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宫外檐苏式彩画色彩现状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福宫外檐苏式彩画色彩现状探讨
肖梦薇;王飞;杨红;陈静勇
【摘要】With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public transport mod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us terminal is also gradualy got attentio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emporary bus depot in Bei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mporary bus depot, and to analyses problems of the status and its reasons, which seeks to a new dire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for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笔者通过对景福宫实际测绘与调研,对建筑彩画尺度、工艺、纹样、色彩等基本信息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和对比。
发现其不同朝向之间的彩画色彩呈现的色彩现状略有不同,相同朝向同一构件的不同面呈现的色彩也不相同,尤其是景福宫建筑前檐和后檐色彩表现更为突出。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景福宫建筑彩画色彩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能够丰富古代木构建筑苏式彩画的色彩信息,推测建筑彩画色彩的基本褪色规律。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2页(P90-91)
【关键词】景福宫;苏式彩画;蒙塞尔色彩
【作者】肖梦薇;王飞;杨红;陈静勇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故宫博物院;北京建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1.研究背景
1.1 建筑概况
景福宫是康熙帝为其母仁宪皇后所建。
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重建样式仿照建福宫。
据《国朝官室续编》所记载乾隆的话;“宁寿宫后日景福宫,我皇祖奉孝惠皇太后所居也。
余既修葺宁寿宫为归政后燕栖之所,而景福宫则仿建宫中静怡轩之制鼎新之。
”其中佛日楼仿建福宫的吉云楼,景福宫仿建福宫的静怡轩,梵华楼仿慧曜楼。
景福宫坐落于故宫紫禁城东北部宁寿宫花园的后部东北角一区,北邻兆祥所。
景福宫的北面是梵华楼,西北侧是佛日楼,其西与宁寿宫花园的景祺阁相望。
景福宫整体建筑是一座三卷棚歇山顶建筑,屋顶绿琉璃瓦黄剪边,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整体平面为正方形,前檐设抱厦,檐下遍布精美的苏氏包袱彩画(见图1)。
整体建筑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四周有围廊,檐柱柱础雕刻连连花。
景福宫四周设有游廊,西侧的游廊设垂花门围合成半开敞院落。
其南面有一个园子,以虎皮石墙分隔,墙开月亮门,原内植松柏,葱郁茂密,与假山呼应。
园虽不大,但极为精巧别致,有山有石,意趣盎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景福宫外檐的苏式彩画保存现状较好,对彩画的类型、内容、年代的判断较为清晰。
此次调研以景福宫外檐彩画为调研对象,通过实际测量、草图绘制、贴附比色、采集测色对照图,将调研对象的色彩信息记录下来,生成图表。
比对色彩的色彩倾向、彩度、名度等要素的各区间范围,得出彩画色彩现状结果。
2.景福宫官式苏画概述
2.1 景福宫花园苏式彩画的类型与布局
景福宫的外檐彩画为典型的清晚期官式苏式包袱彩画,景福宫建筑外檐彩画的分布规律为典型的“软青、硬绿”(找头设青色地,配软卡子;找头绿色地,配硬卡子)的程式化模式。
包袱边的厚度实测达到145mm,装饰意味强烈,烟云筒退晕达七层。
从平面上看,景福宫的彩画前后檐除明间包袱内为线法山水外,其余开间为花鸟纹样。
东山面与西山面所有开间的外檐包袱内彩画都为花鸟题材。
景福宫外檐檩部为海墁式,枋部为包袱式,金步彩画的包袱搭连檩、垫板和枋三个构建;丛立面看,外檐檐下彩画檩部彩画为海墁式苏画,绿地绘黑叶子青地绘流云纹,斗拱为青地黑边黑老,拱垫板为绿大边红油地。
金步彩画垫板、枋是一个整体。
(见表1)
2.2 景福宫花园官式苏式彩画的特征
(1)装饰题材
包袱心内话题的布局则很有规律,前后檐明间包袱心内话题均为线法山水,次间、稍间的花鸟话题有白鹭、喜鹊、荷花、玉兰花等。
包袱心基地设色为典型清晚期的“接天地”做法,其借鉴西方绘画的技巧,由上至下的颜色渐变的背景色更能衬托出包袱心内画题的装饰效果。
檩部则遍施黑叶子花或流云纹、萝卜纹等。
聚锦内画题种类丰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类,面积虽不大,但表现形式多样,纹饰精美。
(见表2)
(2)绘制工艺
景福宫外檐苏式彩画的工艺类别为典型的清晚期苏式彩画的工艺。
由于写生画的出现和发展,在施绘工艺上“落墨搭色”、硬抹实开、“作染”“拆垛”、等工艺大量的出现在景福宫外檐彩画上。
其中前檐和后檐明间包袱内画题运用西洋画透视学原理,背景色为接天地做法。
次间和稍间的花鸟画题多运用硬抹实开工艺,如前檐抱厦西次间金步的外檐彩画“玉堂富贵包袱枋心”。
外檐檩部绿地、蓝地上绘制的流云和黑叶子花以及绿地枋部找头内花卉则使用“作染”的画法。
檩和枋的软硬卡
子以及聚锦轮廓线都使用“沥粉贴金”做法。
箍头采用双联珠带万字箍头,联珠纹使用了“捻连珠”的做法,万字纹用“切活”做法。
柱头用拆三兰做法香色绘梅花纹。
烟云筒则采用“退晕”做法由深至浅退晕七层。
3.景福宫外檐彩画色彩概况
本论文以蒙塞尔色彩研究体系为基础,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针对景福宫外檐彩画色彩的实地调研得出相关结果。
苏式彩画色彩较之旋子与和玺颜色较为丰富,因此本次调研取色以青、绿、白、金、黑以及包袱内底色等大面积色彩为取色基准,放眼于宏观色块,着眼于微观色值。
对景福宫建筑的每一朝向的相同部件的侧面、底面的相同颜色进行色卡比对取值。
得出如下色值。
(见表3)
根据调研得知,景福宫外檐彩画中的各主体色的色彩倾向如下:“青”色的色彩倾向为蓝紫色,多在PB之间,且出现的次数最多的色值为7.5PB4/10、5PB4/6,其中7.5PB4/10出现的次数最多。
利用实例比较,用景福宫外檐苏式彩画的青色蒙塞尔色值与故宫东南角楼外檐旋子彩画的基底青色色值做比较后发现,两种彩画的青色的色彩倾向均确定为蓝紫色;“绿”色的色彩区间确定于GY之间,其余出现的色彩区间为G、BG,但因出现的次数较少,故将绿色色彩倾向值确定为黄绿色;“白”色的色彩倾向更为明确,基本在暖色区间的黄色值范围内,推断与雨水对颜色的侵蚀和灰尘有关;“黄”色代表金色,调研结果得知在景福宫外檐彩画中的金色多偏暖色系,以YR色值出现居多,仅在后檐明间的枋底部取色Y值,推断与外界影响因素有关,枋底面不直接受阳光、雨水的侵蚀,因而颜色光泽保存较为完好;黑色作为包袱边、箍头边线等常用色,取色色值多偏向于无色彩倾向的N 值,统一度极好,因在此确定古代建筑彩画中的墨色均无色彩倾向。
对于清晚期苏式包袱彩画特有的“接天地”做法的色彩一直无明确色彩定义,调研色值也基本确定于PB与N之间,即色彩倾向在偏冷的蓝紫色与无倾向的灰色之间。
从调研结果得知,彩画中青色并不是正蓝色,实际偏紫色;绿色也非正绿色,而是
偏黄的绿;金色偏暖;白色偏暖;黑色并无任何色彩倾向。
(见表4)
表1| 景福宫外檐包袱苏式彩画汇总(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表2| 景福宫外檐包袱苏式彩画聚锦、样式及尺寸(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表4| 景福宫外檐苏式彩画色彩要素分析图(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表3| 景福宫外檐苏式彩画色彩调研结果(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1| 景福宫抱厦彩画线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明度值方面,青色明度值主要在4、6之间波动,只有一个数值出现在2的区间内,由此推断青色在彩画中明度适中,承担底色时,既能稳定色调的统一性,同时又能恰当地为彩画的画题内容起到烘托作用;绿色的明度值则更为统一、全部数值只在4、6两个数值之间,也是用科学的目光及手段佐证了“青”“绿”两色作为官式彩画两大用色在具体表现上的“适用性”。
白色在彩画中多与墨线或金线搭配,用于勾勒彩画的大边和聚锦等轮廓线,在彩画图案中起到加强画面效果、画龙点睛的作用。
根据数值反馈,彩画中白色的明度稳定居高,在数值6、8之间,由此得出结论,古人在彩画颜料的配比中考虑整体的画面效果,为了保证白色在运用过程中的统一性,明度并未达到最值,而是通过降低明度,保全整体;墨线和白色一样,作为整个画面的最重色,其在明度上也并未低至最值,而是保留了墨线的发挥余地,体现了古人用色的量材而行和对“度”的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在众人眼中熠熠夺目的金色,在彩画中的实际明度只停留在中间值。
4.结论
本文仅对景福宫外檐建筑彩画的色彩现状进行了深入讨论与分析,提取了景福宫外檐苏画的色彩现状基因,掌握了它的色彩现状的整体保存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一开间和朝向的色彩现状,由此发现景福宫建筑外檐彩画的不同朝向之间的色彩现状略有不同,充分体现了建筑外环境对建筑彩画的实际影响。
本研究不但丰富了古代木构建筑苏氏彩画的色彩谱系,而且还通过实际调研推测例证了造成建筑彩画现
状的可能的历史原因,并为今后古建筑修缮保护提供依据和线索。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马炳坚.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l.古建园林技术,2002,(4):58-61
[2].邓其生.谈中国古建筑的维修与保养[J].南方建筑,1999,(4):51-52
[3].单士元.谈谈我国的古建筑及其保护[J].文物世界,2001,(3):68-69
[4].蒋广全.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204-238
[5].李奕兴.台湾传统彩绘[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5:54
[6].田永复.中国园林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06-349
[7].蒋广全.历代帝王庙保护修缮工程的油饰彩画设计[Jl.古建园林技术,2004,(3):28-33
[8].北京市文物工程监督站.实用古建工程操作技术一油饰彩画作工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