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业语文综合卷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假作业语文综合卷答案
1. D (3 分。
A.guan; sai /se: zheng / zlieng o B.gei / ji ; bi an/ pi an ;zai。
C. lud/ke; xun ;
jT /ylo D.qun / quan; bi /bai; lan / lan)
2. C (3分。
A项错在“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
B项错在“提升”和“意识”搭配不当。
D项不合逻辑,错在两面对一面)
3•“自主招生”是一种高校通过自行组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方式,选拔并录取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制度。
(4分。
符合定义形式1分,“自行组织”1分,“签订协议”1分,考试对象1 分)
4.(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3分。
答对一点1分, 答对
两点3分。
其他合理答案正常判分)(2)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
(2分。
语意1分,修辞1分)
5. C (3分。
只是)
6. B (3分。
③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④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⑤是表现赵生的狂妄而非率性)
7. A (3分。
因果关系不当)
8.(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岀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善恶行迹。
(3分。
“虽”、“宿疾”、语句通顺各1分)(2)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
(3分。
“然”、
“不吾见”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3)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
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4分。
“恶”、“恶言秽行”、“自晦”、语
句通顺各1分)
[附]《乞者赵生传》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里的人。
即使有好事的人时常召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他的过错和恶行。
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
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岀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善恶行迹。
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有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谪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途上见到他,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
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
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
”我答应了他。
不久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将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
”我回答说:“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泰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
”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
僧人超岀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才到那儿)。
”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
” 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
你能够自我修养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
”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听从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
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
”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
从此知道赵生不仅仅持有方术,也是知道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
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看到瞳孔,是碧绿色的。
他曾经自己说生于甲寅年,至今一百二十七年了。
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
侍奉五台山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他,游走四方。
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蒋君一同学习。
蒋讨厌他,用药毒伤他的眼睛,于是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
居住在兴国时,他畜
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
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
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但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9.(1)残柳、老荷。
(2分。
各1分,只写柳、荷、风不得分)
(2)第二联,上句抓住“万井人烟”从空间上实写了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下句抓住“千年王气”从时间上虚写了历史的深远,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4分。
表现手法2分,简要分析2 分)
第三联,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
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
(4分。
表现手法2分,简要分析2分)
(3)①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②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③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
(4分。
一点2分,2点3分,3点4 分)
10.(1)靡有朝矣(2)来者犹可追(3)疑义相与析(4)直挂云帆济沧海(5)术业有专攻(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7)濯清涟而不妖(8)气吞万里如虎(8分。
每句1分)
11.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④使文
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
(4分。
一点1分)
12.①千变万化的图案体现着美学情趣;②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③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
(4分。
每点2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13.(1)文中老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
的西北农民形象。
(4分。
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为2分)(2)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沉浸着
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2分。
每点1分)
14.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
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6分。
前三点每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
满分6分)
15.①写作目的;②写作与生活的关系;③全书的编排特点。
(6分。
每点2分)
16.①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是非常可怕的;②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构成历史的质感;③让感官
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或唤醒各种感官)。
(6分。
每点2分)
17.写作:①借写北京记忆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迷失;②用人事来折射城市的变迁;③注重细节。
(4分。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编排:④每篇独立又相互呼应。
(2分)
1. A
2. B
3.(1)文学作品要有留白,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
(2分。
每点1分)
(2)《巴黎圣母院》(或《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海上劳工》);曹禺(或万家宝)(2 分。
每点1分)
4.答案示例:
(1)赞同改为“珍珠桥”:易写易记,朗朗上口;水似珍珠,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或赞同保留“砧杵桥”:内含古诗文典故,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富有生活气息。
)(5分。
每条理由2分,修辞1分)
⑵赞同改为“茅台市”:符合经济时代的特征;加强了对地方产品的宣传,因为“酒好也怕巷子深”。
(或赞同保留“仁怀市”:仁德播后世,关怀流四方,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同时具有浓厚的历史感。
)(5分。
每条理由2分,修辞1分)
5.C(3分。
不久)
6.B(3分。
①为“至奇”表现;⑤为侧面烘托;⑥为他人揣测,属侧面烘托)
7. A (3分。
“原来是军官”错)
& (1)我考证他的行为,大概也是在当时失意的人的作为啊。
(3分。
“考”、介宾后置句、语气各1分)
(2)全乡人都扶老携幼,像狐狸兔子一样逃窜潜伏,从芦苇丛中探头窥视。
(4分。
“举”、“狐兔”、“窃”、语言通顺各1分)
(3)从此无论知道的与不知道的,(都)才叹服老僧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人。
(3分。
“无问”、“固”、“非常”各1分)
[附]译文
里巷中的侠客,稍有一点儿特长,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自己。
我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感到非常奇特,但是老人混迹于僧人中而终老一生,(这是)为什么呢?我考证他的行为,大概也是在当时失意的人的作为啊。
唉!明代末年,不整治军政,且任用下属操之过急,试用一次不见效,就随即抛置一旁。
(这些人)既然已经无处归附,就往往颓废堕落,放纵自己,老僧大概是他们一类人吧?可惜老僧的英略武备,仅仅表现在关桥一战,可是国家已经灭亡了。
关桥是我们禾郡治所东南的交通要道。
崇祯年间,老僧带领他的门徒在此筑屋修行,气宇轩昂,不善于表现出一般僧人的情状。
经常整日端坐,有拜访他的人,只是瞪着眼睛看不起身。
问他岀自何处,也只是笑而不答。
乡里人大多轻视他。
顺治二年秋天,清兵南下,游骑到了关桥。
老僧拿出所持的禅杖,扛着上前,依桥而立。
游骑到了,大声呵斥他,也不后退。
于是拉弓射他,多次射,他多次握住箭头,兵刃交接,鼓声四起。
老僧迎刃而上,击杀了数十人,游骑都咋舌惊恐离去,告诫不要触犯他。
正当这个时候,全乡人都扶老携幼,像狐狸兔子一样逃窜潜伏,从芦苇丛中探头窥视。
远远地看见老僧出门上前格斗的时候,旌旗遮蔽了天空,盔甲盾牌排列得繁密森严,老僧奋身在雪白的兵刃中搏击战斗,闪烁腾伏,左冲右突,所向无敌,乡里的男人妇女,没有不颤栗流汗、拍手叫喊的。
从此无论知道的与不知道的,(都)才叹服老僧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人。
已经免除战祸,乡人各自回家,所有老人孩童烧香叩拜,老僧笑而不予接纳。
后来数年,老僧外出拜访名山,最终不知到哪儿去了。
有人说:“老僧曾经自号海涵,称他的徒弟叫月照。
老僧精通拳术棍法,像少林派的路子。
”有人说:“有人曾经跟从老僧出游,在路上遇到官兵,急忙中来不及躲避。
不久营帅传令到大帐中见面,老僧与营帅握手流泪,像平生好友一样问劳问苦。
私下听他们的谈话,好像老僧过去是做过军官的人,终究没有人得知他的真实情况。
”这是徐学观老人所说的。
我既感慨老僧混迹在僧人中,不能够在世人面前表现岀来,又可惜徐学观老人写了文章,却流传不广。
于是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
9.(1广渺渺天涯”表现了担忧之情;“浮云流水”表现了不舍之情(2。
每点1分)
(2)诗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怆的秋夜孤吟图。
庭院幽深,瑟瑟秋风,摇动翠竹,掀动帘幕,客房者惟有孤灯相对,自吟自怜。
(3分。
特点“萧瑟凄怆”1分;画面描绘2分,其中“帘”“竹”“院”“客”“灯”每两个意象描绘合乎情境1分)
(3)同: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1分)。
第一首“何必”表达了面对别离的豁达,对朋友的宽慰(1分);第二首“无端”表现幽怨之情,“思乡万里心”表现思乡之情;(1分)。
异:第二首还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1分),“一夜空阶雨”烘托思乡之情(1分)。
10.(1)弩马十驾,功在不舍(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蓝田日暖玉生烟;只是当时己惘然(4)小园香径独徘徊(5)唇亡齿寒(6)为生民立命(8分。
每句1分)
11.(1)①自然界的积雪;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分。
每点1分)(2)①对美的热爱、对
爱的渴望;②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
(2分。
每点1分)
12.(1)自然界的春天;(2)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3)有平等的生活权利;(4)有尊严
的生存地位。
(4分。
每点1分)
13.(1)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形成呼应(2分);(2)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
哑巴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2分),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深化了主题(2分)。
(6分。
每
点2分)
14.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
(1)地位渚E是底层无名小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尊严。
(2)环境渚E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冷漠。
(3)性格渚E勤劳、善良。
(4)命运:都受到伤害,结局都很悲凉。
(6分。
每个方面2分。
答岀三点即可)
15.(1)批判科研道德的堕落;(2)痛恨院士评选的公关行为;(3)抨击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
(6分。
每点2分)
16.⑴热爱并尊重科学;(2)痛恨当代人浮躁,不珍惜良好的科研环境;(3)崇敬导师的品质;(4)忧虑于中国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受到阻碍。
(6分。
每点2分。
答出三点即可)
17.(1)细节描写;(2)①突出了传主纯真、直率的性格;②增强了传记的可读性。
(6分。
每
点2分)
1.(3分)选D(A项读音分别为hong/hong bi/bai ju/jue B项读音分别为bi/pi
gu/gu qT/xT C 项读音分别为lou/lu dang/ dang zhul/chui D 项读音分别为zhuo/duo yi/zhi yan/jing)2.(3分)选C (A项“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应改为“翻天覆地”。
B项“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应改为“莫衷
一是”。
C项“美不胜收”意为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使用是恰当的。
D
项“无可厚非”意为不能过分责备。
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应改为
“无可非议”)
3.(4分)谐音(很)调侃精神写照(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
只答“无从
把握”“陷入绝望”“超然和豁达”得1分)
4.(5分)示例:春联,红包,多么温暖的色彩;汤圆,腊肉,多么温暖的味道;团聚,拜年,
多么温暖的画面……这些温暖的记忆,带着浓浓的年味,以诗文的姿态,在这飘着墨香的书页上,
翩艇而舞。
(围绕主题创设情境3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简明连贯1分,没能体现“温暖记忆”
不超过2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选B (经世济民)
6.(3分)选C (①不能表现钱先生的“志节”;③非“直接表现”;⑥记述不了解钱澄之的“潜
德隐行”,并非真正说他的志节。
注意:④“冀接武于东林”,意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 体现钱澄之为正义而斗争的志节)
7.(3分)选B (“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表述不当)
& (1)(3分)钱先生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
(“维”“干”“去”各1分)
(2)(3分)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
(“焉”“笃” 各1分,句式1分)
(3)(4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
(“志”“俾”“告,咯1分,句式1分)
(各句翻译句意不通顺的,要酌情扣分)
附:《田间先生墓表》参考译文
先生姓钱,名澄之,字饮光,是我祖父辈的人。
在我尚未成年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带领我们兄弟到安庆参加乡试,返回桐城,经过枫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
第二天天刚亮, 先生就拄着拐杖敲门进来。
我的父亲很惊讶。
钱先生对我父亲说:“听说你的两个儿子都是如同我辈一样读书做学问的人,我想见识他们的志向,担心失之交臂。
”我的父亲喊我出来拜见先生,先生回拜,我的父亲长跪着搀扶先生,激动了很久。
从此,先生每次游历吴越之地,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
先生出生在明朝末年。
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御史,是魏忠贤的余党,他到安徽巡行考察,排场盛大,去拜谒孔子庙,围观的人很多(像一堵墙)。
诸生正出门迎接,先生忽然冲上前,攀上车拉开车帷,大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御史非常惊讶,命令停车,先生已经把小便泼到了他的衣服上。
先生慢慢地整顿好衣冠,毅然挺立,无所忌讳地直言羞辱御史。
御史侍从的骑卒近百人,都相对而视,不敢行动。
御史正庆幸自己从魏忠贤案中脱身,担心自己的名声传扬出去,随意地把先生当作精神病给释放了。
先生因此名闻天下。
在这个时候,几社、复社刚刚兴起。
钱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情最好,于是组成“云龙社”来联合吴淞一带的文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
钱先生形貌伟岸,自负有经世济民的才华,经常想要在国家危难中建立功名。
等到(参与南明隆武、永历政权抗清,失败后)从闽中归来,于是隐居田间,研究各种经典,教书以维持生活,八十二岁去世。
他所创作的《田间诗学》以及文集流传于世。
我的父亲闲居在家时,经常喜欢谈论前辈们美好的志向节操,来说给我们兄弟听。
然而所能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浚先生。
杜浚先生寓居金陵,天天到我们家,教导我们屏除俗学,专心研究经书、古文,和钱先生对我们的勉励一样。
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等到我的哥哥猛然醒悟有志于此,可是各位先生都已经去世了。
我常常后悔独自学习而无所取法,并且我的哥哥中年也去世了。
我每每想起父兄和各位前辈的话,未尝不内疚自己有负于平素的志愿。
杜浚先生去世的时候,我都有所记述,可是钱先生的同宗后代远在先生的故乡,先生平生人所不知的德行,无法知晓,而现在我这不才之身,也离死期不远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
尽力镌刻,一定能立碑。
乾隆二年十二月望日前第五天,后辈方苞写下这篇墓表。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4分)①描写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嫩、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
(2分)②手法:拟人、对偶(2分)。
(2)(2分)参考答案一:“万里”强调空间渺远,蕴涵飘零天涯而欲归家不能的苦闷;(1 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
(1分)参考答案二:“三年”点明时间漫长,流露羁旅的愁苦和疲惫。
(1分)为尾联抒发作者的悲情做铺垫。
(1分)
(3)(4分)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
前两联先写欢乐春景;中间一折, 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乘骐骥以驰骋兮(2)人至察则无徒
(3)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4)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江山代有才人出
(有误,则该空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4分)本节从视觉、听觉、触角(或“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2 分)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
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做铺垫。
(2分)
(4个角度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3个目的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
12.(4分)(1)结构上: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
叶及生命(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2分)
(2)内容上: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飘落的美丽,表现了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2分)
13.(6分)(1)(3分)运用了插叙的方法,(1分)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景与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
了文章的主题)。
(2分)
(2)(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涂满”等词语,赋予初春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
(2分)
14.(6分)(1)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失的忧伤。
(2)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
(3)从落叶飞舞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4)从宝宝欢快活泼和银杏叶春夏蓬勃生机中,感悟岀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5)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6分)(1)理由: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1分),历史短暂(1分),没有大作家(1分), 文学成就的影响弱(1分)。
(2)指代内容:城市里热爱文学的多数人(1分);多数人的文学活
动(1分)。
16.(6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指出了这些作品与时代、大众、生活相当隔膜,缺乏
鲜活人生的真切感受这一弊端(2分),与深圳大量“打工文学、网络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源自真
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进而揭示出“文学城市” 的应有内涵:
贴近大众,贴近生活(2分)。
17.(6分)(1)(3分)城市的文学影响力固然离不开大作家的支撑(1分),城市中大规模的
文学爱好者群体、高密度的文学活动以及高数量的文学作品产出也有着重要的价值(2 分)。
(2)(3分)部分网友和媒体固守个人偶像崇拜和文化精英意识,忽视大众的文学热情和文学活动(1分),最终将会使市民整体文学素养下降(1分),文学天才的成长就会失去适宜的环境而夭折(1分)。
四
1. B (A 项nf/ni she/shf zai; B 项lun / guan gian/guan clbu/xiu ; C 项xian bao / bo heng
/ h eng; D 项pfng / bing pi ai/yi)
2. A (“不以为意”意思是不放在心上,这里应用“不以为然”,表示不赞成;“弹冠相庆”,
贬义,比喻因即将做官或有喜事儿互相庆贺;“冰释前嫌”意思是像冰融化一样消除以前的怨恨,
与语境不符,应改为“涣然冰释”)
3.市政滞后(不足)、人口过多、治安严峻、地理环境差。
(每点1分)
4•例:父亲,你的教诲像一盏灯,照亮我前程;你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遮挡风雨。
你用最朴实的
方式表达你的爱,你的爱足够我一辈子享用,祝父亲节日快乐!(两个完整比喻3 分,1句1分,2
句3分;表达感激和祝福,2分,“感激”和“祝福”各1分)
5. B (稍:逐渐)
6. C (①说明他少年有豪气,②只说他做出选择要做官,⑥是他的处世态度)
7. D (“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错)
& (1)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
的宋城定居下来。
(禄:使……享受俸禄;状语后置;句意各1分)
(2)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
(见幸:被宠幸;弓I:推荐;止:推辞;句意各1分)(3)北宋就推行(致力)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
(晏然:
安宁;弛:放松;句意各1分)
9.(1)枫林。
枫叶荻花秋瑟瑟(2分)(2)一是晚年贬官远赴外地,离别亲人朋友,容易牵动
愁情而落泪;二是沆落江湖的乐人演奏了哀切的水调子,与诗人被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产生了同是沦落人的感慨,因而流泪多。
(4分)(3)第一句写景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为筝曲的演奏提供了典型环境);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
手法,想象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4分)
10.(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2)虽一毫而莫取;(3)唯见江心秋月白;
(4)来吾道夫先路;(5)雕阑(栏)玉砌应犹在;(6)子欲养而亲不在;(7)非淡泊无以明志。
11.用看似矛盾的表述突出其职业精神(2分);标题充满悬念,吸引读者。
(2分)
12.他是一个执著于理想、忠于职守的失败英雄;他爱事业如生命,爱船胜过爱自己,船进水下沉时,他指挥大家抢救;大家弃船逃跑,他选择和沉船在一起,这是他执著的信念和追求。
(每点2分)
13.讴歌船长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却以疯子形象展示给读者,引发人们对悲剧英雄的思考与同情;沉船时,船员纷纷逃命,船长却坚守岗位与船共存亡,凸显船长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我”
对疯船长的理解、崇敬,而其他人冷漠、嘲笑,提醒人们对失败英雄要有宽广的胸襟,多一份理解。
(每点2分,答对任何两点即可)
14.世俗以成败来论英雄,但并不是每一个执著追求的人都能成功;执著奋斗的失败者应受到尊敬,同样是英雄;英雄成其为英雄不是因为某件事的成功,而是其忠于职守、敬业的崇咼精神。
(每点
2分)
15.商业化改造历史街区、古村古镇;不尊重历史,胡编乱造影视作品。
(3分)重新打造的文化
遗产失去了文化内涵;伤害了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承。
(3 分)
16.文章先列举历史街区改造和影视作品改编中出现的文化糟蹋现象,再分析此类现象产生的社会
根源,最后告诫人们“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6分)
17.历史街区的改造应保留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独特的精神;宣传历史名人应尊
重历史,不能借历史戏说,更不能无中生有;历史文化建设应保持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
美感。
(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