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前面,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初读课文时,按教师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
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
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如《詹天佑》一课,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哪些地方体现他爱国,哪些地方又体现了他的杰出”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
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发扬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如我在教《桃花心木》一课时,学生提问“桃花心木是一种什么树木?”“种树人怪在哪里?”“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文中的不确定于树指什么,于人又指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我都不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自主探索解决。
这种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培养多读多品的习惯,自主感悟文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
如在引导朗读《怀念母亲》时,我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
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该生读得声情并茂。
我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速度快慢适当。
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出乎我的意料,他自己竟忍不住哭了,全班同学受他感染,眼圈红红的。
我没有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
结果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了语言的感染力,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最后,我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
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作者细腻的情感和无边的寂寞与惆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四、培养讨论交流的习惯,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社会的黑暗、人情的淡泊和对小女孩的同情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小女孩几次
摖燃火柴,每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讨论,他们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自主参加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
课堂上,老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变苦学为乐学、趣学。
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