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初始应力-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1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2
p
1
2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1)基本原理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借助于封隔器在垂直钻孔中测点处封隔一段,作为 压裂段,然后将压裂液送入压裂段,通过加压泵对 压裂段施加水压力,使孔壁岩石破裂,然后用印模 器印出压裂裂缝,或通过钻孔电视照相机照相,借 助于安装指南针测定压裂裂缝的方向,并根据压裂 时的水压力计算岩体初始应力。
深度Z(米)的变化图。
( H max H min ) / 2 / v
水平应力平均值与垂直应 力之比随深度而减小。
在 3000 米以内的地壳表层, 水平应力平均值与同深度处 铅垂应力分量的比在 0.5 至 3 之间,比值K随深度变 化的关系为:
100 0.30 500 0.50
6 岩体初始应力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2.1 应力解除法
(1)基本原理
假定地下处于初始三维应力状态的岩体为线弹性体,将岩体 脱离母岩,则所受的应力得以解除,必然发生弹性恢复。
用仪器测得恢复应变,则为:
然后,利用弹性力学公式则可 计算岩体初始应力 这个过程可以归结为: 破坏联系-解除应力-弹性恢复-测出变形-根据变
6 岩体初始应力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2.3 初始应力大小和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1)我国测试结果
岩体初始应力三个主应力
σHmax、 σHmin 、 σV 均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σHHmmaaxx σH Hmmiinn
v 0.0265 H
σHHmmaaxx σHHmmiinn
6 岩体初始应力
(4)孔壁应变法 1)测定岩体应力的步骤
基本原理
测量步骤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4)孔壁应变法 1)测定岩体应力的步骤
基本原理
测量步骤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4)孔壁应变法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2)应力计算
岩体三维应力计算: 根据弹性力学,在9个应变片的情况下,孔壁应变与岩体应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2.3 初始应力大小和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2)拉纳利(G.Ranalli)等人
a. 在地盾区及古生代褶皱带:
平均水平应力与铅垂应 力之比约为 2:1,平均 水平应力随深度变化的 近似关系为:
( H max H min ) / 2 9.31 0.05H
6 岩体初始应力
2)应力计算
假定孔径变形计探头的三个触头相对于岩
体应力 σ1 的夹角分别为 θ1, θ2 和θ3,测
得的孔径变形分别为u1, u2, u3,孔壁径向位 移为其1/2,如图。 当θ1, θ2 和 θ3 之间隔为60º时,则按下式岩 体应力: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重复2至5步完成2~3压裂循环,以便取得合理的压裂参数及 正确地判断岩石破裂及裂隙延伸过程。
6.解除封孔,用印模栓塞记录破裂裂隙的方向。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2)水压致裂试验
2)测试过程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图 破裂过程的压力-时间曲线 注:图的上部表示钻孔封堵段孔壁在试验过程中的状态。
பைடு நூலகம்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2)水压致裂试验 1)测试设备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2)水压致裂试验 2)测试过程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1.在已知应力分量方向(例如垂直应力分量的方向与重力方 向一致)的情况下,钻与之平行的孔。
2.选择岩芯完整无宏观节理的孔段作为试验的封堵段,然 后将封堵塞送入孔中,通入压力水使封堵器橡胶栓膨涨。
( H max H min ) / 2 2.50 0.013H
铅垂应力一般与上覆岩层重量计算的结果大体一致,即
v 0.0265H
6 岩体初始应力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2.3 初始应力大小和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3)霍克和布朗
平均水平应力(σHmax + σHmin )/2 与铅垂应力( σV)之比 λ 随
Z
Z
6 岩体初始应力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小论:
1. 原岩应力是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矢量和; 2. 自重应力可直接由公式计算; 3. 构造应力可由地质构造进行定性分析,并结
合原岩应力测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4. 原岩应力只能通过仪器测量得到; 5. 原岩应力由多种因素影响,需综合分析并谨
慎得出结论。
形,转求应力。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2)孔底应力解除法 1)测定岩体应力的步骤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2)孔底应力解除法 2)应变花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2)孔底应力解除法 3)计算公式
a.等角应变花情况
THANKS!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2)孔底应力解除法 3)计算公式
b.直角应变花情况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3)孔径变形法 1)测定岩体应力的步骤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3)孔径变形法
力的关系有9个方程式,在12个应变片的情况下,有12个方程 式。可根据9个或12个方程式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岩体应力的6 个分量σx,σy,σz,txy,tyz,tzx 。
上述测量方法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可参阅相关书籍 参见: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1)基本原理
钻孔周边在孔内水压作 用下产生开裂,应用弹 性力学公式求解周边应 力。
3.经高压水管向封堵段注入压力水,使岩体发生破裂,此 时的水压称为临界破坏压力Pb,在压力表上表现为急剧下 降,最后停留在某一压力水平。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2)水压致裂试验
2)测试过程 4.停止增压,关闭液压泵,压力迅速下降,裂隙停止扩展,并 趋于闭合,当压力降到使裂隙处于临界闭合状态时的平衡压力, 叫做关闭压力Ps。 5.放水卸压,裂隙完全闭合,泵压为零或初始孔隙压力水平, 然后再对封堵段加压使裂隙重新张开,此时所需压力为Pr。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2.3 初始应力大小和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2)拉纳利(G.Ranalli)等人
b. 在地台中的沉积盖层,古生代褶 皱带的裂缝块状岩体以及断裂带:
平均水平应力小于覆盖层的压 力,平均水平应力与铅垂应力 之比约为1:2,平均水平应力 随深度变化的近似关系为(如 上图中DE线):
1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2
p
1
2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1)基本原理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借助于封隔器在垂直钻孔中测点处封隔一段,作为 压裂段,然后将压裂液送入压裂段,通过加压泵对 压裂段施加水压力,使孔壁岩石破裂,然后用印模 器印出压裂裂缝,或通过钻孔电视照相机照相,借 助于安装指南针测定压裂裂缝的方向,并根据压裂 时的水压力计算岩体初始应力。
深度Z(米)的变化图。
( H max H min ) / 2 / v
水平应力平均值与垂直应 力之比随深度而减小。
在 3000 米以内的地壳表层, 水平应力平均值与同深度处 铅垂应力分量的比在 0.5 至 3 之间,比值K随深度变 化的关系为:
100 0.30 500 0.50
6 岩体初始应力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2.1 应力解除法
(1)基本原理
假定地下处于初始三维应力状态的岩体为线弹性体,将岩体 脱离母岩,则所受的应力得以解除,必然发生弹性恢复。
用仪器测得恢复应变,则为:
然后,利用弹性力学公式则可 计算岩体初始应力 这个过程可以归结为: 破坏联系-解除应力-弹性恢复-测出变形-根据变
6 岩体初始应力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2.3 初始应力大小和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1)我国测试结果
岩体初始应力三个主应力
σHmax、 σHmin 、 σV 均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σHHmmaaxx σH Hmmiinn
v 0.0265 H
σHHmmaaxx σHHmmiinn
6 岩体初始应力
(4)孔壁应变法 1)测定岩体应力的步骤
基本原理
测量步骤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4)孔壁应变法 1)测定岩体应力的步骤
基本原理
测量步骤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4)孔壁应变法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2)应力计算
岩体三维应力计算: 根据弹性力学,在9个应变片的情况下,孔壁应变与岩体应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2.3 初始应力大小和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2)拉纳利(G.Ranalli)等人
a. 在地盾区及古生代褶皱带:
平均水平应力与铅垂应 力之比约为 2:1,平均 水平应力随深度变化的 近似关系为:
( H max H min ) / 2 9.31 0.05H
6 岩体初始应力
2)应力计算
假定孔径变形计探头的三个触头相对于岩
体应力 σ1 的夹角分别为 θ1, θ2 和θ3,测
得的孔径变形分别为u1, u2, u3,孔壁径向位 移为其1/2,如图。 当θ1, θ2 和 θ3 之间隔为60º时,则按下式岩 体应力: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重复2至5步完成2~3压裂循环,以便取得合理的压裂参数及 正确地判断岩石破裂及裂隙延伸过程。
6.解除封孔,用印模栓塞记录破裂裂隙的方向。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2)水压致裂试验
2)测试过程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图 破裂过程的压力-时间曲线 注:图的上部表示钻孔封堵段孔壁在试验过程中的状态。
பைடு நூலகம்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2)水压致裂试验 1)测试设备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2)水压致裂试验 2)测试过程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1.在已知应力分量方向(例如垂直应力分量的方向与重力方 向一致)的情况下,钻与之平行的孔。
2.选择岩芯完整无宏观节理的孔段作为试验的封堵段,然 后将封堵塞送入孔中,通入压力水使封堵器橡胶栓膨涨。
( H max H min ) / 2 2.50 0.013H
铅垂应力一般与上覆岩层重量计算的结果大体一致,即
v 0.0265H
6 岩体初始应力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2.3 初始应力大小和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3)霍克和布朗
平均水平应力(σHmax + σHmin )/2 与铅垂应力( σV)之比 λ 随
Z
Z
6 岩体初始应力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小论:
1. 原岩应力是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矢量和; 2. 自重应力可直接由公式计算; 3. 构造应力可由地质构造进行定性分析,并结
合原岩应力测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 4. 原岩应力只能通过仪器测量得到; 5. 原岩应力由多种因素影响,需综合分析并谨
慎得出结论。
形,转求应力。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2)孔底应力解除法 1)测定岩体应力的步骤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2)孔底应力解除法 2)应变花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2)孔底应力解除法 3)计算公式
a.等角应变花情况
THANKS!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2)孔底应力解除法 3)计算公式
b.直角应变花情况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3)孔径变形法 1)测定岩体应力的步骤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 岩体初始应力
6.2.1 应力解除法
(3)孔径变形法
力的关系有9个方程式,在12个应变片的情况下,有12个方程 式。可根据9个或12个方程式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岩体应力的6 个分量σx,σy,σz,txy,tyz,tzx 。
上述测量方法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可参阅相关书籍 参见: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1)基本原理
钻孔周边在孔内水压作 用下产生开裂,应用弹 性力学公式求解周边应 力。
3.经高压水管向封堵段注入压力水,使岩体发生破裂,此 时的水压称为临界破坏压力Pb,在压力表上表现为急剧下 降,最后停留在某一压力水平。
6 岩体初始应力
6.2.2 水压致裂法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2)水压致裂试验
2)测试过程 4.停止增压,关闭液压泵,压力迅速下降,裂隙停止扩展,并 趋于闭合,当压力降到使裂隙处于临界闭合状态时的平衡压力, 叫做关闭压力Ps。 5.放水卸压,裂隙完全闭合,泵压为零或初始孔隙压力水平, 然后再对封堵段加压使裂隙重新张开,此时所需压力为Pr。
6.2 初始应力测定与分布
6.2.3 初始应力大小和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2)拉纳利(G.Ranalli)等人
b. 在地台中的沉积盖层,古生代褶 皱带的裂缝块状岩体以及断裂带:
平均水平应力小于覆盖层的压 力,平均水平应力与铅垂应力 之比约为1:2,平均水平应力 随深度变化的近似关系为(如 上图中DE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