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计20分。
1.下列关于原始居民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B.能够直立行走
C.用骨针缝制衣服D.能够制造工具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说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尧B.炎帝、黄帝C.黄帝、禹D.尧、舜3.“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室,士有隶子弟。
”与此材料有关的制度是A.丞相制B.郡县制C.科举制D.分封制4.某同学在整理历史笔记时发现记录了有关“尊王攘夷”“管仲”“春秋首霸”等词汇。
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齐桓公B.楚庄王C.秦始皇D.越王勾践5.有一位作家,在游览古代中国某项工程后感慨道:“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
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
这项伟大工程指的是
A.赵州桥B.都江堰C.灵渠D.长城
6.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上下、高低、贵贱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该思想可以在下列哪部作品中读到
A.《论语》B.《道德经》C.《墨子》D.《韩非子》7.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戍边误期的情况下,揭竿而起,发动了大泽乡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伟大的首创精神。
对他们首创精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揭竿为旗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敢于反抗、敢为人先D.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8.《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为解决这种困境,汉初政府
A.统一度量衡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实行严酷的刑罚D.开凿灵渠,统一岭南
9.电视剧《狂飙》的热播引起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
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地方权力设立的官职是
A.郡守B.刺史C.丞相D.太尉
10.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体现了东汉时期A.农民起义不断B.社会政治腐败C.社会动荡不安D.君主专制加强11.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下列措施属于加强对管辖的是
A.设置中华台北府B.设置西域都护C.设置澎湖巡检司D.设中华台北省
12.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首次开拓的“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今地区→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13.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全国文字的统一B.纸的发明与改进
C.科举制度的创立D.雕版印刷的成熟
14.司马迁著的《史记》,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
你在《史记》中能查阅到的是
A.武王伐纣B.官渡之战C.道教的创立D.西晋统一全国
15.洛阳白马寺的十八罗汉像、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文化乃至中华艺术文化的珍宝。
这说明
A.佛教进入中国自西向东传播B.佛教的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
C.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D.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16.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诗中提到的这场战役
A.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B.推翻了秦的残暴统治
C.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D.推动大一统局面形成
17.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图中,方框中的两个政权分别是
A.南朝、北朝B.明、北魏C.吴、北魏D.吴、隋
18.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过程中,张明同学列出“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等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他复习的主题是
A.中国早期人类与文明的交往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中华文明的起源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9.“(北魏)南迁,革夷从夏。
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材料说明孝
文帝改革
A.促进了北方的统一B.消除了民族的矛盾
C.促进了民族的交融D.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0.某古代农学著作中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本著作是
A.《史记》B.《水经注》C.《缀术》D.《齐民要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计30分。
21.(10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者,朕亲率耕。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务必)劝农桑。
”
----《史记》
材料四:江南之国为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1)结合所学,指出据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领域的哪两项重要技术(工具)。
(2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并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2分)(4)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3分)
22.(10分)秦汉时期形成的治理体系,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儒学从先秦开始到宋代的复兴,一直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整体规划,即通过“内圣外王”
的活动(或实践)历程,以建立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
(3分)(2)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儒学从先秦到宋代的基本整体规划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儒学在封建社会处于什么地位?(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思想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4分)
23.(10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之光】
材料一: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原始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材料二: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原始农业与古代文明社会形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举出这一时期北方种植的主要代表作物。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1分)
【文明之源】
(3)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写出图2文物名称及历史地位。
图3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4分)
【文明之声】
材料三: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
其中一个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一个人在爱琴海边思
考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的问题。
----《中外文化交流史》
(4)“在黄河边思考”的是我国春秋时期儒家哪位大思想家?其“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是指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3)
七年级历史期末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DAB 6-10 BCBBB
11-15 BABAD 16-20 ACDCD
二、非选择题
21. (1)铁制农具;(1分)牛耕(1分)。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1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分)
(3)以农为本;(1分)文景之治。
(1分)
(4)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1分)主要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
(1分)
献计献策:政府要重视农业;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
(任答一点可得1分)
22. (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1分)
(2)创立中央集权制度、颁布推恩令;(2分)巩固统治。
(1分)
(3)通过“内圣外王”的活动,建立合理人间秩序;(1分)处于主导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分)
(4)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1分)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1分)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分)
23.(1)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1分)粟,黍。
(1分)(2)众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
(1分)
(3)商朝;(1分)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2分)小篆。
(1分)(4)孔子;(1分)仁;(1分)百家争鸣。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