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率模型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界裂隙宽度岩溶路基透水率模型试验
一、实验目的
临界裂隙宽度岩溶路基透水率
二、实验原理
1、使用石膏块代替可溶岩,石膏块模拟节理岩体裂隙宽度应为塌陷临界裂隙宽度(d L),节理裂隙密度、裂隙方向可模拟南广线野外地质条件,整体做成
1.50m*1.50m*1.00m地层模型。
2、在模型中间施钻,钻孔直径Φ=50mm,深度1.40m,模拟用于现场压水试验的钻孔。
3、以一定压力差水头代替共水泵,对钻孔分段供水压水,并以圆柱形橡胶环、橡胶塞进行上、下段止水。
鉴于模型试验钻孔较浅,本试验选择只一个压水试验段。
4、读取压力表读数(P)、流量计读数(Q),绘制P-Q曲线,以检查实验成果的正确性,并根据曲线类型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求得透水率。
三、实验设备
***设备一套、压力表一个、流量计一个、计时器一个、钢卷尺一把、电钻(Φ50钻头)一部及供压、供水装置一套、Φ50PVC管、Φ75PVC管32cm、环形止水橡胶栓(外径Φ=50cm,内径Φ=30cm)、柱状止水橡皮栓(Φ=50cm,高3~5cm,本实验可在钻孔底填筑粘土层,压实,以起到止水作用来代替)
四、实验材料
粘土:0.54m3(可重复利用前一试验时所弃粘土)
石膏粉:1.80m3(实际用量)*1.2(调节系数)=2.16m3
五、地质模型制作
1、基岩地质模型
以石膏酷块模拟基岩层节理岩体块体,石膏块规格:50cm*50cm*5cm,装入试验箱,以石膏块间水平缝隙代替岩层层理裂隙,以石膏块间竖向裂缝代替竖向节理裂隙,预制塌陷临界裂隙宽度(d L)缝隙代替另组节理裂隙,此组节理裂隙以倾向近似竖向为主,走向与前两组斜交,至少有一条经过中心位置(穿钻孔)。
需要装入石膏块24层,每层9块,共计216块。
2、覆盖层地质模型
装好石膏快后,以粘土覆盖石膏块,对粘土层做适当压实,形成相对隔水层,以模拟上部覆盖层,覆盖层厚度20cm。
六、钻孔工艺
为了钻孔施工方便,装好石膏块后,未覆盖粘土层前,在试验箱中心位置施钻,孔径Φ=50cm,钻孔尽量做到竖直、孔壁光滑,当钻进至1.1m时停止钻进;钻孔顶部以Φ75PVC管保护,高度略大于30cm,并在周围空间填入粘土,使Φ75PVC管起到护壁作用,钻孔总深度即为1.40。
七、设备安装
压水试验装备示意图
八、加压方式
本实参照现场钻孔压水试验方式,采用吕容法,分三级压力五个阶段方式加压测试,即P1-P2-P3-P2-P1;
1、压力值分布方式
P3-P2=P2-P1≥P1
或 P3/P2≈P2/P1≈2
2、压水试验压力值,即各级总压力矫正公式
P=Pp+Pz-Ps
其中P—试验压力(MPa)
Pp—压力表读数(MPa)
Pz—压力表中心至压力计算零线的水柱压力(MPa),本实验取1/2实验段处至压力表中心水头高度所能产生的水柱压力。
Ps—管路压力损失(MPa)
Ps=8fQ2L/π2gd5
f—摩擦系数(建议取值0.02)
g—重力加速度(9.81m/s2)
Q—流量(m3/s)
d—水管内径(m)
L—水管长度(m),从拴塞底部至压力表中心的距离。
3、根据有关试验规程,对于浅埋段,岩层产状较平缓,且试验段埋深小于15m时,P3=0.3MPa,由于本实验试验段埋深浅,试验段小,所以取P3=0.1MPa。
根据加压方式(1),可取P2=0.06MPa,P1=0.02MPa
九、实验步骤
1、关闭阀门4,打开阀门1、
2、3,并调节水箱高度,使压力表大致指向0.02MPa位置。
2、水箱持续供水,打开活塞4开始对钻孔进行压水,记录此时压力表读数P1,流量计初始值Q0,并开始记时,初始时间为t0;观察压力表,当压力表读数升高时,说明此阶段压水已完成,快速读取流量计读数Q1,记录时间t1。
记录P1压强下的流量△Q1=Q1-Q0,渗流时间△t1=t1-t0,并在P-Q曲线绘制坐标纸上找出此时对应得点1。
其中Q1=△Q1/△t1,单位为L/min。
3、关闭阀门4(现场试验时连续无间断压水),调节水箱高度,使压力表指向0.06MPa位置,同上述步骤2,记录P2压强下的流量△Q2,渗流时间△t2,并
在P-Q曲线绘制坐标纸上找出此时对应得点2。
4、参照步骤2、3,记录P3(约0.1MPa)压强下的流量△Q3,渗流时间△t3,并在P-Q曲线绘制坐标纸上找出此时对应得点3。
5、重复步骤3,记录P4(=P2)压强下的流量△Q4,渗流时间△t4,并在P-Q 曲线绘制坐标纸上找出此时对应得点4。
6、重复步骤2,记录P5(=P1)压强下的流量△Q5,渗流时间△t5,并在P-Q 曲线绘制坐标纸上找出此时对应得点5。
7、在P-Q曲线绘制坐标纸上依次连接0-1,1-2,2-3,3-4,4-5,5-0点,绘制成曲线,分析试验改模型实验渗流类型,并判断试验结构是否可靠,若出现异常,则试验结果不可靠,需要进行改进,并重新建立实验模型。
8、依据相关公式计算透水率
十、实验预期成果
1、透水率(ω)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出临界裂隙宽度岩溶路基透水率,公式如下:
ω=Q/P*1/L
ω—透水率(Lu或L/min.m2)
Q—取第三阶段流量(L/min),即P-Q曲线点3对应流量值
P—取第三阶段试验压力(MPa),即P-Q曲线点3对应压力值
L—试验段长度(m)
2、渗透系数(k)
渗透系数(k)可根据单位吸水量(透水率ω)近似求得,公式如下
当试验段底部距离隔水层厚度大于试验段长度时:
k=0.527ωlg(0.66L/r) (1) k—渗透系数(m/d)
r—钻孔半径(m)
其余符号意义与前面一致
当试验段底部距下伏隔水层顶板之距离小于试验段长度试时
k=0.527ωlg(1.32L/r) (2) 符号意义同上式
本实验底部为有机玻璃,且试验段底部距试验箱底部只有大约10cm,所以建议选用公式(2)
十一、影响因素分析
1、试验箱侧壁约束程度对透水率测定的影响
2、试验箱水位水头高度对透水率测定的影响
3、模拟节理密度、节理张开度对透水率测定的影响
4、节理裂隙有无充填和充填程度对透水率测定的影响
十二、实验评价
评价该实验的意义,确定该实验成果适用条件,找出该模型实验优点、缺陷,总结实验启发,提出对该模型实验改进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