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捏积调脾胃化积食有奇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氏捏积调脾胃化积食有奇效
捏积是中医推拿的一种,早在东晋时期,名医葛洪就在其所著的《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中提出了“捏脊”治病一说。

其道理在于,人体后背正中有一条重要的经脉——督脉,从上到下贯穿人体,并且与其他经脉相连通。

因此,沿这条经脉的走向提捏皮肤,就能起到疏通全身经脉的作用,所谓“督脉通,诸脉通”。

另外,在脊柱两旁1.5寸的位置,左右各有一条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经络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的腧穴,分别与心、肝、脾、肺、肾等相连。

为此,“捏脊”具有通经络、调脏腑、合阴阳、补气血的功能。

据介绍,“冯氏捏积”源于清末年间冯氏医家的祖传手艺。

1956年,冯氏第四代传人冯泉福把这项技艺带到了北京中医医院儿科,让这项特色疗法传承下来,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郑军说,“冯氏捏积”之所以用“积”这个字,在于其适应症多与“积”有关,如疳积、积热、积滞等。

过去的孩子吃不饱,严重营养不良者多,叫做“疳积”。

如今,食物不缺了,可厌食、偏食、消化不良、吃撑了的孩子多起来,则为积滞、积食。

有“积”的孩子往往生长发育慢、瘦弱、个头小,有的甚至会贫血。

通过捏积,可以通下、清热、化积、助消化。

另外,很多儿科常见病如夜惊、夜啼、感冒、咳嗽等也可以通过捏积治疗。

此手法一般适用于半岁到学龄前的幼儿。

“捏积有很多种,‘冯氏捏积’有自己的特点。

”郑军说。

在手法上,讲究推、捏、捻、放、提,捏的时候手心朝上,两手抵着脊骨往前走,病情越重手法越重;捏积从尾骨开始,向上一直捏到颈后的大椎穴,捏完在肾腧按一下;捏的过程中,在与疾病相关的腧穴部位要向上提一下,以达到重点刺激的目的,如积食者选择脾腧、胃腧、三焦腧,夜啼的孩子选择心腧、脾腧、肝腧等,提的时候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积食的患儿上午捏,夜啼的孩子晚上捏;第四天捏之前吃一剂“消积散”,第五天在孩子的肚脐上贴“化痞膏”。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一般厌食的孩子捏到第三天胃口就明显好转,能主动吃饭,接下来大便也改善了。

捏积疗效好,但预防更重要。

郑军表示,来捏积的孩子,吃饭习惯差的占九成以上,家长一定要学习合理喂养,培养孩子良好的吃饭习惯,别让孩子边吃边玩;孩子的饮食要与年龄相符,保持食物的多样化,不能偏食;要适当吃果蔬,少吃垃圾食品,特别是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等。

“有的孩子这次捏好了,过段时间又反复了,就是生活习惯没调整过来。

只有长期保持好习惯,孩子的脾胃才能健康。


捏积小贴士
1、捏积前空腹。

2、早上胃气生发,因此积滞、厌食的孩子早上捏积;夜啼、夜惊的孩子晚上捏积,能安神。

3、捏积每次捏6遍,每天一次,6天为一疗程,
4、捏积的顺序为从下往上,不能从上往下,捏完了不能乱揉。

5、捏积期间,不能吃3类食物:黏腻食物,如芸豆等;寒性、伤脾胃的食物,如螃蟹等;醋,因为味酸、入肝,影响脾胃。

6、以下情况不能捏积:发烧感冒急性期,后背皮肤有破损、疖肿,出血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