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庭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抵家庭内部的和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良好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国家的安宁团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生教育。
因此,家长的道德修养、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的环境,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具大的影响。
一、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重智育,轻德育。
一项调查表明:12-17岁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观念相当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往往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他们眼里,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好,坚信“分数代表一切”。
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提出严格乃至苟刻的要求,至于子女有什么兴趣、爱好和能力却看不到,当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却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疏于引导、矫正,错过德育机会。
研究最近几年突出的青少年犯法问题,不难发现与其家庭教育中轻忽德育的误区密切相关。
家长在子女少儿时期过
于溺爱、袒护子女,管制松散,放任自流,必然致使子女往后自私、任性、孤傲的性格特征,为青少年时期的走上犯法之路埋下祸端。
二、重学校,轻自身。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切推动,教师的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熟悉高度,但相当数量的家长未能客观地看待孩子教育的社会系统功能,未能正确地评估学校教师的作用与能力,过度依赖学校,过度期望教师,这种教育观念无疑是片面的,与农村学校教育现状产生矛盾。
诚然,学校承担着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责任,但不该看做学校承担教育学生的全数责任。
有些家长把教育子女的全数责任推给学校,推给教师,轻忽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家庭德育流于形式。
3、重体罚,轻说教。
这种“棍棒教育”的家庭教育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当子女犯错误时,农村家长往往不分青红皂白,采取简单而粗鲁的体罚方式,训斥一顿,棒打一通,全然不顾子女感受。
固然,农村家长有时也进行说服教育,但缺少耐心、细致的态度,未能在思想本源上去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规律揭露:常常受到惩罚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自尊心、自信心十分脆弱,学习成绩因此进步缓慢。
农村家长“重体罚,轻说教”的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
倘使家长发现子女问题后,能民主平等地与子女沟通,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
育,给予温暖的关切和照顾,那么子女就不会朝着恶性的方向发展。
4、重物质,轻精神。
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有些家庭还存在着重视物质给予与知足、忽略精神需求与鼓励的误区。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吝投入大量金钱,知足子女衣、食、玩各方面的物质需求,借此鼓励子女踊跃求学,或送子女参加数学、英语、奥赛等智育培训。
鲜见有学生家长陪同子女逛书店买德育书籍、参观烈士陵寝等具有深刻德育意义的活动。
实际上,对子女教育舍得物质及在智育上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并非是最重要的。
孩子在成长的进程中首先需要的是学会做人,增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才是高层次的教育投入。
有的学生虽然家境贫困,可是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注重全面发展,成绩优良,思想上踊跃进取;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汲取到精神上无形的鼓励和知足,心里充满亲情动力。
二、现代家庭道德教育采取的策略。
精品范文大全
一、更新观念。
在指导思想上,要从单纯依托学校转变成与学校、社会配合;在培育目标上,要从养老防老、光宗耀祖,转变成为国家培育各个领域的多层次的建设人材;在教育模式上,要从封锁转向开放,支持孩子普遍利用现代信息渠道接受知识,扩大视野,成为有创造志向、创造意志、创造
才能的人;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转为自觉地系统地正确地教育孩子;在教育方式上,要从娇惯溺爱或粗鲁、包办代替转变成严爱结合、疏导,让孩子学习生活自理等等。
二、以身作则。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会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作为家长,首先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家长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培育子女。
早在春秋时期前人就提出“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的主张,所以,家长要尽力做孩子的学习表率。
一方面,家长要通过继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另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始终维持良好形象,从日常生活入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需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举止文明,勤劳奉献,宽以待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良好道德和行为的形成。
3、说理导行。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必需坚持正面疏导,耐心说服。
必需把说理教育与训练行为结合起来,也就是讲练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不仅会说,而且会做。
成为真正既有知识,又有才能;既有高贵思想,又有良好道德性为的人。
为此,家长必需在坚持正面疏导、耐心说服的同时,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家规,在提出时讲清道理,使之自觉实行,而且常常检查催促,进行反复训练,以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有了缺点和错误,固然要批评教育,但重要的
是耐心开导,帮忙分析原因,指出尽力方向,启发他们自觉更正。
有很多家长习惯封建式管制,孩子动辄得咎,不是训斥穷骂,就是动手体罚,既不讲道理,更无明确家规。
孩子固然不知如何去做,更谈不上什么道德性为训练。
这样的家长固然不可能真正地把孩子教好。
4、教育合力。
教育要形成合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是互动合作、协调一致的关系,首先家庭内部的教育力量要讲彼此配合、“教育一致”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主动、常常地与学校联系。
常常校访,进一步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习态度、生活状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协调与教师的关系,加深与教师的情感,要在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与教师达到共识,取得一路教育的效果,走落发庭教育的误区。
总之,家庭德育在孩子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教育功能。
教育好下一代是历史给予咱们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咱们家长应该极力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心灵港湾,要不断提高家庭德育水平,用科学的方式武装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