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解析
提要: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

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空间、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

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

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

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

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

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

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

”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1.道路(Paths)
2.边沿(Edges)
3.区域(Districts)
4.结点(Node)
5.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以上便是几种对城市空间构成的分析,本文主要依据凯文?林奇的分类来解析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本质
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

城市空间与什么有关?是什么决定着城市空间的好坏?为什么巴黎的城市很美?城市空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许多疑问,期待我们去探究。

平面城市模型城市
“在现代城市这一级规模上的大量三维设计问题中,已证明二维符号的传统范围对目前的工作是根本不适应的”
-培根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
面、模型上。

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

规划部门县设计平面,再做模型,最后我们看到一个丰富多样的美丽模型,里面的建筑有圆有方,有斜角,错落有致,天桥相连,形成一种繁荣发展的景象。

领导和开发商聚集在模型前品头论足,讨论这里该高一些,那里该退后一些,屋顶该是坡顶还是圆顶,仿佛城市将来真的会变成这样。

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
许多实例告诉我们是不行的,过去用的城市平面、城市模型即轮廓线及沙盘模型的方法已经不正确,因为城市空间真正的本来面目并未全部被反映出来。

举一个很简单的计算机绘图的例子:请你在AUTOCAD的line命令中,输入如下点坐标:(15,0,0),(15,15,0),(0,15,15),(0,0,25),(15,0,30),你会看见画出的是一个封闭的正四方形,从侧面看时,它又变成了一个怪怪的不封闭的折线,而空间视角它又变成另一个样了。

可见,用平面、模型表达空间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当今世界存在着不少这种由平面和模型设计出的城市,其中不乏成功之作,但有不少是败笔。

我把它们称为“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因为尽管那些城市的平面和模型是美的,甚至是动人的,但是走在其中就远不如人意了。

图1 昌迪加尔城市中心平面图
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美国城市设计专家E.D培根在《城市设计》一书中评价:“柯布西耶在他的政府建筑群建规划了铺砌规整的联系道路,同时还规划了一栋附加的建筑。

他的建筑群相互之间离得如此之远以至让它们主宰所在空间的想法失败了。

而且不论在铺砌多少,这种想法依然无法实现。

”这个设计无疑是失败的,尽管柯布西耶是多么伟大的建筑师。

该中心占地89顷,地面为步行广场,地下为汽车道及停车场,整个中心与城市之间布置假山,与几何形状建筑对比,但建筑与建筑之间距离过大,失去了城市的尺度。

同时因为柯布西耶把人车立交,偌大的广场只有人在其上行走,又没有足够的植被和小品,更显其空旷。

但也许这正反映了柯布西耶对自然的一种理解。

由上面的一张草图可见到柯布西耶的不同的自然态度,这种冷漠对待自然的态度不是我们要学习的。

巴西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

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

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

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

整个城市没有生气。

”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

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

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

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

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前半个世纪的方法早已被全面否定。

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

80年代里昂·克里尔(Leon Krier)和罗伯?克里尔(Rob Krier)的城市理论和提案把这种想法具体化到极致:理想的城市形式是重返前工业社会以街道与广场为中心的城市生活;城市设计的过程是一个重建传统城市纹理与公共空间的过程,如同修补衣服一样,将这半个世纪被破坏的纹理补回原状。

也许这些理论有些极端,但从另一方面,西方建筑师已在寻找新的方法,旧的方法早已陈旧不堪。

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
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

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

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
身其中陶醉了。

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

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

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

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

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

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

”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

我觉得这一点无须向西方建筑学习,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

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

我觉得只有中国园林里才称的上有设计的空间,因为在那里人的感受是全面的是包罗万象的。

解析城市空间
城市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对城市空间无法进行具体分析,不能进行整个研究,我们必须先将它分解后再分而治之。

同时,城市空间又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包罗万象俄感受。

因此,在这里根据凯文?林奇从人的认知角度归纳的城市的五个要素: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我们就从城市中的线??道路,面??边沿,点??结点和标志三个方面,从城市中行人的角度对城市空间加以(分)解(分)析。

(一)道路

重要性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要素。

美国一位科学家讲过:“如果城市的街道看起来有趣,城市就有趣;如果它看起来很单调呆板,城市就显得单调呆板”道路、街道是城市空间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地位无法替代。

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因为中国传统的交往空间就是在街道,南方的许多小镇中沿街房子都是大敞门窗,住家就在路边沿街而坐,或聊天下棋,或纳凉休憩。

吴良镛先生曾说:“如果说欧洲传统的交往空间主要在广场,中国日本传统与欧洲广场相应的则是街道。

”道路在中国城市中成为最重要的空间形态。

作用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道路就是方向,也就是它提供给人们以方向感受。

另一方面,尽管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汽车和行人交通之用,但它更重要的地位是它作为人们进入并感受城市空间的路线。

通过它,人们才有可能看到城市中的美景。

也正是通过它,设计师设置了游人的运动方向,并指引人们看见美丽的街景,壮丽的标志。

其实这是设计师与其中行人的安置与被安置的关系,正如在本世纪初,勒·柯布西耶曾讲过的一段令人激动的话,
“人们用石头,木头、水泥来建造房子和宫殿,这就是建筑活动。

“但,突然见你触动了我的心,你对我作了好事,我感到愉快。

我说‘这多么美啊!’这
便是艺术,艺术就在这里。

“我的房子是使用的,谢谢你,正像我感谢铁路工程师和电话公司一样,但是你们没有触动我的心。

“如果墙壁从天而起,使我感动……你把我安置在一定位置上,让我的眼睛望见它,使我产生了一种思想,一种非言语或声响所能激发出来的思想。


这是柯布西耶在谈“什么是建筑时”的一段话。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安置建筑中人的位置以便欣赏建筑,在城市设计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好的城市设计使游人沿设计好方向前进,在途中按计划的发现、惊讶和思考,从而让人们体会到城市中最美丽动人的一面。

而这就是通过设计道路来达到的。

道路元素: 道路包括:对景、景观、小品、铺地、植物等元素。

对景道路就是方向,但同时人的运动还需要目标的吸引,对景就是吸引行人向前运动的目标。

景观即人在道路中在运动中可看到的使人产生情绪的任何事物,包括静的与动的。

小品是道路上的装饰和器具,如同建筑中的家具和装饰物,如雕塑、喷泉、垃圾箱、报兰等。

铺地是地面的机理和纹理,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有时甚至主宰整个空间,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厅广场。

道路的发展演变告诉我们,要重视研究步行路。

步行街道才是我们城市建设的重点,才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

西方国家的城市中心道路发展经历了几个过程。

开始,城市中都为步行路,尺度小但亲切宜人。

第二步,拓宽大路为马和马车行走,于是产生了马路与人行路,尺度渐大,路也渐宽。

第三步,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汽车的出现和普及,把城市街道一下子推到了环境危机的边缘。

马路不断加宽,人行道愈来愈窄,穿梭的汽车让人提心吊胆,中世纪马车时代的城市构架,高密度的城镇人口和居住环境,工业污染、交通拥挤,城市中心区完全陷入瘫痪状态。

致使沿街商店迁移,由于地价昂贵,街道狭窄,空气和噪声污染严重,缺乏停车场地等一系列的矛盾突出。

原来的中产阶级无法忍受,纷纷迁往环境宜人的郊区,零售商也随之迁移到郊区。

从而使一向繁华的城市中心区逐渐走向衰落。

第四步,70年代初,西方世界爆发了能源危机,迫使人们从节约能源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评价郊区的购物中心的开发及中心区的衰落。

因而认识到中心区出现了社会、文化、景观、商业活动等各方面的危机,也给城市原来的空间结构带来了致命的损害。

为了复兴重建原有的城市中心区,西方新建改建了许多步行街,从人车平面分流到立体人车分流,人再次成为道路的主人,空间尺度又重新亲切宜人了。

这些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西方城市建设走过的道路就是我国城市建设将要走的道路,但是他们走的弯路,我们要及早避免。

清华大学的刘小石教授曾提出过:“城市中什么是‘现代化’?把高楼、立交桥、高速公路看作是‘现代化’是一大错误。

”这个错误西方也曾犯过,他们走了一个弯路。

那是汽车大发展的时代,人们心中的未来是一个汽车的世界,那就是汽车城市。

到处是高速公路,汽车旅馆,汽车超市,露天影院,人们可以在汽车上逛商店、看电影、办公、吃饭、睡觉。

但是现实使他们认识到步行街的作用和意义,欧美普遍的建设了城市中心步行街,“步行环境”成为欧美国家诠释“现代化”的答案。

我们的规划部门应尽快转变思想,以适应时代的潮流。

另一方面,对于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新旧城的矛盾重重的中国来说,研究、建设城市步行街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要。

在城市中心区适当新建改建步行道、建设城市步行系统既保持了传统商业街道的艺术魅力,有融合了购物中心所具有的安全、方便、舒适、多功能的特点。

它对于增强市中心的凝聚力,提高商业营业额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在旧城中,步行街很好的保护了旧城的街道构架,同时改建步行街道使古老的道路焕发了青春。

步行街,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它的出现却给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带来了许多新概念,因此,美国一位建筑师称之为“步行者革命”。

步行街
步行街道分为全部步行街、步、车共存道,步、车立交道三种。

全部步行街即在城市的某些区域封闭若干街道,禁止机动车通行,只供人流交通的道路。

除全部步行外,我国多采用步、车共存的道路方式,但我们的居住道路应该再弯曲一些。

我国的一些居住小区中的道路,为了避免汽车交通对居民的威胁,采用了人、车在平面上严格分行的形式,看上去人走人的路,车行车的道,但在现实生活中弊病不少。

首先居民不一定会按设计者的安排行走,无论是车行路与步行路,他们只喜爱走较近的路,而且他们经常在宅前活动。

其次,汽车司机认为道路是人与车分行的,且道路一般都设计得便于汽车行走,即直路较多,于是车速比在不分行的道路上要快许多。

由于这两方面原因,这种道路的设置造成的伤亡事故更多。

因而产生了建设新的步、车共存的居住道路的构想。

步、车共存并非人、车混行,而是以保证步行者的舒适安全为主,并非人行道只是车道的附属。

允许低速的汽车通行的同时,保证自行车和行人交通的顺畅。

这里步行者是道路的主体,因而道路不再是笔直,而自然成为了曲线。

人车立交的道路系统,在国外已建设多年,大致有两种模式。

一是美国明尼阿波利亚是模式。

该市于1955年开始兴建人行天桥,至今已初步形成网络系统,这些天桥与众多的建筑的二楼平面连接起来,从而逐渐形成了新的双层平面城市。

到目前为止,这些人行天桥联结了35个街区,沟通了四百个大百货公司和几百家店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步行商业街。

大型停车场都设在市中心的边沿地带。

从停车场到步行天桥的距离平均只有300米。

冬季,封闭的步行天桥给顾客提供了很多方便和保护,因此使用率极高,平均每天都有四万人次通过。

早期的步行天桥为6.6米宽,现都为4米宽2.2米高,采用带空调设施的玻璃围护结构,轻巧剔透,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城市空间。

二是法国巴黎德方斯新区模式。

巴黎于1967年建设新区,整个区域由两个平面构成,一是车行平面,二是人行平面,二者是一次性建设起来的。

一个逐渐形成,一个是一次性投资建成。

前者的模式更值得我国借鉴,因为这种模式跟接近我国国情,也更为经济,我国的各大中城市中都已经建设了不少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在此基础之上,分期的把沿街商店、百货公司的二层平面与天桥一个个连接起来,就将在部分区域形成一个新的步行平面,从而与汽车隔离开来,也更有利于顾客购买商品。


以下两个实例是考虑人运动中在空间中的感受而设计的典范,同时是空间引导行人的经典。

1. 巴黎老城区道路
同北京一样,巴黎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不同的是,至今,巴黎市中心区最古老的区域仍旧保持着古城的历史风貌。

这一点完全归功于巴黎市长近二十年对巴黎老城区不懈的修复。

八十年代,靳羽西曾访问过当时的巴黎市长希拉克,希拉克讲:“在巴黎有许多古老的建筑,我们的任务是维护它们,最重要的部分是巴黎市中心,也是全市最古老的部分,这需要我们最谨慎地从事,将它们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的恢复过来。

这里不能建新房,只是维修就建筑。

”因此,巴黎城市面貌气势雄伟,堪称典范。

到了巴黎市中心,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大道,东西向约八公里长,设计者总喜称其为轴线,但身在其中感到的只是道路,因而这里将其还原为道路。

这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东起卢浮宫,西至德方斯新区,途经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蒂伊勒里公园(Tuileries)、贝斯特利广场和戴高乐广场。

同时这条大道也就是巴黎的精华所在。

从卢浮宫向西望,面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经过上世纪中叶奥森曼对巴黎的改造,这条路又直又宽,大路两旁植满了树,强烈的透视效果是欧洲人所欣赏的。

但如果是无休止的直路,人们就会觉得单调烦躁,漫无目的,而此时设计师恰如其分的立起了埃及赠送的方尖碑,如同中国园林中的对景。

路给了人以方向,方尖碑成了人的目标,人们得到的空间感受是完
备的:为了看清方尖碑,人们走过了狭长的林荫道,周围一下子开阔了,出现一个南北向并有两栋建筑作为限定的横向广场??协和广场,原本单调的心情,忽因对比而兴奋起来。

同时,眼前豁然出现宏伟的方尖碑和凉爽的喷泉,空间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个高潮。

再往前看,仍是直路,尽头隐约可见凯旋门的英姿,人们又被给予了目标和方向。

经过香榭丽舍大街,映入眼帘的先是公共绿地,绿树葱葱,休闲宁静。

随后一段集中着巴黎的一些著名的商店、餐馆、电影院及各国航空公司的办事处,这里游人熙熙攘攘,在宽阔的人行道上摩肩接踵,与先前的绿色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们生活旅游带来了许多情趣,不知不觉到达凯旋门,登上凯旋门顶,放眼巴黎,心中感慨无限!
这条路由于给予了人们多种暗示与感受,心理满足与激动兴奋,因而这个城市空间是成功的。

路引导了人们的视线,设置了游人的观察点。

广场使人停留,既是观察点也是运动的起点,广场中的方尖碑以及凯旋门引起游人注意,既是被观察物也是运动的目的,一切安排的恰当无误。

2.北京城中轴路
北京同样有一条著名的道路,即南起大明门(大清门),经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至太和殿的北京中轴线上的一段。

这条道路表现得十分精彩,以至于走过这里的人无不惊叹于它给人的感受。

从大明门(大明门)到太和殿,先后通过五个门,六个闭合空间,总长1700米,难怪有人说:“中国古典建筑就是一种门的艺术”。

一道道门,给了人们无限想象和充分的预期,对于增强道路的可识别性,引导人们的运动和视线,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

同时,作为空间的入口,门也成为一个空间的标志和限定。

过大清门,进入一个狭长的空间,天安门引导我们的视线;过天安门,与端们之间形成一个较小的空间,过端门,呈现出一个纵深而封闭的空间,尽端是雄伟的午门;过午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又变成横向广场,经过太和门进入太和殿前广场,顿觉宏伟庄严。

道路指引,们的框景的界定使我们体会到三个高潮,六个变化空间,人的感受是丰富的多彩的。

以下三个实例,为三种不同的步行道
3.澳大利亚悉尼科索步行街
科索步行街位于悉尼的旅游胜地曼来海滩边,原来为一条汽车及行人混行的商业街道。

1976年封闭了汽车交通,1979年将其改为全步行街,并计t划进行第二、三期改建。

科索街道改建后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游人量增加,沿街商店的营业额提高,同时美化了曼来海滩的环境景观。

设计手法
该步行街两端通向幽美的海湾,设计中力图不阻挡人们欣赏海湾景色,因而并未多植树,只保留了原有的五株枣椰树,增设了花坛,同时设置下沉式的露天演出场地。

这三项措施使得人们的视线不会受到阻碍。

但同时空间是丰富的,从四个方面入手,避免了道路的狭长感。

(1)路面的处理街道的铺地采用乳白色及深褐色为基调,用其组成的横向条形图案打破直接的单调;(2)街道小品的设置灯杆、餐桌、垃圾箱、座椅、饮水台、标志牌等的设置,丰富了街道的色彩和空间;同时灯杆、座椅和垃圾箱均用绛紫色并与铺地结合布置,使小品丰富而又统一,繁多而不凌乱。

(3)植物特色有强烈地域特征的枣椰树起到了空间上的分隔,增加了街道的层次,丰富了景观。

(4)建筑形制沿街建筑保持了老式的建筑立面及尺度,未进行大拆大改,因而道路两侧连续街面表现出充分的多样性。

通过这四方面的处理使得整个街道空间和谐而又多样,统一中不乏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