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 到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A. 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B. 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C.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答案】B
【解析】A项一般默认1949年后不涉及政治革命故排除
B项梁启超的“新民” 谭嗣同的“新人”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 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强调的均是用人去改造社会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故正确
C项中的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的时间上无法对应梁启超和谭嗣同故排除
D项材料属于近现代思想发展演变过程而不单单是解放故排除
故选B
2.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故选C
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来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奏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 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A. 梁启超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 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 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 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D
【解析】“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来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奏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说明人人可上书言事悉达天听推动资产阶级纷纷上书言事表明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4.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此举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目的是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达尔文的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故A项错误
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 故B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其不可能传播“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错误
故选D
5.“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B. 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 资产阶级维新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
D. 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儒学思想是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撑而康有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之所以要借儒家思想是要减少变法阻力这从根本上说明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充分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故选C
6.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A. 光绪帝没有实权
B. 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 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期间各省官员或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或担心维新变法的推行而损害自身利益因而大都反对变法维新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项因表述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排除
7.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A. 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 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
C.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 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可以看出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促进知识分子思想解放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社会力量由此可知材料说明戊戌变法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 项正确
AD两项的前提是思想启蒙排除
戊戌变法失败了并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项错误
8.在19世纪末如果我们可以用当时流行的一本有关西学的中文文献的目录来作判断的话那么中国学者的注意力已转向西方政治经验和政治知识以及西方宗教思想等方面了可见当时()
A. 开眼看世界开始成为主流
B. 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C. 学界西学视野发生了变化
D. “天朝上国”观念被彻底打破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19世纪末”“注意力已转向西方政治经验和政治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这说明当时维新派不再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C
9.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 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C.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D. 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讲到戊戌变法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对社会进行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改革全然不顾社会的接受能力说明维新人士罔顾实际缺乏政治经验故D正确
此时资产阶级力量并不强大 A排除
“社会基础”“帝国主义”与材料无关 BC排除
故选D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局的不断恶化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这是当时中国
()
A. 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
B. 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C. 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
D. 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所以“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故选D
11.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录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下面与公车上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废除科举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给光绪帝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898年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 B项符合题意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 但近代以来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 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 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 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答案】D
【解析】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项错误
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与黄宗羲的思想无直接关联 B项错误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反对君主政体 C 项错误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这也是黄宗羲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的卢梭”的原因 D项正确
故选D
13.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组织成立的强学会是一个“京师高级官员俱乐部” 其成员来自军机处、总理衙门、内阁、翰林院等机构这表明()
A. 维新派与守旧官僚合流
B. 维新派的阶级属性发生变化
C. 变法成为朝野普遍共识
D. 统治集团有一定的自救意识
【答案】D
【解析】维新派建立京师高级官员俱乐部有很多官员参加可以看出统治集团有很强的
自救意识 D正确
维新派没有与旧官僚同流合污 A项说法错误排除
维新派阶级属性没有变仍然是资产阶级 B错误
C项“普遍”说法错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变法意识 C错误
故选D
14.“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
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资产阶级维新派
C. 地主阶级洋务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可知其要变革传统政治制
度从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等信
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特点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15.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
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 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梁启超的言论可以反映出()
A. “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D. 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
【答案】C
【解析】“绅”不仅仅指的是当时的资产阶级主要指的是有识之士故排除A
材料中并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故排除B
通过材料“‘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 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
可以看出梁启超是借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C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维新派与下层民众的支持故D排除
故选C
16.阅读1890~1898年间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统计图该图可说明()
◆ “维新”(含“改良”“改革”)的使用次数
A. 甲午战争后中国主流思想发生变动
B. 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维新思想传播
C. 变法图强的思想主张引起社会关注
D. 维新思想更能迎合当时民众的需求
【答案】C
【解析】“维新”一词的增多并不能直接说明中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A项错误
图示能体现维新思想的传播但无法体现洋务运动破产与维新思想传播之间的关系 B项错误
图片反映了1895~1898年“维新”一词的数量迅速上升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更加强烈这表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变法图强的思想主张引起了当时社会更多的关注故C项正确
图示只能反映当时国各大媒体对“维新"一词的关注状况不能说明当时民众的真正需求D项错误
故选C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梁启超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摘编自王跃《中国现代性的四次浪潮——从“人的发现”到“以人民为中心”》
结合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提取材料中的两条信息对梁启超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社会思潮的演变推动历史的发展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宣扬民主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综上社会思潮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示例二
观点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论述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在华代理人在这一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将推翻清政府作为革命目标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到新时代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不断富裕起来
综上社会思潮带有时代的印记其出现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解析】首先解读梁启超的观点“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即强调社会思潮的社会影响与时代要求由此引出观点“社会思潮的演变推动历史的发展” 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近现代中国史知识从维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点明观点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18.(1)据以上材料概括针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四则材料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原因分析?
18.(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顽固势力的抵制帝后党争光绪帝没有实权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不具备改革所必需的社会环境.
【解析】(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彼盈廷数千醉生梦死之人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可以得出顽固势力的抵制依据材料二“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可以得出帝后党争光绪帝没有实权依据材料三“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可以得出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依据材料四“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可以得出不具备改革所必需的社会环境.
【答案】(2)史料占有的差别视角和立场时代和政治的影响等.
【解析】(2)本小问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占有的差别视角和立场时代和政治的影响等.
19.(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19.(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
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解析】(1)据材料一中“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可归纳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据“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归纳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等
【答案】(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
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解析】(2)据材料一中“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可归纳出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据材料二中“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会试亦如之”可归纳出改革不
彻底
20.(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20.(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解析】(1)第一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可以得出目的是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第二小问的举措依据材料一“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 结合所学可知举措是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答案】(2)评价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理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
【解析】(2)本小问的评价及其说明依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史实可知张之洞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理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