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高中古诗文朗读教学问题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高中古诗文朗读教学问题探究
作者:朱茜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8年第11期
【摘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则应该培养高中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
其中,读是学语文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
方法。
本文从现今乡村高中古诗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入手,论证朗读教学在乡村高中古诗文教学
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乡村高中语文古诗文朗读教学问题
习近平主席在第30个教师节参观北师大时就明确表示:不赞成把中小学课本教材中的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去掉,因为“去中国化”的做法是很悲哀的。
应该把那些文学经典作品嵌在学
生脑子里,使之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去年,语文教材在经历百年来的第七次大换血后,终于尘埃落定。
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将全部采用最新的教育部编写的教材。
而新教材中替换了大约40%的文本,文言文的占比大幅提高。
较之以前,小学6
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增幅高达80%;古诗文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
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而这些变化即将带
来高中语文教材的大换血,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比也将达到一个历史新高。
显然,之前针
对高考的“阅读理解代入”式阅读课堂不再适用于新教材。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和繁重的教
学任务中,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成了困扰众多乡村高中语文教师的
问题。
而面对语文基础薄弱的乡村高中生,语文教师更是困难重重。
一、乡村高中古诗文朗读教学的边缘化
《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高中生能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
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因此,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读”的过程。
古诗文富于音韵美,具有其他文学体裁所少有的节奏与韵律,学生可以在反复朗诵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
音韵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只有通
过熟读古诗文,才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其中的意蕴和情趣[3]。
可是基于高考压力,面对学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乡村高中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只能无奈
地选择“理解代入”的教学方式,轻视对古诗文的朗读,而只注重对文章的分析、解读。
整堂
课的内容全面复杂,从字词的读音到词义,从重点句子的含义到艺术手法的运用,从层次的划
分到思想主旨的概括,因为这些是考试会考察的内容,是教师教学任务的重点,是需要学生写
下来甚至死记硬背的。
于是在古诗文阅读课上,语文教师不得不把一首首、一篇篇优美而富于
意蕴的古诗古文分割转化成一题题毫无趣味的作用技巧题。
而此时那些本应富含色彩、活力和
韵味的文学作品在学生眼中变得苍白、无趣和毫无吸引力。
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尚且不能给出时
间让学生朗读,又怎能指望学生在各门作业重压的课后找时间朗读?这样怎么能希盼养成朗读古诗文的习惯?从现在学生的表现中也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课上不愿意开口朗读,也不会读古诗文。
二、朗读教学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眼到、口到、心到,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提高注意力,对大脑形
成刺激,增强记忆力,加深理解。
《课标》中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读”来感受形象,品味语
言文字,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悟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然后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及思考。
努
力探求经典中蕴含的民族灵魂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4]”
(一)朗读古诗文,提高理解能力
想要真正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古诗文,那么必须改变古诗文在学生心目中苍白、无趣的试题
形象。
“诵之,歌之,弦之,舞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千年以来,诵读是古诗文的表达、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沿袭这种方法,而不是想要通过详细枯燥的解读来让学生死记硬背。
改变学生对古诗文僵化、教条的固化认知,取而代之的是清新、活泼的朗诵。
反复诵读,学生
不仅可以深入解读古诗文内涵,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进而逐渐丰富自己的想象形
成正确的审美观。
如对于李白的《将进酒》,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抑扬顿挫,就能深入
是人内心,感知一代诗仙的慷概激昂,旷达洒脱,以及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不忿。
以后每
次诵读这首诗时,这种由朗诵得到的心灵上的相通,将一直在伴随着我们,让我们终身难忘。
(二)朗读古诗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说是语文工具性表现之一,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越来越多的学生害怕上课回答
问题,因为往往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极差,无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或表述清楚。
说句话结结巴巴,答不对题,颠三倒四,没有逻辑性可言。
通过的朗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让
学生积累语言,从而使自己能够充分而准确地表情达意,并让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生动形象。
在
这样的语言环境熏陶下,最后能内化成自己的个性语言。
(三)朗读古诗文,提高书面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长时间诵读古诗文,能为学生的书面
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特别是教材中的选文,是经过时间检验、专家论证的经典,几乎涉及各类
文体,是作者们观察自然、深入生活感悟人生的所得。
其精炼优美的语言、积极向上的精神,
无不蕴藏着古今贤者的伟大智慧。
学生正是接受知识的最好时期,鼓励他们诵读,积累下丰富
的素材,并运用于实际写作,才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
【结语】
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答题技能训练,而朗读恰恰能帮助学生,获取文本信息,形成知识和
能力,发展思维,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乡村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朗读,适当加重朗读比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方式和规律,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上学习语文,提高自身
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金云等.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R】.第四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论坛,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陈晓玲.高中散文文体阅读教学研究【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