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沂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A. 衡阳雁去
B. 四面边声
C. 长烟落日
D. 孤城紧闭(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答案】(1)A
(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
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分析】(1)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
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A;
⑵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
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就能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手法,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和角度,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分析,就能归纳出诗人的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①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①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
(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
“鹅黄”色的新柳。
“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2)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解析】【分析】(1)“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东风吹动了一江春水波光粼粼,摇动的新柳柔美地垂在岸边。
“鸭绿”深绿色,代指春水,也就是“粼粼起”的水光;“鹅黄”嫩黄色,代指新柳。
用了借代手法,以颜色代本体。
(2)“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在南浦东冈吹东风的二月之时,美丽的景色让我诗兴大发。
“撩”:引逗,挑弄。
用了拟人手法,把“物华”比作诱人的美女,写出南浦风景之美,撩动我心,勾起我写诗的欲望。
故答案为:⑴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
“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⑵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鸭绿即鸭头绿,深绿色,代指春水。
鹅黄:嫩黄色,代指新柳。
“鸭绿”、“鹅黄”都是借代的手法;
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3.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惜”字统领下文,请说说“惜”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的准确性。
【答案】(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分析】(1)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惜”字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
(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⑴“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⑵ “略”和“稍”都是程度副词,是“略微”“稍微”的意思。
在句中分别修饰“输”和“逊”,表示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炼字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在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⑴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注意不能翻译诗句。
阅读文本,这句诗的意象有:雨、竹林、竹杖、芒鞋、蓑衣等,发挥联想和想象连词成句即可。
⑵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字面意思是: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宠辱皆忘、超然物外、顺境逆境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⑴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⑵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我”指________,“你们”指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1)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解析】【分析】(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我”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⑴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6.诗歌鉴赏。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
【答案】(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
《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后两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所以答案可整理为: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题乌江亭》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所以答案可归纳为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
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题乌江亭》作者杜牧在惋惜、批判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意见和用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鼓励百折不挠的精神。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故答案为:⑴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⑵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
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1)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一种①_______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②________的特点。
(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真理》仿写:________。
【答案】(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2)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解析】【分析】(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以《青春》或《奉献》为题仿写。
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
故答案为:⑴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⑵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蓟(jì)庭,地名。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
【答案】(1)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
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
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的意思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这两句的意思是既然明日就要分别,今天我们暂且一起同饮一杯芬芳的菊花酒,也许明天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重阳节,亲朋好友齐聚一堂,饮菊花酒本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暂同”二字,就表明同饮菊花酒是一种安慰之事。
既然注定明朝就要分别,那暂时忘记离别之愁,一起来饮菊花酒吧。
因此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首先要理解“断蓬”的本义,“断蓬”,就是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
结合最后两句诗的意思分析,今天我们暂且一起同饮一杯芬芳的菊花酒,也许明天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这里作者其实是用“断蓬”自比,意思是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
既然这样,那就珍惜今天的时光吧。
因此,“断蓬”二字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故答案为:⑴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⑵“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
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
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
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北国观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光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主要是________,寓情于________;下片主要是________,寓情于________。
全词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了起来。
(2)你对词中关于北国雪景的描写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吗?
(3)文章中哪些句子为想象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什么?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描写雪景;景;议论;理;描写;议论;抒情
(2)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
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
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
(4)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
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解析】【分析】(1)读懂词篇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寓情于景,展现祖国壮丽河山;下片纵论历代英雄,主要运用议论的
表达方式,寓情于理,抒写诗人的抱负。
全词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词浑然一体,气象雄浑。
(2)一问,写感受。
上半部分写景,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动写静。
“银蛇”、“蜡象”,蓬勃之感、气势凸现。
“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极尽英雄豪情:表面似是指高原群山与苍天争高,实则更是作者心中的远大抱负。
与天比高,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与领袖气度!看了这几句“冬雪礼赞”,我不禁对雪之美,有了更深的感受。
二问,要求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可概括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3)一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天晴的时候,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此句为虚写。
二问,描绘了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美景,写出了雪景的艳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
承接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开启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使全诗诗意贯通,一气而下,浑然一体。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⑴描写雪景;景;议论;理;描写;议论;抒情;
⑵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⑶“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
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
⑷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
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⑸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画面描述。
根据上阙的内容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