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人文关怀 共建和谐校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现人文关怀共建和谐校园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和谐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人的和谐。

是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认为“与人和”是人间最大的乐事。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中心任务。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会给师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更会给他们带来学习和工作上的活力和创造性。

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和谐的校园,我做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共勉。

一、和谐校园需要有“和谐型”的校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1、校长要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学校。

一所好学校,其声誉不是靠吹捧出来的,而是全体教师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要建设好一所学校,首先要求校长摆脱追名逐利的浮燥心态,把全部身心献给学校。

校长首先要学会做人,要知道,校长的权威不是来自职位和权力,而是来自人格力量。

在学校的利益分配中,校长更应用强大的人格
魅力去感染师生,既对主管领导负责,又对教师负责。

要把自己全部心身都投入到了学校的建设中去,深深地热爱学校、全校老师和每一个学生。

把自己的命运和学校荣辱紧紧地联到了一起,和学校一起成长。

2、校长要宽容,有气度,不计前嫌。

作为领导者,要本着看全面、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这一立脚点去看待教师,要坚持举大功而不记小过,举大善而不计小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地虚心、真诚地去发现教师身上的长处,努力向他们学习,凡是不要求全责备。

我认为,只要做到了爱其人、知其心、长其善、补其过、激其勤、启其思、倡其辩、坚其志、导其行,尽可能地宽以待人和诚信包容,大家才有“安全感”,才能形成较为宽松的环境,才有民主气氛,学校才有生气和活力,这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关键。

校长凡是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师。

3、校长要尊重、理解,与人沟通和交往
人最大的心理需求是受人尊重,做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更需要校长对他们尊重、信任和理解。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所谓管理的好,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

”衡量学校管理工作是否真的有效,关键不是看开了几个会,制定了多少文件和制度,而是要特别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与价值、尊重、理解、沟通和交往。

其实,每名教职工都希望与校长接近,更希望能与校长成为朋友,只是因为职务不同、经历不同或者爱好性格不同没有去接近和沟通而已,这就要求校长一要主动,主动接触教职工,征求他们对学校、对工作、对自己的意见,平易近人,不摆架子。

二要诚心,真诚地对待教职工,最能取得他们的信任。

在与教职工说话的时候,要表情诚恳,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他们的谈话内容,适时适当地做出相应的反应,不能你说你的,我干我的,顾左右而言他,诚心加上耐心,最容易打动那些所谓的“老大难”。

三要充分利用好一些非正式的交往和场合。

正式会议上校长的意见可能不易被接受,而工作之余,如吃饭、散步、娱乐时问题就可能好办得多。

校长与教职工如果缺乏语言交流、心理沟通和感情共鸣.就不可能了解对方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就不可能拿出有利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有效举措,反而可能因脱离群众而使许多工作陷于被动。

有了感情才有同情、有理解、有爱心、有热情,而这一切又能在学校这样的集体中起到一种亲和与凝聚作用.培植教师之间和谐的情感氛围,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以人为本,完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园。

“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我们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
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与健全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和发展之中,减少随意行为,使学校的一切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同时,要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在制度的制订上一定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要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体现绝大多数的意愿或根本利益,成为人人认可、共同遵守的规则。

三、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团队精神,促进教师和谐
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学校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师资队伍建设。

因为教师是学校工作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教师是最基本、最具能动作用的、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

因此,要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是要以教师发展为本,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培养团队精神。

(一)目标共商、信息公开、决策参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学校在描绘发展目标和前景的过程中,让每位教职工明了共同参与的重要性,并设法使每位成员都清楚了解并认同学校目标,向他们指出一个明确的努力和前进方向。

同时,
学校的每一方面信息,都及时上墙,使每一位教职工都能获得充分的信息。

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大事上,学校都充分征求教师的意见,并定期和不定期地与教职工对话,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同等的发言权。

如学校在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发放、评先表模、职称评审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广泛征求每一个教职工的基础上,最后通过学校的教代会得以出台和落实。

(二)满足教师的各方面需要,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1、满足教师合理的物质需要,调动教师积极性
就教师主体而言,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当然需要谈奉献,但人首先是社会人、自然人,人们工作的第一需要是谋生。

只有在物质上满足了教师的谋生需要,才有可能要求教师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做出努力。

因此,学校要不断改进奖励机制,依据教师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体现按劳取酬、奖优罚劣的原则,不搞平均分配;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优秀人员的奖励。

在这些奖励机制中,拉大了奖金的差距,扩大了奖励面,使广大教职工感到合理满意。

2、满足教师渴求的情感需要,激发教师积极性
对于教师而言,满足其物质需要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其精神需要。

因为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群体对精神文化需要尤为强烈。

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要多投入情感管理。

如果说制度是硬管理,那么情感就是软管理,是润滑剂。

我们要关心教师,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
教师伙的管理、洗浴设施的完善等,尽可能让教师在学校有“家”的感觉,这样教师才能以校为家。

组织各种教师联谊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给教师心理上减压,精神上加油,最好能成为一种制度化和经常性的活动。

同时,我们还要根据每个教师的各自特点,为不同的教师搭建不同的舞台,使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成长、体验到成功。

3、创设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
教师上班实行适度的弹性,改革班主任管理制度,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为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较为开阔的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的组织,其根本任务是通过训练有素的教师所组织的活动影响、改变和发展学生。

所以,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教师的管理,有了良好的教师队伍,学校必然得到发展。

四、活动育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它是师生之间心理相容、心灵沟通、互相关爱、相互合作的结果,更是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

对待学生,要借鉴“根雕理论”。

笔直的大树固然是材,但不同形状的树根,在雕塑家眼里,更是价值不可估量;教师要千方百计发现学生的特长,挖掘潜能,培养志趣,扶孩
子上马,让他策马扬鞭;特别要关注学困生,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他们的身上暂时不平衡的问题,多投爱心,让每一位学困生都能倚势发展。

学校应开展全方位的兴趣活动,建立了音乐、书法、美术、乒乓球、篮球、写作等兴趣活动小组,让所有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参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兴趣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文化生活、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对师生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

(一)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
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

因此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师生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心旷神怡,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得到发展。

这是一种“无声之教”,“随风潜入物”,“润物细无声”。

这种不知不觉地对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暗示作用,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学校要在校训等校园文化标志、校园建筑和校园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以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

可组织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文化活动,如文艺汇演、运动会、文化艺术节、书画作品展、演讲比赛、卡拉OK大赛等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促进教职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的团结和深度融合。

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和谐的教育。

是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的教育;是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思想体系的教育;是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的教育。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血脉,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与关键。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只要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必将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也将成为光辉的现实。

伊川县白元乡第一初级中学王振坡
2011年10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