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文字。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
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 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
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
这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
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
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
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
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
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
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
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
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
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
“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
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
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
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
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
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
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1.下列对于中国好声音获得好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它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
B.它解答了青年一代如何将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的忧虑。
C.它标举的是脚踏实地,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
D.它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好声音”旨在让年轻人成为音乐人,进入专业领域进行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B.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同,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让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所以中国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C.“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音乐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的学习,更艰苦的磨练,给他们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好声音”获得的好评和争议是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
B.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参考答案:
1.D
2.D
3.B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
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②唐代中叶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募兵制代替了包括府兵和兵募的征兵制,东晋南朝兵制的发展倾向是由世袭兵转向募兵制,因此不妨说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乃是对南朝兵制的继承。
如果说普遍征兵制的基础是大量自耕农的存在,那么唐代募兵制则是与庄田制的发展以及大批自耕农客户化相联系的。
③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过去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逐步为进士科所取代。
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
④唐代学术风尚的变化也呈现出南朝化倾向。
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已经北渐。
隋唐间,经学尊南抑北乃至舍北从南蔚为风尚,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皆舍北从南。
开辟唐代中叶思想学术变化的韩愈、李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南朝经学注重义理的继承和发展。
至于文学的南朝化则更早也更显著。
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
直到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所谓“初唐四杰”,仍是师法南朝后期的徐庾体。
唐代中叶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乃是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
关于唐代书法方面十分显著的南朝化倾向,则为人所熟知。
这里还要顺便提及,早在北魏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政策时,自东晋至南齐承继并发展的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经由刘芳、王肃等人传至北魏,为孝文帝所企慕和接受,后来构成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
对之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早有详确论证,不必赘述。
⑤总之,由于晋末动乱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北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从而与直接继承汉末魏晋传统的南朝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唐代的变化,应该说是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
当然,我们决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
有一些变化并见于南北朝,比如纳钱和纳庸代役和科举制的萌芽便是。
又如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乃是使职差遣官的产生,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变化,我们在南北朝都看不到这种现象。
至于生活、艺术方面,诸如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据近代人考证,在颇大程度上接受了国内西北诸民族和国外天竺、波斯东教的文化。
这种被称为“胡化”的现象大抵起于北朝。
我们这里只是相对而言,最足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方面是南朝化或南朝因素。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下列不能体现唐代南朝化倾向的一项是
A.唐代庄田制的发展及大批自耕农的客户化促使募兵制代替征兵制。
B.贞观中孔颖达奉命撰写《五经正义》《周易》《尚书》《左传》。
C.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部分,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
D.唐代前期活跃在文坛上的“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及唐代中叶著名的文学运动“古文运动”。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学术风尚方面,隋唐间就已经出现了南朝化倾向,到唐代中叶,韩愈、李翱又继承和发展了南朝经学注重义理的风格。
B.师法徐庾体的“初唐四杰”和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表现出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
C.唐代纳钱和纳庸代役并见于南北朝,因此不能把唐代发生的变化都归之于继承南朝。
D.早在南北朝后期,南学就已经流入北方,到了唐代,更是从军事、政治、文化、学术风尚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南朝化倾向。
(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代职官制度的显著变化与南北朝均无明显关联,而生活、艺术方面则与北朝有着直接的渊源。
B.汉魏以降的典章文物是经由刘芳、王肃等人的传播及魏孝文帝的重视,最后构成了隋唐制度的一个重要渊源。
C.唐代政治、文化上最活跃的人物是进士出身者,进士科最重文学,而重视文学正是南朝的风气,因此可以说唐代政治文化上显出南朝化倾向。
D.南朝后期大家,前有沈约、任昉,后有庾信、徐陵,都是魏末齐周文人写作的楷模,可见,当时南学就已经影响了北方的魏、齐。
参考答案:
答案:
(1)C
(2)B
(3)A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想象。
【解答】(1)C.该项是陈述作者观点的,属答非所问。
(2)B.“师法徐庾体的…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错,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是韩愈的古文运动,原文第四段“唐代中叶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乃是对文学南朝化末流的反响”。
(3)A.“与南北朝均无明显关联,而生活、艺术方面则与北朝有着直接的渊源”错,文中第五段是说这种胡化现象大抵起于北朝,并没有肯定,不能推断出生活制度方面的变化与北朝有直接渊源,而且是据近代人考证出来的,不是作者认为。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陶渊明的“真”不似嵇康、阮籍自由中带些放任不羁,亦不似大谢、小谢清丽里略露矫揉造作。
陶渊明的真是“真想”“真意”,是关于“真”的想,关于“真”的意,是涵盖其全部人生理想在内
的抽象概念。
他的“真”是经历人生种种挫折磨难后潜心参透的某种顿悟。
这种顿悟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确是全面忖度得失荣辱、功名利禄后心如止水的灵魂净化,感情回归。
其“真”首先表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上。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由此可见,他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言”之影响,形成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与情趣。
他读书可以不为繁琐的训诂,领悟文章内涵全凭自己意愿。
所有的外物情感经过他的酝酿便烙下了其独特的风格。
不仅是读书,陶渊明在饮酒方面亦表现出难得的直率与纯真,如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丛菊中坐,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
其真率达到如此,让人感叹。
他对待“仕途”的态度也同样可以用“真”形容。
陶渊明的思想构成并不单一。
他从小研读儒家“六经”,亦爱读《老子》《庄子》,因此,“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超然事外的老庄之道,甚至般若的万有皆空思想都对他的人格形成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记。
陶渊明少年时代便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他在诗文中毫不掩饰自己进取功名的热情:“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拟古》)诗中强烈地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与效忠国家的豪情。
然而,他所生活的东晋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像陶渊明这种骨子里都写满“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正义诗人是无法融入,也是不被接纳的。
诗人在矛盾中徘徊,在徘徊中冥想,面对不能改变的现状,他只能独善其身,并称“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绶去职而归。
他终于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隐归。
陶渊明是痛定思痛后毅然的决定,也是对政治仕途失望至极后的极端表现,直指心端。
他的隐是一种看透世间风月后的淡然与决绝。
儒、道乃至佛,几家之言,不同的人生观融合汇聚,却被陶渊明吸收达到了协调统一。
经过他“出与入”思想的锤炼和躬耕经历洗涤后,其思想完成了成功的过渡,价值取向也终于找到了归宿,更加纯净。
心灵的指归使其他的事物变得空淡,即使触及情感亦不会扰乱心中定数,更不会影响他归隐的决心,因此可以直视痛处并且抒发感情而不需逃避。
再次,陶渊明对待劳动态度也可以说明他的为人之真。
梁启超曾说:“老实说,他不过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
”孔子说过:“忧道不忧贫。
”孟子亦称“劳力者治于人”,可是陶渊明却摒弃了这些思想,没有故作矜持,而是从内心感受出发,丝毫没有犹豫地选择亲自耕作,并称“瞻望邈难建,转欲忘长勤”,足以证明了他的率真与质朴。
在东晋那个强调门第宗族的社会里,劳动是被视为下贱的事的,陶渊明的行为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究其原因,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
陶渊明出身没落仕宦家庭,门第微寒,因此他的身上没有富贵公子所具有的飞扬跋扈和假意清高。
陶渊明更能理解下层百姓的处境,体会他们的生活艰辛。
另外,也与他的贫困生活有关,他曾在诗中毫不掩饰地说“倾壶绝余沥,窥社不见烟”“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他虽然为贫所困,却未被贫困压倒,他躬耕于农田,与农民一起劳动,是他净化思想沉淀浮躁的过程,亦使他的心灵最终洗尽铅华,形成宁静质真的风格。
(摘自《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有删节)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陶渊明从小研读儒、道家等典籍,“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超然事外的老庄之道,甚至般若的万有皆空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
B. 陶渊明年轻时有进取功名的热情,但无情的现实使他只能独善其身,并称“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绶去职而归。
C. 痛定思痛的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看透世间风月后的淡然与决绝,价值取向终于找到了归宿,因此更加纯净。
D. “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东晋社会,像陶渊明这种正义诗人无法融入和被接纳,陷入矛盾之中的诗人走投无路,愤而归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同中求异,表明了陶渊明的“真”是平静、纯净的。
B. 文章在论述陶渊明对待“仕途”的态度时,既论述了他进取功名的“真”,又论述了他归隐田园的“真”。
C. 文章引用“忧道不忧贫”“劳力者治于人”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等句子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对待劳动态度的“真”。
D. 文章用总分结构,从生活态度、“仕途”态度、劳动态度三方面论证了陶渊明的“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率真与质朴,尊重劳动人民,丝毫没有犹豫地选择亲自耕作,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美好德行。
B. 陶渊明理解下层人民的处境,身上没有富贵公子的飞扬跋扈和假意清高,他归隐耕田与出身寒门有关。
C. 陶渊明在归隐田园之后明确了人生价值取向,能够直视现实的痛处并且抒发情感而不需逃避,写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D. 陶渊明那些描写家境贫困的作品,反映了他净化思想沉淀浮躁的过程,体现了他的诗歌宁静质真的风格。
参考答案:
1. D
2. C
3. A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首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D项,“陷入矛盾之中的诗
人走投无路,愤而归隐”错误,原文是“陶渊明是痛定思痛后毅然的决定,也是对政治仕途失望至极后的极端表现,直指心端。
他的隐是一种看透世间风月后的淡然与决绝”。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 C项,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对待劳动态度的“真”,错误,原文有“可是陶渊明却摒弃了这些思想,没有故作矜持,而是从内心感受出发”。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A项,“陶渊明率真质朴,尊重劳动人民,丝毫没有犹豫地选择亲自耕作,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美好德行”中最后一句拔得太高了,只是陶渊明具有朴质的本真德行,不代表封建知识分子,属于特例变成普遍性,即以偏概全。
文本中也说当时的富贵公子飞扬跋扈假意清高。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6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1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觞:酒杯
B.信可乐也信:相信
C.虽趣舍万殊趣:同“取”
D.向之所欣向:过去
1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悟言一室之内
C.及其所之既倦 D.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
B.第二段主要辨析“生”与“死”的关系,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
C.选文以聚会欢愉,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乐”与“痛”对比鲜明。
D.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