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论《雾都孤儿》电影改编的艺术特色.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议论《雾都孤儿》电影改编的艺术特色试议论《雾都孤儿》电影改编的艺术特色导读:其代表作之一《雾都孤儿》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作品的结构化处理、对现实场景的象征性表达以及文字和叙事技巧的使用,都为后世的电影改编者在形式与内容上提供了巨大空间。
其中,大卫·里恩1948年执导的同名电影作品,用高超的电影艺术手法完美呈现了原著风貌,进一步深化原著主题,对原作进行了精确传达与深刻演绎。
《雾都[摘要]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狄更斯,以其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充满现实批判感的作品在世界文坛中享有重要声誉。
其代表作之一《雾都孤儿》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作品的结构化处理、对现实场景的象征性表达以及文字和叙事技巧的使用,都为后世的电影改编者在形式与内容上提供了巨大空间。
其中,大卫·里恩1948年执导的同名电影作品,用高超的电影艺术手法完美呈现了原著风貌,进一步深化原著主题,对原作进行了精确传达与深刻演绎。
[关键词] 《雾都孤儿》;狄更斯;艺术技巧;电影改编
英国作家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论《雾都孤儿》电影改编的艺术特色由..收集整理提供,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 Dickens)出生于19世纪初,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他的流行小说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他于27岁时创作并发表了代表作之一《雾都孤儿》(又译《奥利弗·特维斯特》),以当时社会穷苦儿童的生活境遇为主题,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并在近两个世纪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不断被翻拍成各类影视作品。
狄更斯童年时生活艰难,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举债者监狱,从小就被父亲带入酒店表演节目,并在皮鞋油作坊做学徒,大部分时间只能靠自学补充文化知识和文学修养。
16岁时,狄更斯成为一家律师事务所的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世态人情和各种社会现象有了广泛观察。
不久之后,他担任报社的采访记者,从而对英国上流社会和议会政治中的种种弊端也有了深刻认识。
童年经历的深刻烙印和少年时期对社会的认识与观察,为狄更斯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37年,狄更斯首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发表。
次年,27岁的狄更斯又发表了他的代表作之一《雾都孤儿》,这部小说以当时社会穷苦儿童的生活与处境为主题,从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黑暗面与丑恶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震动。
其后,狄更斯陆续发表了《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
《双城记》《远大前程》等一系列代表作。
这些作品致力于反映社会现实理由,为狄更斯蜚声世界的文学声誉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由于情节与内容的典型性、作品结构和叙事技巧的特殊性,也受到后世影视创的青睐,不断被搬上各类银屏,《雾都孤儿》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会批判性质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的身世及遭遇。
主人公奥利弗是一个弃婴,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历经饱受折磨的学徒生涯,逃到伦敦却误入贼窝被迫成为扒手。
他一度逃出劫难,却重新被虏回贼窝,善良的女贼南希最终为救他而被杀害。
最后,奥利佛历经艰辛,终于查明身世与亲人团聚。
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一样,《雾都孤儿》以反映最底层的现实生活,揭露出当时英国社会诸如福利院黑暗、童工压榨、少年犯罪、街头帮派等理由。
《雾都孤儿》的故事性和情节感很强,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富有代表性的社会观察视角,都吸引了诸多艺术家对其进行再创作。
这部作品被改编为各种影视剧、音乐剧及舞台剧,仅电影作品迄今就有二十多个版本面世。
1909年,还是美国默片时代,《雾都孤儿》就被搬上银幕;1912年,英国人也拍出了自己的《雾都孤儿》电影。
此后,1916年、1920年、1922年和1933年,《雾都孤儿》频繁被众多电影人搬上大银幕,不过其中只有1922年弗兰克·劳埃德执导的版本被认为第一次完整还原了小说的味道与风味。
直到1948年,英国导演大卫·连恩执导的《雾都孤儿》引起轰动,被举世公认为是各改编版本中的典范代表。
此后的几十年里,《雾都孤儿》仍然继续受到追捧,英国BBC分别于1985和2007年两次将这部作品搬上电视荧屏。
1968年英国导演卡罗尔·里德的歌舞版本、1997年美国导演托尼·比尔版本也风靡一时。
2005年,世界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这部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生涯的一大转折点,更为人熟知。
从以上频率来看,《雾都孤儿》的影视作品几乎每隔数年就会出现新的改编版本。
无论电影、电视剧、音乐剧、舞台剧、动画片、木偶剧等,似乎都非常钟情于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少年奥利弗。
这一点除了与狄更斯作品在世界文坛中的主流地位有关,也与他作品的艺术创作技巧密不可分。
狄更斯非常擅长制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并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这种戏剧性同时也是优秀电影必备的魅力所在。
由于狄更斯擅长真实还原底层社会,小偷、、艺人、流氓都是他作品中的常客,这也造就了他注重口语表达的创作特点。
这一点
在影视表达中,能够使编剧和演员更加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典型人物的口语化语言与狄更斯作品中深刻的现实主义内涵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其次,狄更斯对作品的结构化处理也类似于电影语言的表达手段。
他擅长通过对场景的真实还原,映射人物内心,向读者描述出一系列逼真的主客观世界,这种重视场景作用的特点与电影表达非常契合。
电影作为直接诉诸观众视听感官的艺术语言,通过构建直观场景以传递人物感情的方式是最常见的表达手段之一。
此外,狄更斯的作品中一般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这与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一致,更利于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间的互相转化。
二
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不同导演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著名导演大卫·里恩的改编被公认是众多翻拍作品中的最佳版本。
1948年,大卫·里恩刚刚结束《孤星血泪》的拍摄,在对狄更斯作品改编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导演进一步深化电影主题表现手段,通过对原作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方式的深刻理解,对《雾都孤儿》进行了精准传达与深刻演绎。
影片以小说为蓝本,结合导演对作品社会现实的理解并成功运用电影语言中的特殊技巧,真实还原了原著的精神与风格。
《雾都孤儿》的小说将象征手法和写实主义结合在一起,用一种富有跳跃性的“蒙太奇”叙事技巧,铺设日常生活中各种动作、服装和场景,以映射人物的痛苦与挣扎、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这种具备象征色彩的叙事手法给作品带来了更具感染力和冲击性的现实感。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曾描述一个假想的来访者来到伦敦贫民窟时看到的情景:“他终于来到了那比较偏僻和行人稀少的街道,和他以前走过的街道很不一样。
他在摇摇欲坠的屋檐走着——屋子当街的一面歪向人行道;脱落了灰皮的墙仿佛在他走过去的时候就要塌倒似的;烟囱有一半垮掉了,有一半摇摇晃晃,眼看就要倒下来;窗户则由几根生锈的铁棍支撑着,被时间和尘土腐蚀得差不多了,总之是满目凄凉,无人过问……一些木头小屋立在那臭垢烂泥之中,颤巍巍的,眼看就要倒下来——有的确实倒下来了。
抹着烂泥的墙壁,朽老敝败的房基,每一个令人厌恶的贫穷景象,每一堆叫人恶心的垃圾、烂物和污垢,所有这些便是那臭沟两岸的装饰品。
”[1]对小说场景的描绘真实还原了当时破落而充满潮气的街道,也将读者的心情带入故事主人公沉郁破败的境遇之中。
影片中大卫·里恩通过约翰·布里恩设计的布景,将原著中的类似场景带给读者的观感通过电影手段真实再现出来,取得了生动
效果:“约翰的布景,不论是厨房、济贫院,还是伦敦贫民窟里那阴森可怕的小巷,也不论是那无人修缮、令人胆战心惊的每一道歪歪扭扭的墙,都富于想象地唤起了小说中的气氛。
我记不起来在英国电影中还有哪些更能代表某一历史时期的布景,可以把写实主义和想象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像20年代的德国电影那样的气氛。
”[2]
电影语言是以空间形式呈现的语言,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色彩、服装、念白、音乐、音响效果、摄影效果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大卫·里恩为还
试议论《雾都孤儿》电影改编的艺术特色导读:论《雾都孤儿》电影改编的艺术特色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56.
[2]于卫平.创造性叛逆:从文学文本到电影影像——论外国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3][法]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外国电影理论名著[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34.
[4]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