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凤凰_在传统和时代的烈焰中——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火凤凰:在传统和时代的烈焰中——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
女性形象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
2001.5.1
■
●
论文摘要
术文是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宏观研究。
B文认为,中固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产物,.她们的命运、性格、思想、心理,、无不受如下两个因素的制约:a.传统阴影的笼罩,就是说堡垒踊l薹i鉴丝查和心理,作为先天的条件对现代中国女性的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b.时代裹胁,即时代主潮对中国女性的引导,和重大社会历史事变对现代中国女性的冲击。
要从宏观上考察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必须以此为背景
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置于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自己的研究的。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从文学类型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论述了新女性,牺牲者,自然之女,这样三个大的类型;似期达到对现代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总体面貌的把握;二二、在把握总体面貌的基础上,对现代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质进行分析和阐述:1.独特的历史境遇:转型期的人物群体,2.青春与美的表现:青年女性的群像,3.新女性的陷阱:转型期女性所面临的内在精神困境;三、分析阐述现代长篇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观照方式:1.二元对立的评判尺度,2.男性观照方式,3.审美观照的不足,以此达到对研究对象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XY
关键词:火风凰传统时代现代长篇小说女性形象分类号:1207.425
’簟■
Abstract
ThearticleiSamacroexaminationofwomanimagesofmodernnovel.1tImidt11atwomanimagesofmodemnovelsaresoeialresultsofChinesesocietyinturningperiod,alloftheirfates,character,ideasandpsychologyareconditionedbythesetwofactors:first.thethrouddingofshadowofthetradition。
tllatistosaythatthetraditionalideaologyandpsychologyaffectandconditionmodemwomanofChinaasacongenitalcause.Second,thesweepingofthetimes,thatistosaythattheguidanceoftheprincipaltfendofthetimestomodemwomen.andtheimpactoftremendoushistoricaleventstothemodemwomen.11圮macroexaminationofwomenimagesofmodernnovelsmustIreatthesetwofactorsasitsbackground.ItiSunderthisbackgroundthatthe
womanimagesofmodemnovelsarestudied.Underthisbackground,thearticlediscussthewomanimagesofmodernnovelprincipallyfromtheseseveralsides:First,fromthepointofviewofliteracytypoloy.Westudythewomanimagesofmodernofmodemnovel.andclassifieditintothreetypes:modernwoman,sacrificeandnaturalwoman.Bythewav’wecangraspthegeneralamliationsofwomanimagesofmodernnovel.Second.weanalyzeandelaboratethespecialcharacteristicsof
womanimagesofmodernnovelonthebaseofgraspingthegeneralaffiliationofwomanjmagesinmodernnovel:A.theuniquecircumstancesofhistory;groupoffiguresofturningperiod;B.displayingofyouthandbeauty,groupimagesofyoungwoman;C.snareofmodemwomb;theinherentdilemmaofspiritofwomaninturningperiod.Third.weanalyzethemodesofreviewofmodernwomanimagesofmodemnovel:AduallyopposedstandardOfiudgment.B.malestandpoint.Cthelackofaesthetiereview.Bytlleway,wecanunderstandourobiectmoredeeplyandmorefully.
Keyword:firephoenixtraditiontimesmodernnovelwomanimagesNumberofclassification:1207.425
引言
在研究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上众多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几乎每篇都有两个不在场的主角;一个是传统,即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潜隐在此后的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一句话,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另一个是时代,即时代的新思潮和社会事变。
即使如沈从文那执着于表现另一个世界的“乡下人”,在他反复吟唱的田园牧歌里,依然有时代的忧伤不时打破他主旋律的和谐,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长河》就很清楚了。
这两个主角深深影响了现代长篇小说中女性的面貌,她们的性格、命运,她们的爱情、她们的人生抉择无不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制约。
传统,作为一种观念,时时刻刻都力图把她们塑造成符合礼教,三从四德的女性;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又时时地把她们对“旧”的反抗消解,把她们反抗的脚拉回旧时代的阴影下;新思潮又使她们被禁饲的人性获得解放,使她们明了并维护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社会的事变则作为一种强制力量,粗暴地把她们正常的生活和追求打断,使她们不得不面临一次又一次人生抉择,每~次抉择,都是对她们的一次重新塑造,都是一次人格的裂变。
·”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是一群在传统和时代的烈焰中焚烧自己的凤凰,只有经过炼狱般的大苦痛——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痛——才‘能获彳导更生。
『F冈为如此,本文力图从传统和时代这双重观照出发,来把握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这双重观照,可说是本文研究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点。
以传统的阴影和时代的裹胁为基点,来观照与把握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论述自己的研究对象:
一、从文学类型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中国女性形象的几种类型,以此来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总体面貌进行把握。
二、分析阐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质,达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从作家心理上,来揭示现代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所以呈现以上诸种面貌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本文在分析研究现代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都是从传统阴影和时代的裹胁,这一双重观照出发,以此为最基本的坐标原点,来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行历史的和审美的研究。
‘
●
孽
第一章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类型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林林总总,在现代长篇小说女性形象画廊里,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为数不少。
若以传统阴影和时代的裹胁这一观察点来对这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进行类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最为着力塑造的,同时也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下列三种女性形象:一新女性,她是传统的叛逆者,是经过痛苦的精神裂变而毅然从传统中出走的女性;二牺牲者,这类女性是被旧礼教、旧制度或社会的不公正所挤压、剥削,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
三是民间女性,她们是自然之女,旧的礼教对她们的影响很薄弱,而外部世界的动荡也较少波及她们,她们生活得自然、本色,她们的行为、心理以及人生的选择,要么凭的是内心的良知,要么是内在的欲望。
这三类女性形象,大致上可以涵盖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大多数女性形象。
本章将对这三类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
第一节新女性:传统的叛逆者
新女性之新乃是因为其思想、观念、行为、心理迥异于旧,她们不再遵从l『|的价值观念对她们的规范,不再受封建礼教对她们身心的束缚,她们是一群出走者——从几千年来一直牢牢束缚着她们的传统中出走的人;她们是一群叛逆者,是遏杀她们的自由,压抑她们的自由天性的封建纲常的叛逆者。
现代长篇小说中,这一类女性很多,可以说,对新女性的塑造,一直是现代长篇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一个热点,新女性一直是中国现代作家所钟爱的一类人物形象,只要考察一下从现代文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张资平的‘冲击期化石》,到四十年代未的整个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这一点就很清楚了。
这类女性形象都清醒地意识到旧的纲常礼教的不人道、不合理,对它们有了明确的反叛意识,她们或者以肩蒙主义为行动原则,抗起个性主人、人道主义的大旗,或者以社会主义为指导,走向社会革命之路。
她们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群新人。
新女性最初是作为叛逆者出现的,可称为叛逆女性。
从传统中出走,作旧礼教的叛逆者,实际上是一个面临许多痛苦的抉择,它决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行为。
她们必须面对强大的封建纲常礼教,面对铜墙铁壁般的社会习俗和沉寂了千年的死水一般的社会环境,承受强大的外界压力。
诸如茅盾,巴金这些塑造了大
2
囊
●
●
●量女性形象的作家,他们的人物都是经过了一番与环境的艰苦斗争,终于战胜了环境后fn走的,像梅行素、商淑英、琴等等都是如此。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舆实地展示了现代史上中国女性从传统中出走的历史过程,展示了这个过程的艰难、曲折和痛苦。
的确,人必须战胜环境(因为环境往往代表的是固有的观念、习俗等等,它与“新”格格不入),才能最终走向自新之路。
茅盾笔下的新女性形象一向为人所称道,那些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都因其性格中的新质素而与传统女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茅盾在刻画这些人物的时候,始终都把着眼点放在人物与环境的矛盾与冲突上,着力表现的是她们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的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外界反应和她们对于这外在反应的回应。
在他的著名长篇小说《虹》中,梅行素作为经受了五四新思潮洗礼的女学生,不满意父亲给她安排的旧式婚姻,她的新思想与父亲的旧意识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
她爱表弟,想说服表弟与她追求爱情自由,但表弟奉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表现得消极无为,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她又准备牺牲自己的肉体为代价进行报复。
实际上,在于环境的第一回合的斗争中,她失败了,她的报复在很大程度上是~种妥协。
虽然她的妥协是以报复为前提的。
她的报复之路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平坦,在与她并不喜欢的表兄柳遇春结婚后,“期待与苟安的心理,像两个大轮子,推着梅女士通过那样平板的时刻”。
但她毕竟经过了新思潮的洗礼,反抗的种子还在发芽、滋长。
她最终还是借机逃脱了牢笼般的家庭,赢得了自由之身。
梅行素的出走之路,表明了中国现代女性自新之路的艰难曲折。
女性要赢得自由之身,必须战胜比她强大无数倍的环境,其艰难可想而知。
巴金《春》罩的高淑英,所处的环境更为险恶,因而她的的反叛之路实际上更为艰难。
高淑英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因而礼教的禁锢也就更为森严。
她不满父母安排的婚姻。
可是礼教之网牢牢地束缚着她,罐头一般禁锢着的社会时时地压抑着她,当下的环境是不允许她自由的,要自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只有与压迫她束缚她的环境彻底决裂,于是,她终于做了高家的第二个觉慧——出走。
但是,我们还必须明白,女性要走向白新之路,更为重要,同时也更为艰难的是她必须首先战胜她自己。
只有战胜了自己,战胜她们内心的犹豫与彷徨,眷恋和诀绝,这种种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才能从传统中走出来。
战胜了自我也就战胜了环境。
梅行素结婚后,就曾一度苟安在情欲里,几乎不能自拔。
而高淑英也是在战胜丁内心的怯懦之厢,才终于出走的.
,
●
●
●
女性从传统中反叛出来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在女作家笔下的表现的更好。
苏雪林‘棘心》中的杜醒秋,曾有过一阵子的新派作风,应该算个叛逆者了:她走出旧家庭,孤身在外求学,饱受新思潮的浸润,又只身出洋留学,亲身沐浴欧风美雨.产生反抗父母的包办婚姻的念头,态度一度非常坚决,甚至大骂自己的父亲是个老顽固,但她终于为亲情软化,重新投入礼教的怀抱。
苏雪林的‘棘心》当然没有表现新女性踏上新路的复杂性、艰难性与反复性的意思,她的《棘心》讴歌的是母爱,赞扬的是母爱的光辉。
只是她没有看到,母爱固然给儿女以遮蔽,但同样也是一种温爨的羁绊。
这一点鲁迅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笔下的过客拒绝好意,拒绝亲人的关爱。
“’而杜醒秋由叛逆而回归,却正是母亲关爱的结果。
阿英在评论苏雪林的作品时说,她的人物“只是刚从封建社会里解放下来,才获得资产阶级意识但却仍有相当封建势力的女性姿态。
“”这样,苏雪林无意中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景况,新女性摆脱旧道德,做一个完全的现代人,该是多么艰难。
旧的观念、旧的伦理道德,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理念存在于人的头脑,它往往融化在亲情里,以亲情、以家庭之爱的形式来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往往是最为致命的。
一代女性迈出了她们走向现代的步伐,虽然步履有些蹒跚,但他们终于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l火凤凰终于从烈火中腾空而起,这是多么绚烂的一幕!但这仅仅是第一步,以后呢,从礼教的樊篱里迈出来,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鲁迅在谈到此时曾说:“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新女性“回来”的情况前文我们已经谈及,而堕落的呢?出走之后走向堕落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数量是很多的,’这些女性形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时尚女性,她们虽然已经抛弃旧的思想观念,但在新潮面前又惘然失措,甚至误入歧途。
她们忽视精神的提升,只关心物质的满足;忽视灵魂的升华,只追求肉体的感官享乐;不在乎理性的进步,只追逐风流时尚。
对时尚女性表现出最大关注的当推茅盾。
在他的一系列长篇小说中,给现代文学贡献了大类的此量女性,仅‘子夜》一部,就有五、六个这类女性。
这类女性精神上没有什么追求,物质很奢华,整日周旋于宴会、舞场,把头脑里的一点聪明都用在了情场上,做着一个又一个的恋爱游戏。
她们张扬的实际上是人类形而下的东西,她们没有精神支撑,不在乎精神的缺席,传统价值观念对她们已没有约柬力,这可以从诸如林佩瑶姊妹、张素素、徐曼丽、刘玉英等人身上看出来。
●●其他作家对这类女性也多有描写,像师陀‘结婚》中的田国秀,靳以《前夕》里的黄静珠等等。
‘风萧萧》里的几个女性也可归入此类,她们固然是有所作为的,但统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实际上不过是借一个传奇故事框架,来渲染几个时髦情事,没有别的。
‘围城》里的几个知识女性也可归入此类,虽然她们都是文化人,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透过她们飘逸的时髦披风,看到她们无聊无趣的精神亵衣,在本质上与林佩瑶们并没有什么两样。
较为特殊的是苏青的‘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的女主人公,她的特殊性并不表现在她的性格上(她实际上与林佩瑶们是一类人),特殊的是她的心态。
她并不以高人一等的身份显示自己。
始终以一个普通的饮食男女的身份面对世界,这样就使她有了一些现实的厚实感,少了些轻飘。
当然,这主要得益于叙事人的叙事角度.作者可谓用心良口,将人物的堕落,说成是为了生存的不得不;将有奶就是娘的无耻,解释成为了他人而作出的高尚的牺牲。
叙事人在叙事时不断为主人公苏怀青辩解,但也恰是从那不厌其烦的辩解里,暴露了她是多么地底气不足。
实际上,叙事人自己心里一清二楚,她的主人公不过是个毫无节操追逐时尚的时尚女性。
在表现这些时髦女性的时候,作者们多是以否定的态度来写的,她们的物质至上,她们从肉体到灵魂上的失贞,大都受到叙事者的严历批判。
实际上,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在表现时尚女性的时候,始终都是把她们作为革命女性的对立面来表现的。
这一点在《子夜》里,表现得再明显不过。
在‘子夜》里,茅盾有意把张紊紊、徐曼丽等与玛金们相对照着来写:一边是醉生梦死的交际场,一边是为国家、民族为阶级的解放而献身的战场;一边精神空虚无聊,一边废寝忘食忘我工作,一边从肉体到灵魂全面失贞。
一边则怀抱崇高理想神圣使命,保持人格的圣洁。
创造为民族、为阶级的解放舍身忘我,前仆后继的革命女性,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兴奋点。
实际上,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为新女性指明了两条道路:投入社会后一旦受挫而精神颓废,就放弃精神追求和灵魂的提升,而转向对物欲的满足,成为浮在生活表层的时尚女性;反叛家庭投入社会若不向社会的黑暗与邪恶低头,就会成为革命者,以自已的全部身心,致力于旧时代的彻底埋葬和新制度创立的事业。
革命女性虽然都是致力于阶级的解放,致力于以暴力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但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前期“’革命女性都充满着小布尔乔亚的浪漫幻
●想,对革命怀抱许多罗漫谛克的想法,她们参加革命往往有一个模式:先是被某一革命者吸引,于是对他产生了爱情。
然后就追随他参加革命。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中的何月素,就是这样一个女性。
她本是大地丰何竹斋的女儿,是城里上学的女学生,回乡后在与革命者李杰的交往中,为他深深吸引而爱上他,于是参加了李杰领导的革命自卫队,最后随李杰领导的革命自卫队上山打游击了。
同是出自蒋光慈笔下的王曼英也是这样。
王曼英受参加革命的男友柳遇秋的影响,到南方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男友背叛了革命同时也背叛了她,她开始恨世,以“性”为武器向社会报复。
后来遇到革命者李尚志,为他的人格和高尚行为所吸引,很快爱上了他,感到以往的自己的渺小与可耻,痛恨自己的堕落,最后与李尚志结成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王曼英的革命——堕落——革命三部曲都与革命者的引领有关,都与自己恋爱对象的选择有关。
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胡也频的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前边》,刘希肇是个革命者,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他的爱人白华却是个无政府主义的信徒。
两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在一系列的现实惨况面前白华终于认清了自己的错误,最后她接受了刘希坚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无政府主义彻底决裂。
是爱情拯救了她,使她成了革命者。
后期o’革命女性主要在那些解放区出现的长篇小说中。
与前期不同的是,她们参加革命,为革命吸引,靠的不再是爱情的力量,而是自己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促使她们有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从而最终走向革命。
她们参加革命,本质上不是为追求那种并不属于革命的虚无缥缈的罗曼谛克。
而是因为自己阶级意识的觉醒,这当然使她们多了些现实感,多了些厚实感。
‘新儿女英雄传》里的杨小梅,先是嫁给了无赖张金龙,但在张金龙家里,她受尽了地主出身的公婆的虐待,终于忍无可忍地逃了出来,并参加了抗日队伍。
在抗日队伍里,杨小梅不断成长,终于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最后和牛大水组成了幸福的革命家庭。
杨小梅走上革命道路,完全是出诸自己阶级意识的觉醒,出自维护个人生存权利的需要,而不是那些虚幻不实的浪漫幻想的刺激,因而,在她身上,有着前期长篇小说中革命女性所没有的踏实感。
厚重感。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一直都是把革命女性与时尚女性相对照着来写,当然,像茅盾的‘子夜》那样,明最地对照的不多,大多数都是一种潜对照.但不管采用哪种埘照方式。
=者在性格上的捆发和相埘则是明显的.在现代长篇小说中,
6
●
●
●所有的革命女性,张扬的都是人类形而上的方面,所有的时尚女性张扬的都是人类形而下的方面,这种区别还是明显的。
其实,介与革命女性与时尚女性之间,还有一类女性,我们不妨称之为苦闷女性,这一类新女性虽然从传统中出走,但一时又找不到新的价值依傍来托付她们的灵魂,又不甘心于形而下的感官享乐和肉体放纵,精神上是极度苦闷的。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苦闷女性最早出现于中短篇小说。
早期长篇小说中最为典型的是庐隐《象牙戒指》中的张沁珠。
‘象牙戒指》是lllllll!走出封建旧家庭的新女性的一曲命运的挽歌。
张沁珠的悲剧在于,她IIllltll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却又陷入了人心的罗网,而当真爱来临的时候,她对世道人心已失去了信心,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但对真爱的呼唤并没有停止,她内心深处还在渴望。
于是,百般矛盾中,她只能靠精神的自虐来摆脱心灵的痛苦。
早期的苦闷女性,是从世道人心的伦理角度来表现,后期的苦闷女性,则重在从社会、从制度的层面思考问题。
这表现在沙汀的《困兽记》、巴金的《寒夜》、茅盾的‘腐蚀》等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上。
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无论是《困兽记》中的吴楣、孟瑜,《寒夜》里的曾树生,还是‘腐蚀》里的赵惠明,她们都是受过五四启蒙思潮洗礼的人。
她们都不约而同地背叛封建礼教,从传统中出走。
作为新女性,她们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历史主动意识,她们都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也曾为改变现实的苦难和不合理而行动,为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努力,残酷的现实境遇却使她们消沉下来(甚至堕落,如赵惠明),深陷于现实的泥淖而无以自拔。
但人类形而上的追求,并没有完全泯灭,曾经有过的梦想依然折磨着她们的心,旧日的热血沸腾依然火一样炽烤着她们的灵魂。
她们都生活在极度的苦闷中,有改实现状的强烈要求,有重新振作起来的内心企盼。
但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人道以及她们自身的性格缺陷,使她们无法战胜环境,无法实现自我的更新,于是她们只能在苦闷中苦苦挣扎,在痛苦中挨着时17t。
苦闷女性的前途是革命女性,这在‘腐蚀》、‘困兽记》中都有暗示;其否定的前途。
则是时尚女性。
‘寒夜》里的曾树生身上体现出这一点,尽管作者表现得很含蓄。
这几种女性形象,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
她们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中国女性的面貌。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对这几种新女性采取的态度是共同的,褒扬革命女馈.妲费时瑚虫性.阳情丽艾期椅售蝴女蚀.这种共两的价值墩向,度映7中豳
7
●■人急于从传统中挣脱出来渴望步入现代社会的焦灼心态。
正是这种焦灼,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新女性(不独新女性,而是所有女性)形象,始终都笼罩在传统的阴影之下,又不能不被新潮裹胁,使她们以独立的人的姿态面对现实,思考人生,而她们的思考又常常被现实的事变打断,这都构成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现今的面貌的原因。
第二节牺牲者:被侮辱被损害的群体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几乎所有的抱守传统观念的女性,都是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势群体,是被礼教和不人道的制度压扁了的弱者。
但她们还不是这弱势群体的全部,另外还有一群被践踏被蹂躏的女性群体,她们主要是作为制度压迫下的女性而出现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
这两类女性构成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女性形象中一个蔚为大观的群体,这一群体我们可称之为牺牲者。
她们与新女性相反,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是牺牲于礼教或制度的一个群体。
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牺牲者之成为牺牲者,大致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代表旧的价值观念的礼教的压迫,一是不人道、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j丘迫。
早期的长篇小说多强调礼教因素,而后期的长篇小说,多是强调制度的因素。
牺牲J:封建礼教的女性,又多是封建大家庭出身,而牺牲于社会制度的,多是身处下层的女性。
前期长篇小说在塑造女性形象时。
将着眼点放在对旧礼教的揭露上,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启蒙主义者在思想文化上掀起了一场涤荡封建的思想道德的狂飙突进运动,把青年从封建礼教的禁锢下解放出来。
觉醒了的一代对礼教的毒害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青的启蒙作家们纷纷表达他们对吃人礼教愤怒的批评和声讨。
这样的批评和声讨,在初期的长篇小说中,不时出现。
表达这种愤怒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是揭露礼教对女性尤其青年女性的戕害。
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几部,像王统照的《一叶》、张闻天的《旅途》等,都发出了她们对旧道德、f口礼教的批判之音。
‘一叶》中的几个主要女性如伍慧、寐芷夫人,都是礼教的受害者。
伍慧聪明乖巧,招人喜爱,但她的秀才父亲却不顾她本人的意愿,硬要她嫁给她不喜欢的人,终于导致她抑郁而死。
嘉芷夫人比伍慧年长一辈。
又是大家庭出身,但同样饱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她的丈夫因大家庭的嗣续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