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文化对通臂(背)拳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猿文化对通臂(背)拳的影响
通背拳(通臂拳)是中国优秀名拳之一,历史悠久,早于姬氏武学。
它与白猿关系十分密切。
一些拳谱记载其始祖就是白猿老祖。
白猿老祖的生存时代有春秋战国、宋代、明代等不同说法。
究其历史,当是受到白猿文化的影响所致。
白猿与武学扯上关系,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献见于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
……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曰: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
’女曰:“妾不敢多所隐,惟公试之。
”,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
见越王。
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剑之道,诵之不休。
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
”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
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
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布形候气,与神俱往。
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
乃命五板之堕,高习之教军士,当世莫胜越女之剑。
越王越女问剑是中国最早文献中,对武学影响最大的文献之一。
此白猿公也不例外。
如果刨去迷信的说法,只能是此检验越女试艺的袁公的身法、轻功了得,道旁树林密布,袁公闪开之后,越女眼前一花,不见袁公,而远处只见有一白猿在树上。
尤其袁本身同猿音,可以理解为本初是猿。
所谓能人背后有能人。
这就是中华的魅力。
实际上,从此,白猿老祖影响了中国文武两学界:
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受书黄石,意在王者之图;挥剑白猿,心存霸国之用。
”后来的——唐代开国初年由高
祖李渊下令编修,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也有记载。
唐李白《中丞宋公军次寻阳》诗,作:“ 白猿慙剑术,黄石借兵符”;《结客少年场行》有:“少年学剑术,凌轢白猿公”,唐杜牧《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写到:“授符黄石老,学剑白猿翁”。
再后,明代王世贞所撰《剑侠传》,小说《东周列国志演义》中亦有记载。
明代抗倭寇名将唐顺之在《荆川先生文集》中《峨眉道人拳歌》作:“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与此“白猿祖师”的说法都是一脉相承。
甚至飘洋过海,日本也受此影响:日本古流剑术流派中《阴流》流祖,爱洲移香斋(あいしゅういかさい),原名爱洲久忠(あいしゅうひさただ) (1452-1538) ,是日本剑道流派“阴流(又称爱洲阴流)”的开山之祖。
也自称白神猿所授剑术。
其流技是:「猿之太刀」、「猿飞」、「猿回」、「虎龙」、「山阴」。
以后,白猿的进一步神通广大。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袁洪,是精通八九玄功的神通广大有千年道行的白猿成精。
《封神榜》第九十二回杨戬哪吒收七怪:“堪笑白猿多惹事,千年道行等闲倾”;“只见袁洪谓杨显曰:“似此露出本相,成何体面!把吾辈在梅山千年道术,一代英名,俱成画饼,岂不愧哉!誓不与姜尚干休!”。
《西游记》中,将猿猴与通臂联系起来。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写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
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
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
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西游记》作者是学界热点,《西游记》作者,一说南宋元初时的丘处机,一说明代时人吴承恩等。
明代罗贯中的《平妖传》将白猿与通臂直接合一:
“原來處女不是凡人,正是九天玄女化身,因吳王無道,玉帝遣玄女臨凡,助越亡吳。
那袁公是楚國中多年修道的一個通臂白猿,因楚共王校獵荊山,他連接了共王一十八枝御箭,共王大怒,宣楚國第
一善射有名百步穿楊之手,喚做養由基,前來射他。
白猿知養由基是個神箭,躲閃不及,一溜煙走了。
共王教大小三軍圍住山頭,搜尋無跡,把一山樹木放火都燒了,至今傳說楚國亡猿,禍延林木,為此也。
那白猿從此躲入雲夢山白雲洞中,潛心修道,今日明知玄女下降,故意變作袁公,試他的劍術。
後來處女見了越王,教練成了六千君子軍,也不回復范蠡,也不拜辭越王,逕自飄然而去。
有詩為證:玄女神機豈妄投,六千君子只凡流;要知天上些須妙,已是人間第一籌”。
这里袁公直接化为了楚國中多年修道的一個“通臂白猿”。
这些无疑对通臂拳传人有影响。
如北京牛街等地白猿通背拳传人的拳谱显示,其谱中,将《西游记》中的上述内容,直接纳入其中来描述四支传人:
通背有“四猴混世”:通背心猿,即白猿通背,又称“通背猿猴”,乃宋朝陈抟老祖所传,称“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靡弄乾坤”;通背心极,即少林通背,又称“赤尻马猴”,乃少林寺慧可所传,称谓:“会人事,晓阴阳,喜出入,避死延生”;通背心意,即劈挂通背,又称“天产石猴”,乃明朝费大恒所传,称:“通变化,识天时,知地理,移星换斗”;通背心劲,即串拳通背,又称“六耳弥猴”,乃明朝司徒空所传,称谓:“善灵犀,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可为明证。
张贵增先生记述:“此谱来源是黑将和雪三给的。
两位拳师和张少三先师学过,也向王启成老师学拳。
后来知我们师承王启成老师,就把此谱赠给我们,在我们整理出书过程中起到了参考价值。
张贵增先生记述:此谱系孟老师正源弟从良乡友人处得到的。
从后记看此谱与牛街第二代侯锡荣有关。
此谱两处均记载牛街人习练通背拳之事绩。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北京东方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武田熙著《通背拳法》一书中有:“通背门,为战国时白猿者所传,至今已两千余年。
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
古时称通背门,曰心机门,后改为白猿门。
今有称通背猿门,普通称通背门,清真教人,练通背门者,称行门、行拳或长拳。
白猿,传艺时,只传
三友:一、王道,二、李义,三、韩成。
”。
牛街学人有:“据老谱记载:通背拳始自宋陈抟老祖(字图南,毫州真源人,赐号希夷)相传,后又传司徒名玄空道号白猿老人。
明万历年间,司徒玄空传白玉峰、贺春连……”
受上述各种影响,尤其是明代小说等影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传于唐宋,发扬于明代小说的白猿,于是民国时期民间拳谱中关于白猿祖师(司徒玄空)有春秋战国、宋代、明代等三种基本说法。
白猿文化的影响之大,包括明代的董成一系,也不例外:
《通臂拳谱》中有《通臂拳历代先师姓号目次》其原文如下:“祖师猿仙亲授与始师董,讳成,字子生(怀庆府籍)传与周藩荆山王(仝汴梁)、张大斌字明甫别号廋张(汴梁籍)传与徐行八字三那(陈州卫挥使)传与王氏飬津(徽州籍)传与李继字后泉(河南太康籍)传与周全字淮颖(河南大梁籍)传与男讳久明字惟谦、余加爵字建亭(江南寿春籍),庠友陈国祯字盛业买奇字君平校阅。
”
在《通臂拳谱》中《通臂拳谱自叙》中记载:“然另有一家拳法,人世所未经见者,名曰通臂猿拳,乃劈拳之斧斤缚拳之绳索也,与前各家大不相同, 真切玄妙,一一明晰,着着奇巧,而胜太祖及各家多多矣。
吾子欲精艺欲敌人其惟斯拳乎,此拳始师姓董讳成,身体长大力举千钧,常在山中牧羊,见群猿聚饮山泉,戏以大石复盖泉上使猿不得其饮,已而群猿皆去,董师兀坐无聊,乃独演武于山场,顷见一老人,身体短悍,貌类猴狲,至前拱而言曰,予渴甚,向见山泉可以慰渴,何为其不也,董师曰噫,吾用石已盖之矣。
老人曰,适见公演武将以用武勘乱济世,今盖斯泉使人绝饮,何其不济人之甚耶。
雄勇非仁者之勇也,乞移石解我渴当以武报,董师藐视猿仙,料此衰残老叟,纵有奇能亦不能胜吾之力,乃曰尔即言以武相报,敢与吾比试耶,如胜吾当取石以水相报,老人曰,可予无他技,惟有家炼拳法,聊与公比试数着,望公勿哂,遂推拳相武,其身法步势皆董师所未经见者,连致败北数次,始为敬服,遂揭其石而与之饮,仍具山果以为之欵,老人感其意诚,遂许教之以拳法,相从日日演习久页得之,一日老人曰:“公具形体不凡,得予拳艺已精,甚勿株守山林徒老岩穴已,也当行
艺于天下,广传济世保身之术,使公英明功德并垂于后世可也。
吾非神非人,乃向聚饮泉上群猿之祖也,感公厚德,故以拳报,勿得轻视,以坠吾望。
”董师低首致谢。
俄而不见具惊且讶,遂自忆曰此乃通臂老猿仙也,故取名拳曰:“通臂”,随促行装出山,遍访奇人,相为授受,由是遂传之于周藩荆山王,又传之于汴梁廋张,张又传之于陈州卫徐挥使,行八,八老又传之于吾师王氏飬津,吾师又尽传其学于予,久演乃得,爱若珍宝,素不轻传匪人,今吾年已耋,恐后迷失,选子聪慧可绍其事,罄吾所有,书授于子,使绵衍不绝,了吾生平心事,子之幸予之幸,亦先师之幸也,当为保身守熟练,甚勿轻易传人,不独众愒失真,犹恐轻动生讹,以讹传讹,久而愈讹也,珍之重之,予乃谨尊师命,秘习数年,始得其宗,如六路母法递打破擮三十六路正拳并;进分头打法,共记一百零八连每连四着,总实得四百零三十二着也,路路捷快,着着神巧,果于诸家拳法相去倍蓗矣。
师云劈拳之斧缚之绳索,信不诬也,但头绪纷沓,予性不敏,恐后久而遗忘致失真传,故笔之于书,使垂不朽,于人共见共闻,凡我同志者鉴诸未必无小补云。
时大明崇祯岁次甲申仲春上浣之吉,大梁后学周全淮颖甫,书于育英斋,至今二十余载,换数次创为此谱,大清康熙岁次乙已孟秋之吉重书。
”
故事情节雷同越女所遇的袁公,异人身法了得,当时环境树林密布。
但有了新的情节:有水源之地。
如果真有其事,董成得异人传授通臂拳,那么故事真相应该是:此异人模仿群猿已多年了、或者毕生,乃至神情容貌都变化,接近猴狲。
功夫自然非凡,与猿猴认同一体,融为一体,回归自然,自认非神非人。
异人在人迹罕至的森林立遇到人才董成而传其,让他带出去发扬光大。
此明代异人,也多少受春秋战国时期的白猿文化的影响。
其他门派如姬氏武学所传的岳武穆王拳谱、俞大猷等,吸收了越女问剑中的高论,而通臂通背拳更吸收了白猿老祖的事迹。
现在来看,通背通臂创始人,除了名人韓通、陈抟老祖、少林慧可(487~593),因时间又太早,无从考其拳法文献外,名不经传的明
代的人物费大桓、董成、《拳法统宗》记载的免张等等,更值得大力挖掘研究。
近日发现的吕祖通背拳谱,可能是戚继光笔下的八法虽刚的吕红,更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详见《八下虽刚吕红拳法之谜修订版》)。
此外,严(颜)家字门拳等,也有白猿相传的记载。
至于许多门派中白猿名下的技法更是众多。
可见白猿文化对武林的影响,不局限于通臂通背。
注一:今见周全这个谱另有一些课题值得研究:
按《通臂拳谱》文字内容记载看,是明代拳谱,成于康熙时期。
但从写法看,许多地方,不但与明清拳谱文风不符,而且比民国初期的许多拳谱都直白细致,很是奇怪。
然此谱的确另有抄本存世,为其旁证。
在白话的同时,对人体部位的部分,用字却非常生僻,为何?曾与河南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好像给人故意搞的复杂似的。
3、结尾写有“终”字,但内容却没写完,不全。
曾与鲍先生核实过这个问题,鲍先生答复,原本如此。
四、序言部分,周的儿子有用“讳“,周父却没用“讳“字。
后经朋友指点,对去世之人的尊称可用‘讳’,周全此谱完成时,当为周子已经去世。
)
三、时晓武先生提供的信息及拳谱证据表明,河南另有六盘杂势捶是董成地道拳法传人,但来源于少林寺而不知董成其人。
其拳法器械与周全通臂拳谱更合,而焦作许家猿仙通背却更与咸丰六年出版物少林拳法更合。
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注二:
1、民间拳谱中的“费大环”与“费大恒”,当是“费大桓”的误会。
2、伯张拳传人唐先生认为:河南影净寺也有白猿通臂拳的传说,但不是现在当地流传的白猿通臂拳。
3、笔者经查学界广泛引用的清代《峨眉山志》,其中并无白猿通臂(背)拳的内容,学人多人云亦云。
4、据李德民先生介绍,在山东莱芜博山之间有一个拳种叫白猿出
山拳,系白猿所创,他的架子有蹓腿,一行架子拦戳,二行架子金鸡独立,三行架子高探马,四行架子海鸭浮水,五行架子顺手辟掌,六行架子双飞燕。
李先生也是此拳的传人。
应该也是受白猿文化的影响之一。
5、此外,据介绍“鸳鸯螳螂拳是鸳鸯门派六大精髓之一,鸳鸯门派还包括鸳鸯内家功、鸳鸯门医术、鸳鸯门长拳、鸳鸯门兵器、鸳鸯门散打。
据悉,孙丛宅是第四代弟子中唯一全面继承鸳鸯门派所有精髓的传承人。
据了解,中华鸳鸯门派由春秋战国时期白猿所创,源远流长已达2700余年。
鸳鸯螳螂拳讲究一招一式皆克敌制胜,技击性很强。
同时,鸳鸯螳螂拳以内家功为根基,修身养性,套路动作左右对称,肢体得以全面协调灵活开发,使身体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很高的健身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