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单元 第2课 水份的吸收粤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植物的需求
第2课水份的吸收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课前准备:
1、用试管、根条完整的植物幼苗、胶塞、植物油组装、“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装置。
2、萝卜的幼根、培养皿、放大镜。
3、采集野蒿、狗尾草等植物的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植物的根。
2、提问:谁还记得根可以分成几类?(指名回答)
3、讲述:那么根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根的作用。
(板书课题1、水分的吸收)
(二)学习新课
1、指名学生根据事实推想根的作用。
(1)讨论:绝大部分的植物都有根,根有什么作用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根据有以上事实可以推想:根能紧紧地“抓住”土地,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3)讨论: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和养分,可是人们并不把水和肥料
直接给植物,而是把水浇在地里,把肥料撒在地里,这是为什么?
(4)教师小结。
2、指导学生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推想。
(1)讲述:我们通过思考与讨论,推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那么怎样证明呢?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怎样操作?请大家讨论。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归纳步骤:
①把带根的植物浸在盛水的试管;在水面加入一层植物油,防止水蒸发;用胶塞固定好植物。
②在试管的水面处做一个记号,标出高度。
③把上述装置放在向阳处,观察试管内的水是否会减少。
(5)观察“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①请学生观察一下,试管里的水量有没有变化?
②学生观察、汇报。
(水量减少)
(6)讨论:试管里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7)小结:由于试管内水面上
有一层植物油,它能防止水分蒸发,因此,试管里减少的水只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了,所以根确实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3、指导学生认识根的形态与根的作用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根能固定植物?为什么根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所需要的水分?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讲述:我们再来观察植物的根。
植物根上长着大量的根毛。
根毛可以伸进土壤隙里吸收水分和养料,根主要依靠根毛吸收水分和养料,如果根毛受到损伤,就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所以说,根是植物的“抽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