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潢川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潢川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2017·南充模拟)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雾霾元宵节得垄望蜀原形毕露
B . 蛰伏休闲装长年累月良辰美景
C . 蕴藉发祥地万事具备无事生非
D . 辐射副作用闲情逸志难辞其咎
2. (2分) (2019高一上·宿州期中) 下面是给学校、眼镜店、乐器店、药店、书店写的对联,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秋水澄清菱花七出;春山浮翠桂月双圆。
④指点江山春光满李园;激扬文字彩霞溢桃林。
⑤百草回春争鹤寿;千方着意续松年。
A . ④②⑤①③
B . ④③①⑤②
C . ②④③⑤①
D . ②④③①⑤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整体改革现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不仅由于利益的多元化,掣肘改革的力量在增强,而且改革的层次趋深、难度加大。
B .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C . 1979年6月,中方首次公开表明了我国愿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解决周边邻国间领土和海洋权益
争端的立场。
D . 美国政府假造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单方面退出美国自己宣传为世界和平基石的《反导条约》,这些政策使美国软实力严重下降。
4. (2分)为蛇年(2013)春联上联“龙舞雪花,四野寒风随雪尽”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 . 蛇步锦程,三教九流共腾飞
B . 蛇舞青云,八方喜气盈门来。
C . 蛇弄歌台,千里江山架彩虹
D . 蛇衔春色,九天暖意逐春回。
5.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
所以,__ __,__ __,__ __,_ ___,__ __,__ __。
①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
②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③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④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
⑤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
⑥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
A . ④⑤②①⑥③
B . ④②⑥①⑤③
C . ②④⑤①③⑥
D . ②③①⑤④⑥
二、默写 (共2题;共11分)
6. (6分)(2020·襄阳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2)《离骚》一诗中,屈原以采荷花裁衣来表明自己刻意迫求完美外形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
”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上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7. (5分) (2017高二上·景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郭川,“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
这位31岁时已任大型国企副总的青岛男子,在42岁时却毅然选择成为职业竞技帆船赛手,不停刷新自己和中国的帆船运动记录。
他说帆船运动让他找到了“生命中注定属于他的东西”,“回归了真实的自我。
”2016年10月郭川在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时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
有评论认为,郭川不甘于平庸,追求有生命厚度的生活方式凸显了人的主动性和求索精神;当芸芸众生沉湎于对“已知”进行享乐性消费的时候,他却在勇敢地挑战“未知”。
也有评论认为这种个人用帆船航海所面临的巨大生命危险的行为,是否值得?他的离开,是否对亲人构成一种不负责任和伤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8. (16分)(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
悲夫!此世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
若然者,岂徒暗于天道哉?又不睹之于人事矣!
夫饿谨流隶,饥寒道路,思有植褐之衰,傍石之畜,所愿不过一金,然终于转死沟壑。
何则?贫穷亦有命也。
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养,然卒润镬伏质,亨醢分裂;又况幺幺,尚不及数子,而欲暗奸天位者乎!是故驽䞿之乘气不骋千里之途;燕雀之畴,不奋六翮之用;楶棁之材不荷栋梁之任;斗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
”不胜其任也
当秦之末豪杰共推陈婴而王之婴母止之曰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今卒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
成祸有所归。
婴从其言,而陈氏以宁。
王陵之母,亦见项氏之必亡,而刘氏之将兴也。
是时陵为汉将,而母获于楚。
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子,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心!”遂对汉使伏剑而死,以固勉陵。
其后果定于汉,陵为宰相封侯。
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婴母知废,陵母知兴。
审此四者,帝王之分决矣。
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
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哪生之说。
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
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历古今之得失,验行事之成败,稽帝王之世运,考五者之所谓。
取舍不厌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遇折足之凶,伏鈇钺之诛。
英雄诚知觉寤,畏若祸戒,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陵、婴之明分,绝信、布之凯觑,距逐鹿之替说,审神器之有授,毋贪不可冀,为二母之所笑,则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选自班彪《王命论》,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可以智力求也智力:智谋力量
B . 燕雀之畴不奋六翮之用畴:同类
C . 趣时如响赴趣:急促
D . 稽帝王之世运稽:考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不达其故其皆出于此乎
B . 以固勉陵作《师说》以贻之
C . 帝王之分决矣项公乃夜驰之沛公军
D . 为二母之所笑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汉高祖刘邦的兴起不光得益于秦末的时势,更得益于他的五个特点和雄才大略。
而世俗之人大多归功前者,这都是不谙天道和不睹人事的结果。
B . 作者以韩信、英布、项梁、项羽、王莽为例,并以《易经》卜辞加以佐证,推出以上数人失败的缘由是才不胜位,贪图天位。
C . 作者认为在秦末乱世中陈婴之母和王陵之母作出的选择值得肯定。
她们知晓兴废,使两家子孙由凶转吉,是明于事理之人。
D . 作者认为在汉代刘氏世运仍在之时,英雄豪杰应该学习陈、王二人,安于本分,不要有所觊觎,如此方可福延子孙,流露出强烈的正统观念。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当秦之末豪桀共推陈婴而王之婴母止之曰自
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卒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
其利不成祸有所归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则?贫穷亦有命也。
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
②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9. (9分) (2019高一下·晋江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①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③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④。
【注】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
②洛城,即洛阳。
创作本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
③裛,通“浥”,沾湿。
④嚬,通“颦”,皱眉。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 . “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 . 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 . 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10. (12分) (2018高一上·杭锦后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
胡炎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
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
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一点胃口也没有。
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
”父亲说。
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
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
后来,我们到了一条河边。
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
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
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
”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
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
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顾自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
我无奈,只得跟随。
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
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
我不能不钦佩父亲。
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
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儿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荫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
坐下来扳起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
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儿事没有。
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
过了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个花生来。
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
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麻袋。
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仁,递给我。
我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竟格外的香甜。
我们拣了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
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
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
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
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
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
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
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
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
”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
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
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一些。
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
未录取该怎么办。
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
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
”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岸走着。
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
父亲说:“走,往上游走。
”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
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
一股沟汊,两股沟汊……蜿蜒着,交汇起来。
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我使劲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本文善于截取生活中的重要场景来表现人物,作者截取了过沙滩、摘果子、去捉鱼三件事,写出了“我”在父亲的诱导下心理变化的过程。
B . 文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
文中多处生活细节的描写,如找花生、摘果子、用网捕鱼等,显示了这是一篇典型的乡土小说。
C . 文章擅长以景烘托人物的心情。
对沙滩的描写,烘托出“我”内心的烦躁;后文老地方的新发现,烘托出“我”内心的苏醒。
D . 作者以父亲给“我”录取通知书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开头,还巧妙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颇具艺术匠心。
(2)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
(3)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表现了如山的父爱,但父爱的表现形式却不同,爱的凝聚点也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不同之处。
11. (10分) (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 根据下面的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小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
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
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踏青、修禊的风俗反映了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的活动。
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 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
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
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
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
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
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
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 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
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
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永恒。
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
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来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
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得以安顿。
因此,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地表达。
而今,祭奠亲人、祭祀祖先的活动已发展到缅怀先贤英杰。
祭奠他们,能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受到爱国主义
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清明。
清明还有政治清明的含意。
《诗经·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都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
介子推与寒食、清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相传晋文公在火熄后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在他们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短短八句诗三嘱晋文公“清明”,反映了人们渴求“清明之世”的普遍愿望,即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是“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
《乐记》曰:“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
”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清明的最好写照。
(1)
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
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默写 (共2题;共11分)
6-1、
6-2、
6-3、
7-1、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8-1、
8-2、
8-3、
8-4、
8-5、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9-1、
9-2、
9-3、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10-1、
10-2、
10-3、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