善井筒周围地层的渗透率,提高驱油效率。与 CO 驱 2
相关的另一个开采机理是由 CO 形成的自由气可以部分 2
代替油藏中的残余油[6]。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成都. 2001. [9] Lake, L. W. and Hirasaki, G. J.: Taylor's
dispersion in stratified porous media [J]. Soc.Pet. Eng.J.,1982,(Aug):459.
[10] 李凤华,王静,祁凯等. 气水交替驱技术在稠油 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
增加波及体积的目的,同时降低了气相的渗透率,使得 CO 驱替剂的流度降低,减缓气窜的发生,使采收率提高。
2
参考文献: [1] 鞠斌山,栾志安. CO 吞吐效果的影响因素.石油
2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1):43~45. [2] 李相远,李向良. 低渗透稀油油藏二氧化碳选井
标准研究.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5):66~68. [3] 李士伦,郭平,戴磊,等. 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
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不但封存了 CO 而且 2
还可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
大规模 CO 驱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证明 CO 驱是三次采
2
2
油中最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之一。针对这一问题,采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储层、流体性质等方面因素对 CO 驱 2
油效果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 C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