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宋代“瓦子”与“社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舞蹈-宋代“瓦子”与“社火”
中国古代舞蹈-宋代“瓦子”与“社火”
当宋代大曲歌舞以其超乎前人的铺张与侈糜,流行于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时候,宋代城市和乡间的老百姓也在安排着自己的玩艺儿。
北宋和南宋,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步和发展,北方和南方出现了一些交通发达、人口众多、百业兴隆的都市。
在汴京、临安、温州、泉州等城市里,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许多“行会”,娱乐行业也产生了行会。
如演杂剧的叫“绯绿社”,唱歌的叫“遏云社”,耍傀儡的叫“鲍老社”,踢球的叫“圆社”等。
由于娱乐行业的兴盛,城市里又出现了固定性和常年性的娱乐场所,叫作“瓦子”,也称“瓦市”、“瓦舍”、“瓦肆”。
瓦子里用栏杆围起来作专门表演节目的地方,叫“勾栏”。
北宋汴京街南一处,就有大小勾栏50多座。
又有莲花棚、夜叉棚、象棚等“游棚”,最大的可容几千人观看。
南宋临安城中有瓦子20多个,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13处。
有了这些不怕风雨寒暑的商业性的娱乐场所,各行伎艺人就有了常年表演的机会。
各行艺人集合在一起表演,又可以互相学习和观摩。
除了在瓦子里表演的艺人,还有些流浪艺人在街头或广场卖艺,他们被称作“路歧人”。
宋代瓦子里的娱乐有几十种。
有杂剧,有杂技,有皮影,有傀儡,有说唱,有相扑,还有许多属于舞蹈的项目,如舞旋、舞番乐、耍大头、花鼓、舞剑、舞刀、舞判官、舞蛮牌、扑旗子、扑蝴蝶等。
除了在瓦子里演出的各行专业艺人和路歧人,宋代民间还有人数
庞大的业余歌舞队伍,活跃在城市和乡村的广阔天地中。
宋代民间舞蹈继承了唐代以来习俗歌舞的传统。
每逢节日,专业的和业余的艺人结成声势浩大的“舞队”,拥上街头,游行表演。
有时还要在热闹的地方张灯结彩,搭起“露台”和“乐棚”。
佛教和道教的寺庙,向来都是群众游乐场。
节日庙会都有盛大的歌舞伎艺会演。
宋代民间舞队,叫作“社火”。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宋代社火一般是在“神诞”——神的生日举行。
民间祠庙众多,神祇的生日频繁,社火表演也就终年不绝。
据吴自牧《梦粱灵》记载:
二月初三日,梓潼帝君诞辰,川蜀仕宦之人就观建会。
三月二十八日,东岳诞辰。
四月初六日,城隍诞辰。
二月初八日,霍山张真君圣诞。
四月初八日,诸社朝五显王庆佛会。
九月二十九日,五王诞辰。
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一。
其实,社火几乎每月都有,而元宵之夜才达到高潮。
届时,家家灯火,人人出游,百戏杂陈。
正如辛弃疾词所说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
宋代官府对社火舞队是支持的,要“支散钱酒犒之”。
社火舞队表演的节目很丰富。
据《梦粱录》记载,有“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
还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等等。
《武林旧事》更开出71种社火舞队的名目。
从那众多的名目,我们可以知道宋代社火舞队主要是由各“社”领头组织,扮成社会各类人物,滑稽取乐,其中包括了动人的歌舞表演。
香港赵从衍夫妇收藏有一幅《元朝灯戏图》。
那是南宋后期宝祐年间临安宫廷画师朱玉的作品。
画的就是临安城中的一支元宵社火舞队。
社火的节目大多在瓦子里演出过,其中有些舞蹈节目源远流长。
《村田乐》是装扮成农村各种人物的集体舞蹈。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藏有一幅南宋宫廷画师所作的《大傩图》。
其实画的并不是傩舞,而是社火舞队。
舞队12人,都扮成农夫模样。
有的头顶畚[ben本]箕、手持笤帚、腰挂水瓢和炊帚;有的擎着一根大瓜;有的头戴竹笠;有的顶着升斗;有的穿着破衣服;有的挂着鳖壳、螺壳、蛤壳。
这些装束和道具都和农村有关,很可能就是祝愿风调雨顺的《村田乐》。
《旱龙船》也叫《划旱船》。
唐朝已有表演,宋代的《旱龙船》是在平地上模仿龙舟竞渡的样子。
《舞鲍老》是戴着面具模仿傀儡的滑稽舞蹈。
据文献记载,南宋临安社火有福建鲍老一社300余人,川鲍老100余人。
图31 南宋朱玉《元朝灯戏图》
图32 宋无名氏《大傩图》
《耍和尚》也就是《大头和尚》。
表演者戴一个“套头”,扮成和尚模样。
一起表演的还有一个女子,有一定的情节,叫“大头和尚度柳翠”。
后来在明清时代是民间社火的流行节目。
至今山西雁北地区迎神赛会时还有这个节目。
图33 旱船
《舞剑》、《舞砍刀》是由武术发展出来的舞蹈。
唐代已有著名的剑器舞,宋大曲中也有剑舞。
这是瓦子中常演的节目。
《舞蛮牌》也是一种武舞。
蛮牌就是盾牌。
宋代常常是由100多个“花妆轻健”的军士表演。
有人打着旗子,有人拿着雉尾、蛮牌、木刀,要变化出开门、夺桥、偃月等各种阵式,还有格斗刺杀表演。
这种舞蹈可以上溯到远古时的《干戚舞》。
至今民间还有《盾牌舞》、《藤牌舞》。
图34 跳钟馗
《舞判》也叫《跳钟馗》。
传说钟馗本来很漂亮,但在赴考道中误入阴山就变得很丑陋了。
皇帝见他貌丑,取消了他的状元资格。
钟馗一气之下,自己碰死了。
死后,玉皇大帝见他忠直,封他为判官,专管驱邪斩祟。
钟馗能杀鬼、吃鬼。
宋代的舞判者,要戴假面,挂假胡须,穿绿色袍,穿靴,手里拿着官员上朝时作记录写字用的“简”。
有人敲小锣相招,舞者随着锣声表演。
这种舞蹈被戏曲吸收,成为判官出场时的一种程式化的舞蹈。
《扑旗子》是由一个戴红头巾的人舞大旗。
有时是手拿两面白旗,“跳跃旋风而舞”。
现在戏曲表演水战或陆战时,还有扑旗子的表演。
旗子舞动,人在旗子中跳跃翻滚,渲染出热烈的气氛。
《花鼓》就是打腰鼓。
宋代的花鼓常常是上百人表演。
苏轼诗说
“腰鼓百面如春雷”,陆游也说“腰鼓百面春雷发”,气势磅礴。
现在中国各地的腰鼓,都和宋代的花鼓有关。
《竹马》就是跑竹马。
开始可能是小孩子骑竹竿当骑马的游戏,在汉代已有这种表演。
后来发展成舞者在腰上系马形——马头系在腰前,马臀系在腰后。
元代杂剧演出时,用来表现两军对阵马战。
现在河北、山东等地的《跑驴》,南方各地的《竹马灯》等,都和宋代的竹马有关系。
图35 竹马
《狮舞》在三国时已见记载,唐朝有过《五方狮子舞》。
南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嬉春图》里,是一个小孩牵着一头金眼银牙摇着尾巴的大狮子。
这头狮子是由两个小孩披着“狮皮”扮成的。
既然有小孩的表演,当然也会有大人的表演。
《狮舞》在中国南北各地发展出不同的流派。
图36 南宋苏汉臣《百子嬉春图》
以社火为代表的宋代舞队,奠定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样式与规模。
宋以后,元明清各代由于戏曲艺术的普及,使汉族地区独立的舞蹈艺术出现衰退的趋势。
但民间舞蹈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