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和土地》教案(精选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黑和土地》教案(精选5篇)
《三黑和土地》篇1
《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他又在打算:
明年要跟人合伙,
把地浇得肥肥的,
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驮着老伴儿
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三黑和土地》知识点
多音字
溜:liū(溜冰)liù(大溜)
散:sǎn(散漫)sàn(散步)
钻:zuàn(钻石)zuān(钻孔)
温暖——暖和合适——符合顿溜——顺当松散——疏松舒服——舒适赶紧——赶快准备——筹备叫唤——鸣叫招呼——呼唤
温暖——寒冷松散——紧密舒服——难受喜欢——讨厌笑嘻嘻——哭啼啼
理解词语
恨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巴不得。
土疙瘩:土结成的块状物。
耙: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散开柴草、谷物等。
顺溜:通畅顺当;没有阻拦。
松散:
①(事物结构)不紧密;(精神)不集中。
②关系不密切。
③(制度、纪律等)执行不严格。
本文指土壤疏松。
荞麦:一种草本植物,籽实磨成粉供食用。
白霎霎:形容很白。
蝈蝈儿:一种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于跳跃。
蹚:从浅水里走过去,也指从雪地、草地等走过去。
招呼:呼唤。
公粮: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每年缴纳给国家的作为农业税的粮食。
20xx年1月1日起,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不再缴纳公粮。
翻身:比喻从受压迫、受剥削的情况下解放出来。
笑嘻嘻:形容微笑的样子。
句子解析
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句话统领全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农民面对土地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扑进土地怀抱的激动地举止表现出来。
2、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給细细打碎。
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
先概括写出三黑翻地,然后围绕这一层意思,运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三黑翻地的样子,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3、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这句话表现了三黑渴望丰收,他似乎看到了成片绽放的荞麦花,强调土地是农民的希望。
4、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呼应开头,突出翻身的人儿无比喜悦。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为什么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通过自己的劳动,土地变得平整、松散,在三黑看来“简直是一张软床”,为麦籽儿准备“这么好的床”,是幸福的,而三黑以前不曾拥有自己的土地,虽辛勤劳作却不曾拥有这份幸福,所以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3、诗歌展现了哪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诗歌展现了四幅画面。
小标题:
(1)喜获土地;
(2)劳动场景;
(3)所见所闻;
(4)未来畅想。
4、第一至三小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了极强的画面感:农民有了土地像旱天的鹅见了水,“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还恨不得尝一尝泥土的味道,变成种子在土里面躺一躺。
农民对土地的珍视与热爱之情立刻由抽象变得具体可感。
5、诗中的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黑是一个翻身后的农民,面对着获得的土地,他内心充满了热爱。
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在三黑眼中土地是最宝贵的东西。
所以他是那样细心地热情地侍弄土地,像对待
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着无限爱意。
该这篇课文后我认识到土地对于人们的重要作用,土地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甚至给予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人们对土地充满了深切的情感。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小节):总写热爱土地。
拥有土地的农民无比喜悦,将土地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4—8小节):精耕细作。
三黑极其高兴地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同时突出三黑的勤劳。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小节):美好憧憬。
三黑对明天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第五部分(第15小节):心如蜜甜。
三黑高兴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
对脚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来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读诗题: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3.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
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
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
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
(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
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受农民对土地有怎样的感情。
(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小结: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
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
第2节和第3节用了两个“恨不得”,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之深。
2.师:三黑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样对待土地的?(自由朗读诗歌第4~15节)
(1)重点句子理解。
(课件出示,指名答)
句子一:“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土地失而复得之后,他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句子二:怎样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明确:“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体现了苏金伞“坚持用生活中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
(2)师: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有怎样的感受?(同桌讨论交流)
示例: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
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
他可以任由蝈蝈在地里叫唤,还可以招呼小孩子来逮蝈蝈,他甚至对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有新的计划,他还想象着获得大丰收之后的甜蜜生活。
他边劳动边尽情享受着重新获得土地之后的快乐。
教师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
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师: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到特别能感动你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
明确: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四、体会诗歌语言特色
1.师: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
(教师提示: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节,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小结: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未改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
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
”
五、拓展延伸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
六、教师小结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板书】
三黑热爱土地比喻、拟人
想象对比
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但是涉及关于土地改革的内容。
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充分了解作者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有了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从而有助于他们深切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体会农民在获得土地之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到土地带给农民的无边的幸福感。
《三黑和土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
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荞麦耙地痒抓抓蹚坏闺女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
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
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
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播种,蝈蝈和童年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
)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
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板书: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五、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
《三黑和土地》教案篇4
【教材分析】
《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
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
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作者介绍】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他是中国“五四”以来杰出诗人之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1997年病逝于郑州,曾任河南省第一届文联主席。
他从1925年就开始了长达70年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作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和清白,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朴实自然、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集《地层下》《鹁鸪鸟》《窗外》《苏金伞诗选》《苏金伞新作选》等在全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谨以此文共同缅怀这位在中国文坛有重要影响的商丘诗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教学准备】
1。
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
准备资料: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了解作者;准备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谈话:土地,对农民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背景资料,教师指名读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大部分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不得不租佃地主的土地,被地主剥削,过着卑微的生活;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
土地改革运动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希望。
3、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
主要著作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
【设计意图】这首诗所讲的事情发生的年代距离现在较远,学生难以理解。
课前让学生自行查找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课堂交流背景资料,简要了解诗人,为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1、学生自读诗歌。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思考:①每小节写了什么?②全诗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读准字音。
出示句子,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荞麦地里/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3、理解词语。
引导: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预设:
打完场:指从庄稼收割之后再到脱壳的整个过程。
公粮:指农民每年缴纳给国家的作为农业税的粮食,现已取消农业税,不再缴纳公粮。
地主:本文指占有土地不劳动,依靠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4、整体感知。
(1)提问:全诗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它们分别写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
明确:诗歌第一部分(第1~3节)从总体上写了农民得到土地之后的喜悦。
第二部分(第4~15节)写了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的欣喜之情。
(3)提问:第二部分写了三黑的哪几件事?请圈画出关键词句,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每件事。
(4)学生交流,出示课件。
(相机板书:翻地耙土回忆过去畅想未来)
课件出示:
翻着土地
又耙了几遍
简直是一张软床叫
麦籽儿睡上
(翻地耙土)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挨骂
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
(回忆过去)
打算
跟人合伙
再买头小毛驴
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看闺女
上东庄
(畅想未来)
5、学生讨论: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先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
明确:三黑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所有的农民都像三黑一样,热爱土地,向往追求美好的新生活。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为略读课文,故完全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阅读,整体把握诗歌大意。
再通过提取关键词句,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
板块三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朗读诗歌,思考: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请用“__”画出有关句子。
·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语文要素
2、指名交流,出示关键语句。
课件出示: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语文要素
引导:你们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兴奋、喜悦)你们从哪里体会到三黑有了土地的兴奋和喜悦?
(1)预设:“耙地”。
引导:①三黑是怎么耙地的?指名读第4小节,感受三黑耙地时的专注与细致。
②三黑耙出的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5~6小节,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爱。
③教师引读第7~9小节,感受三黑对麦籽儿那种像对孩子一般的呵护。
(2)预设:回忆逮蝈蝈儿。
男女生对读第11、12小节,感受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的幸福生活。
(3)预设:展望新生活。
从三黑的两个想法——“跟人合伙”“买头小毛驴”,感受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3、情感升华:在三黑的心里,土地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土地就是三黑的命根子;土地就是三黑的心肝宝贝;土地就是生命,是希望和未来……
4、交流发现:诗歌中哪一句能概括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板书:把生命投入土地)
课件出示: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5、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呵护它,照料它。
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设计意图】从诗歌“最让人感动的画面”出发,发现三黑对待土地的密码——用生命去热爱,这是表达诗歌情感的关键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板块四
拓展阅读,练笔表达新感受
1、教师范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课件出示诗句,全班齐诵。
课件出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出示“阅读链接”,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思考:你仿佛看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这种“梦想和希望”?
(1)指名交流。
(2)男女生对读诗歌。
3、畅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什么新的感受?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提示:可以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表达对土地的新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进一步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理想和未来都建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一切希望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人们要珍惜、爱护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