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7高三上·潍坊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企业的管理者具有容人、容言、容事之雅量,能够犯而不校并时常反省自己,才会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②有着独特魅力的“妈祖文化”是联结海峡两岸同胞情谊的重要“纽带”,能为两岸政治、经济交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③每到换季时节,气温反复不定,免疫能力较差的小孩子就容易生病,头疼、咳嗽、发烧等会接踵而至,让父母防不胜防。
④2018新年伊始,《芝麻服务协议》被爆出默认勾选同意项而遭到媒体的口诛笔伐。
对此,其管理公司很快做出回应,承认错误。
⑤勇士队的主教练科尔是一位战术大师,擅长排兵布阵的他能够因人成事,很会挖掘球员的潜力,让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
⑥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患者的病情逐渐趋于平稳,这一场扣人心弦的生命接力赛终于以战胜死神的方式落下帷幕。
A . ①③⑥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④
D . ②⑤⑥
2. (2分) (2017高二上·衡阳期末)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电影《捉妖记》中惹人喜爱的“胡巴”形象的设计灵感来自《山海经》,单纯幼稚,充满童真,内心向善,俘虏了许多孩子的心。
B . 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是为了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体公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
C .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切实践行和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D . 治理雾霾,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还要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3. (2分) (2017高三上·辽源期末)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B .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C .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D . 令嫒这次获儿童全国大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
4. (12分) (2019高二上·泸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
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
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
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
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
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
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C .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D .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C .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D .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古建筑这一观点。
C .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D .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古建筑这一观点。
C .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D .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B .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C .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B .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C .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5. (20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和古人对话
赵雨宏
一次,在一位朋友家里说话。
朋友家有很好的音响设备,我们交谈时,客厅的喇叭里放着一张弹奏古琴的唱片。
开始我并不留意,然而那奇妙的琴声终于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忍不住中断话题,仔细谛听那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
这是非常奇妙的声音,单纯,娓婉,使人联想起在山间的泉水。
这是在月光下流泻的泉水,晶莹清澈,蜿蜒曲折,跌宕起落,时而一脉如壶滴,时而汹涌如奔马。
水花撞击着岩石,发出清脆幽远的回响。
沉浸在这样的琴声中,使人很自然地想起王维的诗:“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王维的诗句,简直就是琴声的绝妙写照。
这琴声,也使人想起《礼记·乐记》对音乐的描绘:“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累累乎端如贯珠。
”想得更玄一些,仿佛能想见一个宽袍长发的哲人,面对着流水,思绪起伏。
抑扬顿挫的琴声就是他自由自在的思想在天地间飞翔。
“那是《流水》,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结知音,弹的就是这曲子。
”朋友向我介绍道。
数千年前的琴曲能否流传到今日,我很怀疑。
不过,这琴声确实古意盎然,没有丝毫现代人的浮躁和张狂。
在七根弦上,能弹出如此美妙而富有内涵的曲子,实在是让人惊叹的事情。
古代的文人,曾经将抚琴作为必修的功课,所谓“琴棋书画”,弹琴列在首位。
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有不少和弹琴有关的轶事。
最出名的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琴声能代替语言,表明心迹,沟通感情,使两个陌生人成为知己。
这样诗意的传说中,凝集着中国人的才情和智慧。
诸葛亮在城头弹琴退兵的故事,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读《三国演义》,这是最令人难忘的情景之一。
如此戏剧性的场面,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不太可能发生,这也许是民间故事和小说家创作的结合。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诸葛亮的琴艺和琴声没有一字描绘,只是交代情节而已,然而这样却留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象空间,诸葛亮怎样才能在琴弦上弹出他的镇静,弹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需要怎样的心理素质和艺术技巧?且去自由想象吧。
司马懿必定是深谙琴艺的,他能在从空中飘来的琴声中听出弹奏者的思想和心情,只是他无法识破一个智者绝顶高超的骗术。
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我看过现代人演的这出戏,演员靠的是脸部表情,诸葛亮的指上的功夫是无法表演的,而那迷惑了司马懿的琴声,更是难以展现。
历史上有关弹琴的著名故事,还有《广陵散》,这是
一阙叙事曲,表现战国时聂政刺韩王的传说,据说早已失传。
《广陵散》的失传,曾被许多人演绎,《世说新语》中有《广陵散绝》,不到百字,把故事写得惊心动魄:“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文王亦寻悔焉。
”司马昭不理那么多知识分子的请愿,杀了嵇康,后悔时已经来不及。
嵇康被杀头前弹的《广陵散》,应是此曲最后一次在世间回荡。
一个临死的人,能沉着地将一段复杂的叙事曲弹完,也是不可思议的奇事。
其真伪,恐怕也无从考查了。
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喜欢古琴,业余时间也自习操琴,是现代都市中难得的雅士。
听说我对古琴有兴趣,朋友便赠我一张古琴独奏的唱片,演奏者是龚一和戴晓莲。
演奏的曲目中,有《流水》、《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名曲,竟然还有《广陵散》。
我不明白,这已经绝响的古调,如何又在今人指下复生?或者,关于它绝响的故事,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民间传说。
对于唱片里的古曲,我宁信其真:这就是古人弹奏的《广陵散》,就是嵇康临刑前弹过的《广陵散》。
这样的曲子,人们是不应该轻易忘却的。
听着这些使人回肠荡气的古琴曲,遐想古人曾经历过的情境,只觉清风袭人,松涛、月色、水光扑面而来,也有金属的撞击声,有铿锵的英雄气概。
这样的情境,已经难以复返。
于是自然地想起刘长卿的《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李白当年听着这些曲子,曾经这样感叹:“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刻,在古琴的余韵中,我推窗远望,既无碧山,也无秋云,唯有新建的高楼和正在施工的脚手架,陈杂在天地间,压迫着我的视野。
这样的景色和古琴曲毫无关联。
此时,不妨学韩愈,听琴时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片云叶:“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
(1)文中写出了音乐弹奏者伯牙、诸葛亮以及嵇康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2自然段引用了不少文句,有什么艺术效果?
(3)请简要梳理文章脉络。
(4)根据全文,分析“我推窗远望,既无碧山,也无秋云,唯有新建的高楼和正在施工的脚手架,陈杂在天地间,压迫着我的视野”的深层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
6. (16分) (2019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承庆字延休。
性谨畏,事继母为笃孝。
擢进士第,补雍王府参军,府中文翰悉委之。
王为太子,迁司议郎。
仪凤中,诏太子监国。
太子稍嗜声色兴土功承庆见造作玩好浮广倡优鼓吹喧哗户奴小人皆得亲左右承颜色恐因
是作威福宜加绳察乃上疏极陈其端。
又进《谕善箴》,太子颇嘉纳。
承庆尝谓人所以扰浊浮躁,本之于心,乃著《灵台赋》,讥揣当世,亦自广其志。
太子废,出为乌程令。
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选。
属文敏无留思,虽大诏令,未尝著稿。
失大臣意,出为沂州刺史。
明堂灾,上疏谏,以“文明、垂拱后,执政者未满岁,率以罪去,大抵皆恶逆不道。
夫构大厦,济巨川,必择文梓、艅艎。
若亟毁而败,则是庇朽木、乘胶船也。
臣谓陛下求贤之意切,而取人之路宽,故一言有合,而付大任。
夫以尧举舜,犹历试诸难,况庸庸者可超处辅相,以百揆万机畀小人哉?”书闻不报。
未几,复为舍人,掌选。
病免,改太子谕德。
历豫、虢二州刺史,有善政。
转天官侍郎,修国史。
凡三掌选,铨授平允,议者公之。
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免冠待罪。
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然以累犹流岭表。
岁余,拜辰州刺史,未行,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
诏撰《武后纪圣文》,中宗善之。
迁黄门侍郎,未拜,卒。
帝悼之,召其弟相州刺史嗣立会葬,因拜黄门侍郎继其位。
赠礼部尚书,谥曰温。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累迁凤阁舍人累:多次
B . 夫构大厦,济巨川济:渡过
C . 故一言有合,而付大任合:符合
D . 以百揆万机畀小人哉揆:察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臣谓陛下求贤之意切安能以身之察察
B . 况庸庸者可超处辅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C . 然以累犹流岭表以其无礼于晋
D . 因拜黄门侍郎继其位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韦承庆谨小慎微,为人孝顺,在补任雍王府参军时,府内的文书全委托给他,他文思敏捷,即使写大诏令,也未尝打草稿。
B . 韦承庆敢于直谏,认为应该多途径选拔人才,不久再次担任舍人,但是因为他向来依附张易之,所以又被撤销舍人一职。
C . 本文记叙了韦承庆的为官经历,他主张选择有能力的人担任宰相,在选拔任命官吏的过程中,公平允当,得到时人的肯定。
D . 中宗认为韦承庆有才能,升任他为黄门侍郎,还没等到正式授官承庆就去世了,皇帝任命他的弟弟韦嗣立继承他的官位。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太子稍嗜声色兴土功承庆见造作玩好浮广倡优鼓吹喧哗户奴小人皆得亲左右承颜色恐因是作威福宜加绳察乃上疏极陈其端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承庆尝谓人所以扰浊浮躁,本之于心,乃著《灵台赋》,讥揣当世,亦自广其志。
②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7. (11分) (2019高一下·舒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臣,榆林卫人。
起行伍,为队长。
矫捷精悍,搏战好陷坚。
从千总刘朋守黄甫川。
寇丧马被围,臣单骑驰救,射中其魁,夺马载朋归,由此知名。
旋代朋职,屡战跨马梁、田家梁、西红山等,并有功,迁宣府膳房堡守备。
寇尝大入,环攻堡,欲生得臣。
臣召麾下酌水为酒,欢呼歌饮,寇莫测所为,不敢登。
臣夜决围出,取他道以归。
上官壮之,擢延绥入卫游击将军。
隆庆元年九月,土蛮大入昌黎、卢龙,游骑至滦河。
诸将莫敢战,臣独勒兵赴之。
辽帅王治道曰敌众我寡往必无利臣不顾率所部千人擐甲直驰呼声震山谷,寇以数骑尝,奋前斩之。
追至棒槌崖,斩首百十余级,坠崖死伤者无算。
事宁,蓟镇诸将悉获罪,臣以功增秩二级。
万历初,录秋防功,进署都督佥事。
炒蛮潜入古北口,参将范宗儒追至十八盘山,战殁,余众被围。
臣急偕游击高廷礼等驰救,寇始去,坐镌一枝。
五年春,以总兵官镇守宁夏。
顺义王俺答报怨瓦刺,欲取道贺兰,臣不可,俺答恚,语不逊。
臣夜决汉、唐二渠水,道不通,复陈兵赤水口,俺答乃从山后去。
三岁互市,毋敢哗者。
阅边给事中以苛礼责望,劾罢之。
十一年,小阿
卜户犯黑峪关,守将陈文治以下俱逮系。
诏起臣副总兵,驻守马兰峪。
会朵颜长昂屡扰边,蓟镇总兵官杨四畏不能御,乃调四畏保定,而徏臣代之。
长昂雅惮臣,使其从母土阿、妻东桂款关乞降,乃抚赏如初。
时诸部长桀鹜甚,经略郑洛专主款。
臣以为不足恃,上书陈八难、五要。
且以创重乞归,帝不许。
后二年,谢病去。
臣更历四镇,名著塞垣,为一时良将。
(《明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辽帅王治道曰/敌众我寡往/必无利臣/不顾/率所部千人擐甲直驰/
B . 辽帅王治道曰/敌众我寡往/必无利/臣不顾/率所部千人擐甲直驰/
C . 辽帅王治道曰/敌众我寡/往必无利/臣不顾/率所部千人擐甲直驰/
D . 辽帅王治道曰/敌众我寡/往必无利/臣不顾率所部/千人擐甲直驰/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迁”在古代指官职的变动,可指升职,也可指降职。
B . “殁”通“没”,古人对死的一种委婉说法,它使用的对象和“崩”相同。
C . “给事中”秦始置,为加官,所加之官或为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
D . “乞归”在古代是指官员请求辞职回归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臣独闯敌营,作战勇猛。
为营救千总刘朋他单骑冲入敌阵,用箭射中敌人首领,夺马载刘朋而回。
B . 张臣用兵机智,巧设疑阵。
在任膳房堡守备时,面对敌兵,他让士兵以水代酒,欢呼歌吟,让敌人摸不清情况,从而不敢轻易进攻。
C . 张臣仕途畅通,一路飙升。
他从一个队长,升任千总、守备,一直到四镇的总兵,没有败仗,没有降职。
D . 张臣威名远扬,不战而胜。
朵颜长昂进攻蓟镇边境时,因张臣换防蓟镇而内心惧怕,因此派亲人请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寇尝大入,环攻堡,欲生得臣。
②顺义王俺答报怨瓦刺,欲取道贺兰,臣不可,俺答恚,语不逊。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4分)
8. (4分)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 . 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 . 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 . 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
遨游于洞庭之上。
(2)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 . 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 . 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 . 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8分)
9. (8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吾视其辙乱,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
(2)明明如月,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3)闾阎扑地,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 。
(杜甫《登高》)
(5)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自居易《琵琶行》)
(6)予谓菊,________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7)持节云中,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________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5分)
10. (3分) (2017高三上·张家口期末) 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