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与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与实施
作者:黄惠安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0年第04期
去年年底,我校召开全体教师关于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表决大会,由学区领导主持,在教育局监督下全体教师民主投票,当场表决,当场揭票,通过率为97.92%,合法有效。
像如此民主公开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循环往复不断讨论修改才形成的一个实施方案,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一、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
几年来,各地一直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地域均衡
众所周知,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收入上的差距是制约教师合理流动、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主
要问题。
近年来,现行政策尚能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公务员
平均工资水平,然而在不同学校之间教师工资水平却存在一定差距。
如今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正是为区域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因为实施绩效工资强化了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导向,明确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上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给予适当倾斜,设立农村学校教师补贴。
这有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有利于促进城镇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从另一方面讲,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为缩小不同学校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创造了有利条件。
各
种津贴补贴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纳入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保障。
学校各种非税收入一律按照国家规定上缴同级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这既有效解决了过去学校依靠自筹经费发放津贴造成的学校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有利于促使学校规范办学行为,集中精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这样,彻底消除学校经费差距后,自然消除了福利差距,也就根本上地解决了以往教师调动所谓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避免了争相进入名校、优质校的情况。
2. 教师均衡
诚如有关文件所提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均衡,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均衡。
那么,如何算得上教师的均衡呢?除了各校师资力量的均衡分配外,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
教师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为激励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动力,建立了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良好机制。
都说教育以人为本,除了面对作为主体的学生之外,也不要忽略作为客体的教师。
只有引导广大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激励广大教师把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汇聚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事业中去,才能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
尤其是要激励广大有着很大贡献、做着大量工作却领着最低工资的中青年教师。
只有依法有力地保障所有教师的合理工资水平,建立鼓励教师更加潜心工作的激励机制,公平统筹区域内教师收入分配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地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发挥强大推动作用。
3. 资源均衡
近年来,各省市纷纷下工夫在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上作新的探索。
那就是实施“以县为主”“城乡交流”管理体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以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促进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而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
进一步打破城乡和校际之间的体制分割,鼓励和支持区域内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通过整合、捆绑、重组等方式,形成师资队伍合理流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办学共同体,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不久的将来,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实现初步均衡是必然的。
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已经满足了所有孩子“有学上”的要求。
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满足更多孩子“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为此,全国各地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实现义务教育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均衡配置。
这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实施绩效工资改革需要讲究实效
1. 把准尺度
教师绩效考核作为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环节,首当其冲的是要把好尺度,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学校应该强调绩效考核以师德为先,以教育教学实绩和教师研修成果为标准。
流程应该是先公布通过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定岗定资,有争议性的工作要确定有谁愿意来干,然后审核能不能干,有没有资格干。
只有把好了尺度,这样才能鼓励更多优秀骨干教师承担更多的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有效落实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工作业绩主要还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体现。
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难免会成为一些校长考核教师绩效工资的主要依据,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
然而其他如师德问题、工作量化等问题都很抽象。
这就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加大督查力度,真正确保一抓到底。
要完善督查信访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了解各校绩效实施进展情况,以推动绩效工资分配合理,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所有教师的积极性。
三、实施绩效工资改革需要坚持的原则
1. 公平
所谓公平,就是面对广大一线教师,就分配办法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认真讨论,群策群力。
要召开教职工大会,通过公开民主的方式让教师共同参与制定实施细则。
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要按照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量和实绩适当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大锅饭”,摒弃平均主义。
2. 公开
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考核办法、分配办法必须在本校公开,接受教职工的监督,绝不能暗箱操作。
更要有上级教育部门监督,严格执行人事纪律和财务纪律。
只有公开合理制定出来的方案才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 持续
不管什么政策,教师最怕的就是“朝令夕改”。
当方案制定下来后,对于不完善的地方要逐步完善,确实需要调整的要按照规范的程序修改。
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走回老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人习惯于“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这样似乎比较公平。
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即把方案与资历、教龄、职称等以不同形式挂勾起来,为某些少数领导或所谓的教代会成员量身定制,这才是最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