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发布时间:2021-08-31T09:52:17.87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8期作者:韦蓝富
[导读]
韦蓝富
(防城港市防城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防城港538021)
摘要:在医院的各项医疗服务中,急诊护理是最为复杂、紧急的医疗服务内容,同时也是极易导致死亡或者救治不及时的部分。
在医院日常管理活动中,急诊护理承担着连续24h不间断医疗服务的重任,因而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较重。
为降低急诊科医护工作强度,缓解精神压力,医院首先需要对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进行完善。
国外首先展开了预检分诊,具体是急诊科护理人员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安排就诊,分诊系统较为清晰,目前国内同样开展了预检分诊系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急诊护理人员多根据自身经验对于病情的严重性进行评估,导致分诊护理内容缺乏依据,且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极易因判断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面对此种现状,医院急诊护理中应有效建立和应用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进而保证高质量的急诊护理,本文以此为内容展开综述。
关键词: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急诊护理;应用进展
急诊科是收治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此类患者的特点主要是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情变化快、进展迅速等,准确评估病情严重性,有效识别急危重症,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急诊护理工作的特点主要是时间性强、随机性强,急危重症患者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脏骤停的可能性较大,医护人员需要尽快实施抢救工作,因而护理人员必须要要准
确、快速对于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给予有效的救治措施,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1]。
此外,急诊护理对于护理操作技术的要求极高,护理人
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术与专业能力,保证能够熟练、充分的应用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熟练掌握基础与高级生命急救的基本操作技术与理论,促进急危重症患者急诊护理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可为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分诊和救治提供帮助,可帮
助医护人员更为合理的对于病情进行评估,可促进急诊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提高[2]。
在急诊护理过程中,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的类型较
多,如何良好应用,是保证急诊抢救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此内容展开综述。
1、急危重症严重情况概述
在临床上,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内容主要是“轻”、“中”、“重”,若能有效、准确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急诊护理工作中,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出病情的严重程度,且不同医护人员的评估结果具有差异,为促进急危重症临床与科研工作顺利展开,WHO制定了可以衡量急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适用于各个国家医院的普遍标准,也就是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通过
对患者生理参数、疾病临床症状的情况展开量化评价[3]。
既往临床采取特异性评分系统对于某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但是各系统仅能够对一种特殊
疾病实施评估,因而临床推广存在限制。
近年来,对于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包括病情严重指数(ESI)、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休克指数(SI)、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CHEII)、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均可客观评价急危重患者濒死或者并发症的风险,有利于医生早
期识别病情严重程度,可避免门诊、急诊患者发展为急危重症[4]。
此外,准确应用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在治疗、改善预后方面同样具有
重要的作用。
2、急诊护理中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的应用
2.1 ESI
ESI是一种由美国医学人员早1985年提出的预检流程、敏度系统,该系统被普遍应用于急诊预检分诊中,可根据疾病的所需自愿、严重程度等情况对于急诊患者实施分类分诊。
ESI的评估方法为百分比,将结果共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患者需要接受紧急抢救生命措施为1级;患者处于高危状态,是否有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症状;是否有疼痛,若回答为生命体征不稳定,则评估为2级,生命体征稳定是3级,需要应用几项不同医疗
资源是4级,不需要则为5级[5]。
根据ESI等级,可快速对于病情进行评估,进而实施有效分诊,有利于更为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可有效降低急诊护理工作的负荷,进
而促进急诊护理质量提高,能够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6]。
2.2 SI
失血是造成休克的常见原因,SI是反应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标,可判断失血性休克与非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将该评估工具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可根据心率、收缩压情况对于死亡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还可评估收缩期肺动脉压在50mmHg以上的肺
动脉栓塞患者风险情况[7]。
应用SI实施评估,可良好反映出急危重症病程的严重程度,可促进预检分诊效果提升。
SI评估工具的主要特点是
便于记忆、获取容易等,将其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评估中,不仅能够反应严重程度,同时还看反应预后情况[8]。
2.3 MEWS
MEWS为早期预警评分,最早提出时间为1997年,在2001年被完善改进,可通过生命证明赋值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病程严重程度实施评
估,分值为0-14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病情症状越轻,若评分在9分以上上,表示为急危重症[9]。
通过进行MEWS评估,可以快速获取患者病
情状况,可在早期对于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目前,MEWS主要被应用于专科疾病、急诊科疾病等患者病情评估中,同时也应用于疾病
预后评估中。
应用MEWS评估意识障碍患者时,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应联合其他评估工具进行综合分析[10]。
早期采取MEWS评分有利于促进急救应急系统使用效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心脏意外事件、死亡等发生率,可促进医疗效率提高。
将MEWS应用于急诊护理中,根据评分制定护理方案,有利于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可为院内急救护理与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充分的依据。
此外,将MEWS工
具应用于急性非创伤性患者中,可快速判断病情,分析潜在风险,保证了转运安全性,同时也可提高护理满意度[12-13]。
2.4 APACHEII
APACHEII主要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结果的评估及预测,包括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年龄评分、急性生理学评分三项内容,总分值为71分,分值和病情严重程度为反比关系。
以APACHEII评分判断,可明确患者会否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或者是转入ICU治疗,同时
也可计算死亡风险[14]。
APACHEII评分既能够衡量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是预测临床结局的重要评估工具,该评估工具还提
出了计算死亡危险率的公式,因而根据APACHEII评分结果实施护理措施,是改善生命质量的重要内容。
但是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
APACHEII存在评估时间长、费用高扥问题,因而难以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普及[15-16]。
2.5 ICNSS
ICNSS主要被应用于ICU中,由于目前我国重症护理人员资源较为匮乏,准确评估护理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对提升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ICNSS是一种依据患者病情结果对于人力资源实施合理分配的评估方法,可减少护理工作量、轻症患者不必要的监测及护理
工作,通知还可减轻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7]。
3、急诊护理中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的效果
3.1院前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
根据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结果设计急诊急救方案,可促进院前和院内急诊治疗无缝衔接,可促进急诊护理工作协调性的提升,可更
为合理的应用医疗资源,保证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救治,进而促进急诊救治成功率提高[18]。
例如,医院通过建立急诊急救预警系统平台,急诊人员在
院前和转运的过程中向医院发出预警报告,院内医护人员可根据评估结果做好抢救准备工作,进而实现急诊救治的无缝衔接,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19]。
3.2提高急诊分诊工作效率
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快速、准确的急诊分诊具有重要的作用,原因是患者滞留时间与救治质量存在密切关系。
通过应用APACHEII评分与MEWS评分,可对患者病情实施量化评估,能够快速明确危险分层情况,急诊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实施科学急诊分诊,协助医生将患者快速安置相应区域就诊,避免了急诊科室拥挤情况,同时也可提升护理工作量,缓解精神压力。
通过应用评估工具,还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可
促进患者安全感提高[20-21]。
3.3预测风险
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有较多难以预测的风险,通过应用MEWS评分,可有效的预测风险情况,进而为转运做好充分准备,可针对性预防风险事件
的发生,避免患者转运期间发生意外[22]。
若在转运前开展评估,有效预测转运风险,针对性对人员进行分配,根据预测结果做好转运准
备工作,可保证安全转运,这一情况充分表示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可预测转运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风险性,可开辟更具优势的绿色通
道。
此外,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还可预测疾病进展情况,可为护理对策的实施提供个性化的指导[23]。
3.4保证最佳救治时间
在2015年的心脏复苏指南中明确指出,建立紧急医疗团队(MET)和成年患者快速反应小组,能够显著降低心脏骤停情况的发生风险。
澳大利亚利物浦医院早在1990年成立了紧急医疗团队,同时对于MET的10项标准进行了规定,经临床实践不断证明,在急诊护理中加入紧急医疗团队,可
提高医疗资源的共享率,同时应用MEWS评分,可为急诊救治提供依据,保证患者在最佳时间内得到救治。
4. 总结
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特点是病情变化快、进展快、起病急,在急诊护理中,早期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在急诊护理中,临床常用病情评估工具有SI、ESI、ICNSS、APACHEII、MEWS,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病情评估工具,可合理分配护理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证患者在最佳时间内得到救治,有利于急诊护理质量提高。
此外,合理应用病情评估工具,还可预测预后情况,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仇拥军,徐建平,徐文胜等.急诊抢救使用呼吸阶梯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3):68-69.
[2]龙维春.急危重症护理实习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2):186-187.
[3]韦转霞.优化介入术中急救护理流程在急危重症介入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1):226-227.
[4]梁强,黄晔.多元化考核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J].长江丛刊,2020,12(24):119-120.
[5]张有琼,蔡警.研究无缝隙导向型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模式的构建[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6):2676-2678.
[6]杨定明,李心华,李仕君等.3种评分法在老年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4):2251-2253.
[7]陈小红,陶玉燕,张茹.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转运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研究[J].名医,2020,12(10):186-187.
[8]袁玲.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43-146.
[9]王华丽.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0):90-91.
[10]张少丽.规范化急救护理在急危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2):124-125.
[11]罗富群,帅丽君.神经内科急危重症患者家属心理需求与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4):156-157.
[12]李红梅,王晓静,刘双萍.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在急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质量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1):74-76.
[13]陈燕,陈婷,刘姗萍等.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6):158-159.
[14]黄凯.老年急危重症急救护理中精细化护理的应用探究[J].人人健康,2020,15(06):111-112.
[15]郭丹,孟晓霞.课程思政在高职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3(02):74+83.
[16]孙艳,马红英.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6):126-127.
[17]董晶兵,梁晓乐,李静丽.浅谈急危重症患者的ICU监护与护理分析[J].智慧健康,2020,6(02):171-172.
[18]许宝莹,朱剑兰,黄敏燕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24):3633-3635.
[19]曹莹敏,曹芊.无缝隙护理管理在中医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2):71-72.
[20]张雅男.心理护理对急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0):240-241.
[21]孙秀芳,陈伟花.护理干预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0):1407-1408.
[22]刘志友.预见性护理在ICU急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14-15.
[23]牛士华.急危重症病情评估工具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28(05):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