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文物6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习文物69
张玉冰
今天我们见习的文物有白玉璧、玉凿、庄严妙相象牙印和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
69.白玉璧
白玉璧:齐家文化,武威市皇娘娘台遗址出土。
壁体外径8.8厘米,孔径2.4-2.7厘米,厚0.9厘米。
质地近和田白玉,呈青白色,周边有沁蚀。
壁面光洁,但厚薄不均,可见切割痕迹。
中孔规整,系单面钻成,故两面孔径大小不一。
齐家文化玉器一大特点是工艺水平相差悬殊,大部分制作简朴。
这件白玉璧制作相对精细,较具观赏性,属国家一级文物。
70.玉凿
玉凿: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
长14厘米,宽2.3厘米,凿身为长方体,从凿背部起四面渐收分,至凿端形成两面尖刃,其中一面至刃部收分较大,故刃略偏。
有一面竖向中间内凹,微呈竖槽状。
凿背部保留解玉原岔,未做加工处理。
这件白玉凿用上等和田白玉制成,玉质晶莹润洁,琢磨光滑,工艺极为精细,为国家一级文物。
71.庄严妙相”象牙印
“庄严妙相”象牙印:明代,印高6.5厘米,印台高2厘米,印面边长4.2厘米。
象牙质,雕刻制成。
法轮钮,下为仰覆莲瓣钮座,印面镌刻阳文九叠篆书“庄严妙相”。
印背钮两边分别阴刻楷书“玄德二年口月[]日”和“赐剌麻班丹领占”。
班丹领占系岷州卫喇嘛,曾于玄德元年赴京贡马。
明玄宗在玄德二年回赐财物,以示褒奖,印应为赐物之一。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代,佛教开始传入西藏,但到9世纪中期
最后一代吐蕃赞普达玛时,佛教又被禁绝。
直到11世纪,以佛教大乘密宗为主要教义的喇嘛教在西藏兴起,陆续出现了脉系复杂的许多教派。
明朝永乐年间,喇嘛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
因该派穿黄衣,故俗称黄教,以别于穿红衣的旧喇嘛教。
黄教在西藏发展迅速,后又波及青海、甘肃等地。
甘肃洮、岷一带藏民原信红教,后来元代萨迦派(花教)得势,取代了红教地位,至明朝天顺年间,方又改奉黄教。
明政府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稳定西藏局势,推行宽松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相继设置河州、洮州、岷州、西宁诸卫,由当地藏族首领担任各级行政长官,并允许职位世袭。
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喇嘛教在藏民中的地位和影响,积极扶植宗教势力,鼓励修建寺院,由高层喇嘛负责管理当地宗教事务,并颁赐各种封号以提高他们的威望,增强他们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朱元璋曾亲自给青海瞿昙寺赐寺额,据《明史·西域传》载,此后藏教“其徒争建寺,帝辄赐以嘉名,且赐敕护持,番僧来者日众。
“甘肃岷州城东20里的大崇教寺、就是由明宜宣宗朱瞻基敕额扩建的,其支寺多达30余座。
这枚象牙印,就是上述明王朝宗教开明政策的实物见证。
因为它能与历史记载相呼应,具有考史辨实的重要价值,可视为民族和睦的象征。
印高6.5厘米,印面正方,每边长4.2厘米,牙质呈米黄色,显已有五六百年的传世历史,却仍坚腻圆润,光洁鲜亮。
印钮雕一端正丰满的法轮,稳置稳置于仰覆莲座之上。
莲瓣以双阴线勾勒轮廓,简练而又醒目。
莲座侧阴刻“宣德二年月日”,另一侧刻“赐喇嘛班丹领占”。
皆楷书,笔锋劲健,刀法纯熟。
印面为阳文九叠家“庄严妙相”四字,布局精密严整;字态端庄秀丽,线条刚柔相济,脉络通畅,一气呵成,极尽九叠印篆之华美风采。
班丹领占是岷州卫一名住持寺院的高僧,《明宣宗实录》卷23载:宣德元年十二月,“陕西岷州卫等处喇嘛班丹领占等来朝贡马。
”明代岷州卫属陕西布政使司,治所在今甘肃岷县。
政府一方面在这一带设贸易司,以茶易马;一方面鼓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和大型寺院向朝廷贡马,对贡马者给予优厚奖赏。
《明史·西域传》记述当时情况说:“诸卫僧戒行精勤者,多授喇嘛、禅师、灌顶国师之号,有加至大圆师、西天佛子者,悉给以印诰,许之
世袭,且令岁一朝贡。
72.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
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公元4-6世纪,靖远县北滩出土。
银盘直径31厘米,重3190克。
原是鎏金,现大部分已经脱落。
盘内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置列。
外圈饰相互钩联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等小动物;中间一圈浮雕古希腊奥林匹司十二神的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盘中央为高浮雕的倚豹、手执权杖的酒神,是银盘的主题花纹。
在圈足内底部有点状铭刻文字一行,这是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
1988年秋,甘肃靖远县北滩乡北东街庄的一户农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这只属东罗马时代的西方刻铭银盘。
此盘披露于社会后,立即引起文博界的关注,海内外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
尽管在银盘的时代、产地及铭文释读等方面,学者们的看法还存在分歧,但大家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此盘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靖远地处甘肃中部的黄河东岸,这一带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北道要隘。
境内的黄河古渡口至少有5处。
从两汉到隋唐,此地中外商旅使者络绎不绝。
于此地发现古罗马银盘,决非偶然。
盘子中心的青年男子,右手持权杖扛在肩,杖端以松果状物为饰,姿态优雅,神情闲适。
所倚坐之猛兽,扬首张嘴,状貌凶行,颈下鬃毛浓密像狮子,而身上遍布圆斑又像豹子。
圈足内底有属西方系统文字的刻铭。
刻铭时代明显晚于制作时代。
盘心所饰这位持杖倚善的青年男子,中外学者大都判断为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
中圈所列12头像,有人认为是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包括太阳神、月神等在内的十二神,有人认为他们是狄奥尼索斯神的眷族。
在古代希腊宗教故事中,狄奥尼索斯是象征丰收与植物的
自然神,尤以酒神著称。
相传他首创用葡萄酿酒,并把种植葡萄和采集蜂蜜的方法传播到各地去。
古希腊人热衷于饮酒狂欢,故狄奥尼索斯受到了普遍敬奉;至今欧美民间非常流行的“狂欢节”,即起源于对狄奥尼索斯的崇拜仪式。
在公元前4世纪初希腊的佩拉遗址,发现过一个用马赛克拼成的狄奥尼索斯神像,为一全裸的青年男子,手持两端有松果状饰物的权杖,倚坐在一头花豹上,与靖远所出银盘上的形象非常相似。
银盘所刻文字,有的学者说是婆罗米文或佉【qū】卢文【中国新疆地区最早使用的民族古文字之一】,更多的学者说是大夏文,系大夏贵霜时代即已采用的希腊字母草写体。
此类文字在山西大同市南郊所出大夏人曲银盘上也曾看到过。
对铭文的解读,诸家见解不一。
以研究西城史和中西文化交流见长的青年学者林梅村先生,认为铭文是说明银盘价格的,可释为“价值四百九十金币”。
关于银盘的年代,甘肃省博物馆定为东罗马时期即公元4-5世纪,约相当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罗马帝国前期与中国保持友好交往,据《魏书》记载,东罗马帝国曾三次派使团访问过北魏。
也许,这只银盘就是当年东罗马使者遗留在黄河古渡的贡品?抑或那个时代西方商旅携带的交换物?日本学者石渡美江把此盘的时代定得更早一些,在综合分析盘内纹饰的基础上,他认为此盘制作于公元2~3世纪,产地可能是东罗马帝国东方行省如地中海沿岸的亚洲或北非的某个城市,3~4世纪出口到巴克特里亚(史称大夏),并用大夏文刻上收藏者的名字,最后在4~5世纪左右经天山南路传入中国甘肃。
他说,4世纪中波斯萨珊王朝的沙卜尔二世统辖大夏时,打通了从波斯经大夏到中国的道路,所以在中国屡有沙卜尔二世以后的萨珊王朝钱币出土。
他倾向于认为,银盘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带到中国的。
石渡先生的看法可备一说,尚有待进一步论证。
这只银盘为国家一级文物,属甘肃省博物馆外展率较高的珍贵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