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门市新会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江门市新会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
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
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
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
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
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
”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
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
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词派,当无出槐南右者。
”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
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
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
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
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
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
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
”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
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
”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桐城“三祖”游观之作,徜徉于山水之间,情寄于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发。
方苞学宗程朱,文效韩欧,超迈自然之论,标举雅洁之风,山水诸作或借景述怀,或因景说理。
《游雁荡记》见“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顿生“严恭静正之心”;《记寻大龙湫瀑布》感慨“先王之道榛芜久矣”,述探幽之路而及先王之道,以明理为归。
龙眠山水、江南诗音会于心,儒道玄理、顺康世风正其意,清新秀美的山水之作由此成为感悟道德旨归的桐城文章之别体。
方苞弟子刘大櫆不得意于科场,悠游暇日遂多,于山水之文中隐含透彻之悟。
时弟子姚鼐初隽进士,一行人登上光明顶,见远山可数、云海涌动、日光下照,渺极天际。
文中所记幽泉异石、奇峰秀色较方苞游山诸作多了一些灵动之美。
姚鼐山水之作传承师法,往往借游迹抒写怀抱。
《登泰山记》则叙作者在大风扬积雪、无鸟兽音迹的除日登临极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红日喷薄而出,回看众山如偻。
文章有柳宗元山水游记之至味,得方苞清真雅洁之风,承刘大櫆高远含蓄之意,兼有峻洁之笔、澄明之境。
从方苞至姚鼐,桐城派早期山水文章皆恪守程朱理学之入世精神,涵融天地正气,简淡的写景文笔展现出登览者的顿悟与灵性,雅洁的感慨之辞寄寓着作者的淑世情怀。
(节选自萧晓阳《桐城派古文的山水灵境》)材料二:
“桐城派”要求语言“雅洁”,指语言雅致简洁。
为什么要求“雅洁”呢?
这个散文流派的作品内容,宣扬程朱理学。
在语言情感的表达上,早期的儒家思想主张“发乎情,止乎礼”,强调情感表达要有所节制,但只是节制而不是禁绝。
因此,无论是《史记》中常见的“夹叙夹议”或“太史公曰”的片段,还是韩柳欧苏的大多数作品,其间都有抒情或议论,有的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有的尽管“笔力曲折”,但也“无不尽意”。
程朱理学之后的散文实在乏善可陈,幸亏明代有位归有光在撑着。
他的“小品文”之所以为人称道,除了质朴自然,更主要的是感情真挚,打动人心。
我们看姚鼐的《登泰山记》,语言“雅洁”到令人怨怒的地步。
比如“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这哪是在写“游记”?简直是在记账,面无表情,心如止水。
然而,阅读这样的段落,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姚鼐隐藏在“雅洁”背后的情感,“暗流”在涌动,“骚气”在勃发。
半句“雪与人膝齐”,分明在说泰山大雪之深厚,登山道路之危险,看日出之艰辛。
可是,他为什么不表达出来呢?同一个单元的《赤壁赋》《我与地坛》《故都的秋》,哪一篇不是有话就说,有情就抒?因为桐城派秉承程朱理学思想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把所有的情感都禁绝在内心,即使是文字表达。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儒家思想中“发乎情,止乎礼”是可取的,因为人不仅是动物,还是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道德上的自我约束。
但人毕竟有血有肉,有欲望,有思想。
因此,程朱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禁绝情感的表达,实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颗“恶性肿瘤”。
语言是思想的外在形式。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
(何为《桐城派为什么会“雅洁”?》,有删节)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它的倡导者们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孔孟学说进行猛烈抨击。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科学与民主虽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但其实质性的工作却是定位在了文学与道德上。
当道德与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们关注的真正对象时,桐城派也就到了自己的末路。
从文学的角度看,桐城派是近代中国“旧文学”的正宗,要破“旧文学”就必破桐城派。
从道德的角度看,桐城派也是旧伦理、旧道德在近代中国的代言人。
桐城派以程朱伦理为依归,所谓桐城之“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宣扬程朱义理作为桐城古文的中心思想。
当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将目标瞄准“旧文学”与“旧道德”时,桐城派自然会成为最好的批判靶子。
不否定古文学的正宗地位,也就不可能树立其白话文学的正宗地位,桐城派作为古文学的代表,自然成为新文学家们的批判对象。
在道德方面,坚守旧道德的桐城派自然也不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所容,钱玄同在与桐城派末流辩驳时就说:“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
”不破旧道德,共和国也就立不起来,言辞中丝毫不给桐城派在新时代“共存”的机会。
桐城派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批判对象,被斥为“桐城妖孽”,一定程度是出于新文化运动发起的需要。
当这场文化运动逐渐退潮以后,对于桐城派的批判力度自然会逐渐减弱,桐城派是否应该被彻底否定就成了一个可以被质疑的问题。
(节选自曾光光《桐城派的宿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三祖”的山水文章写景文笔简淡,感慨之辞雅洁,寄寓着济世情怀,融合了天地正气。
B.程朱理学违背了儒家“人需要道德上的自我约束”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颗“恶性肿瘤”。
C.新文化运动需要一个集中了“旧文学”“旧道德”特征的批判目标,桐城派正好符合要求。
D.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将桐城派斥为“桐城妖孽”而彻底否定,这一做法引起了后人的质疑。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苞的山水游记独具一格,语言清新秀美;其有意阐发道德,与他以儒道玄理、顺康世风端正思想有关。
B.刘大櫆在科举考试中失利,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游山玩水,其山水游记因而隐含着对人生、社会的透彻之悟。
C.姚鼐的游记文字峻洁、境界澄明,是因为他将柳宗元、方苞、刘大櫆三人山水之作的长处融合于一炉。
D.归有光在明代散文作家中首屈一指,其“小品文”感情真挚,质朴自然,打动人心,因此为人称道。
8.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新文化运动对桐城派评价的一项是()
A.欲以不通之典故,肉麻之句调,戕贼吾青年。
(钱玄同)
B.其伎俩惟在仿古欺人,直无一字有存在之价值。
(陈独秀)
C.桐城家者,最不足观,循其义法,无适而可。
(傅斯年)
D.他们甘心做通顺清淡的文章,不妄想做假古董。
(胡适)
9.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0.桐城派的写作理论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门前流过的溪
①溪在门前小桥下穿过,瘦得像根弯曲的高粱秆。
②鹊雀窝沟里的这条溪没有名字,它瘦弱、普通。
瘦弱得孩子踩一脚就把它踩断了,普通得山里到处都有,随便在哪里迈一步,都会踩着。
所以,这样的溪,连起个名字的必要都没有。
它在门前流了很多年,也确实一直没有一个名字。
③虽如此,它也由来已久了。
久到哪朝哪代,我不知道。
爷小的时候就有,爷的爷小的时候也有。
溪水虽小,却真是很久远了。
想想,我们居住的山沟,就是被溪水像刀锋一样在大地上一点点划开的一道伤
痕。
这溪,也许原来的水量很大,时间太久,它才老成这样。
④如此,这条老溪诞生于哪一天,我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是唐宋,也许是秦汉,还可能是上古,或者更早。
那时候这里也许还是一片平原或者丘陵,柴草茂盛,荒无人烟,河水两岸,我想象着只有一些野狼或(a)风情万种的狐狸。
⑤溪水虽瘦,却也(b)源远流长。
一条山溪,会有许多源头,像一只手臂伸出的手指,山就这样被它抓住了。
或者更像一棵树,向大地深处伸出许多根子,水就被它吸出来了。
门前这条溪,我看见它的许多源头,有的在地头的墙窟里,有的在山上的石头缝中,还有的就在一蓬柴草的根部。
清凉的泉水,从不同的地方汩汩地流出来,向低洼处流下去,两条碰在一起,就合二为一,分不清彼此了。
之后又有更多的细流加入进来,混合成山里的溪。
⑥汇流到门前的溪,有一股是从东山流下来的,流到门前,有一道几米高的瀑布,平时淅淅沥沥的,或流或断,雨季里水多了,就成了一条白练,日日夜夜哗哗作响,间或遇到暴雨,那里就呈现出一道(c)奇伟壮阔的土黄色瀑布,倾泻而下,隆隆有声。
⑦还有一股是从东山与北山之间的山沟里流出来的,从东北角跌宕而下,平时羸弱,遇雨丰盈。
我常在这股溪水里戏耍,甚至粘着满脚的泥,就踩到水里,可是那溪不在乎,翻几个带着泥土的滚儿,顾自流去。
没多远,被我踩脏的水就干净了,直到流远,没了踪影。
⑧我的脚下,还是那溪。
⑨也有时候,觉得这溪水太细,水量太少,就搬来石头,捧起泥沙,筑一道水坝,将溪水霸道地拦住,让先到的水等着后来的水。
那些水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一片丰盈的水面,就显得很壮观,然后再猛然扒开水坝,看着那些水像羊群拥出圈门一样,争先恐后地逃走。
我追着水头一起跑,那水头在窄窄的河沟里横冲直撞。
看自己创造的奇观,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可是没跑出多远,我就追不上它了。
我创造的那一股大水,也很快就消失了。
溪流依然像平常一样,不急不缓,汩汩低语,不在乎我的捣蛋。
对溪水没了兴趣,我就做别的更捣蛋的事情去了。
⑩那溪水能流得很远很远,远到鹊雀窝沟的许多人,都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
这是后来我才知道的。
因为后来我也是随着那溪水的走向走出去的。
⑪在鹊雀窝沟,水走的路也是人走的路,人走的路就是水走的路,溪水七拐八拐的,人走的路也是七拐八拐的,人路和水路交叉的时候,水少人就一步迈过去,水多就在水中扔几块垫脚的石头,人踩着那石头跳过去。
水再大的时候,就脱了鞋,光脚丫子蹬过去,不过这样的时候很少。
冬天水变成冰,满河沟银白,水占了人的路,人就在旁边的山坡上铲几锹沙土,垫到冰面上,继续走出人的路。
⑫门前的溪,流出鹊雀窝沟,就融入到一条河里去了。
那河流过二里之处的傅杖子,继续向山口外流去。
傅杖子是一个大一些的村庄。
大队部在这里,就像县衙在这里一样。
傅杖子有供销社的代销点儿,那
是附近唯一的商业场所,人们在这里打酒买醋,卖鸡蛋买咸盐。
这里有学校,也是我上过小学、中学的地方。
⑬许多条溪汇集到一起,溪就变成了河。
当溪融入到河中,溪就不存在了。
⑭河水继续流淌,在十里之外,又与另一条河水融合在一起,那条河已经是一条很像样子的河了,因为它有了自己的名字。
就像有出息的人,才配正儿八经地叫出一个大名一样。
它叫星干河。
⑮星干河是两条河流汇合到一起的,一条来自三星口,一条来自干沟,各取一字,(d)不偏不倚。
星干河汇流的地方叫木头凳,这是公社所在地,这里是一个镇子,有公路,有集市,还有医院。
第一次来这里是我七岁的时候陪奶到医院看眼睛,只是住了几天院回家后,奶已经失明的眼睛还是什么也没看见。
我在这里上过一年中学,之后就远走他乡了。
⑯星干河在木头凳继续向西流过几十里,汇入青龙河,星干河就不存在了。
⑰青龙河是一条很大的河,曾经水量充沛,能行大船,考古发掘,两岸多商代遗
址,这个县也因此河得名。
我曾在县城工作十八年,并且娶妻生子。
我在县城过起了完全不同于鹊雀窝沟的日子,但是我的父母兄弟还在鹊雀窝沟。
⑱青龙河向南流淌,经百里入海。
至海边,河流就不见了。
而我也随着河流来到海边这座城市,融入城市的人群,居住、生活。
⑲我与门前的溪,沿着同样的路,走出了鹊雀窝沟。
⑳就像在青龙河里找不到鹊雀窝沟的溪,在海里找不到青龙河一样,在海边这座城市里,也同样找不到鹊雀窝沟的我。
(取材于海津的同名散文)
11. 文中(a)(b)(c)(d)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12.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将抒情寓于叙述、描写之中,蕴藉含蓄,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相通,通过对溪的描写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B. 鹊雀窝沟的溪虽瘦却源远流长。
它要翻越高山,跨越沟坎,才能成就有名字的河。
C. 结尾处抒发出了鹊雀窝沟的溪消失在青龙河里的遗憾,也表达了“我”在海边的城市里改变了最初模样的深深的怅惘。
D. 文章筑坝拦溪这段文字,表现了孩童对溪的好奇,增添了情趣,也巧妙表达出溪会冲破任何束缚流向远方的内涵。
13. 理解下列句子含义。
①我在县城过起了完全不同于鹊雀窝沟的日子,但是我的父母兄弟还在鹊雀窝沟。
②我与门前的溪,沿着同样的路,走出了鹊雀窝沟。
14. 作者着力描写“鹊雀窝沟”这条没有名字的溪,却不以“星干河或青龙河”这样有名字的河为写作的主要对象,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构字肯堂,东平人。
少颖悟,风度凝厚。
学问该博,文章典雅,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记。
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
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时遣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
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
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
十三年秋,还,入觐,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
时丞相阿合马为盗击死,世祖亦悟其奸,复相和礼霍孙,更张庶务,构之谋画居多。
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囚河南,多所平反。
改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
属桑哥为相,俾与平章卜忽木检核燕南钱谷,而督其逋负。
以十一月晦行,期岁终复命。
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设有罪,构当以身任之,不以累公也。
”会桑哥死,乃免。
有旨出铨选江西。
入翰林,为侍讲学士。
世祖崩,构撰谥册。
成宗立,由侍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
时南士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
构与平章何荣祖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
以疾归东平。
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
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以明年。
武宗即位,以纂修国史,趣召赴阙,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疾卒,年六十三。
构历事三朝,练习台阁典故,凡祖宗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咨访焉。
喜荐引寒士,前后省台、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时。
(选自《元史·王构传》,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
B. 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
C. 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