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北省沧州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模拟试题及解答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河北省沧州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模拟试题及解
答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B. 民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兴起
C.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
D.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纺织业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选项A,官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
选项B,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兴起,并非明代中后期才开始,故B项错误。
选项C,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所需,而不是用于市场交换,故C项正确。
选项D,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但并非最早出现于纺织业,而是出现在丝织业中,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城镇商业繁荣
C. 地域性的商帮出现
D. 资本主义萌芽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选项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选项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的城市,如松江、景德镇、佛山、汉口等,这些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城镇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选项C,地域性的商帮出现虽然也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之一,但与材料中描述的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的城市兴起没有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
选项D,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3、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A、夏朝建立
B、商朝建立
C、西周建立
D、东周建立
答案:A
解析: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因此,选项A正确。
4、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A、秦朝统一六国
B、汉朝盛世
C、唐朝盛世
D、宋朝繁荣
答案:C
解析: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
因此,选项C正确。
5、宋朝的科举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参加殿试的进士一举成名,成为“天子门生”。
这一变化说明
A.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C. 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 宋朝皇权受到科举制制约
答案:A
解析:
宋朝的科举考试中,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使得通过殿试的进士成为“天子门生”,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君主在科举制度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皇帝通过亲自参与科举考试的最高环节,即殿试,来选拔和确认官员,从而加强了君主对官员选拔的控制,也加强了君主专制。
因此,A项正确。
B项“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趋势,与宋朝科举制度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故排除。
C项“科举制度日益完善”虽然描述了科举制度的一个方面,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君主在科举制度中的作用增强,而非科举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故C项不是最佳选项。
D项“宋朝皇权受到科举制制约”与史实不符。
科举制度在宋朝是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而非制约皇权的因素。
皇帝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符合自己意愿的官员,从而巩固和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6、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加强中央集权。
这一行政区划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奠定了现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度
A.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C.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 提高了行政官员的办事效率
答案:A
解析:
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派遣官员管辖,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A项正确。
B项“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与史实不符。
元朝行省制度下,行省长官虽然权力较大,但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和监督,不能随意行使权力,更不能形成割据势力,故B项错误。
C项“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虽然也是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之一,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而非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故C项不是最佳选项。
D项“提高了行政官员的办事效率”与材料内容无直接关联。
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并未涉及行政官员的办事效率问题,故D
项错误。
7、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王充
D. 杜甫
答案:A
解析: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其文笔优美、叙事详实而著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司马迁。
8、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A. 指南针
B. 火药
C. 造纸术
D. 电灯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电灯是19世纪由英国人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电灯。
9、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下列史实反映这一特征的是( )
A. 废丞相,权分六部
B. 设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 军机处设立
D. 实行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选项A,废丞相,权分六部是明朝初期朱元璋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但这一举措发生在明朝初年,并未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故A项错误。
选项B,内阁制度始于明朝,是皇帝为加强集权而设立的辅政机构,但其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且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能反映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B项错误。
选项C,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年间,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机处成为君主专制加强的标志,故C项正确。
选项D,实行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故D项错误。
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往往先行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当旧的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时,往往通过变革政治制度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下列史实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 秦始皇确立三公九卿制
B. 隋唐确立科举制
C.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 清朝军机处设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
选项A,秦始皇确立三公九卿制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它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变革对政治制度的推动作用,故A项错误。
选项B,隋唐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
品中正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官员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目中“当旧的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时,往往通过变革政治制度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描述,故B项正确。
选项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也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变革对政治制度的推动作用,故C项错误。
选项D,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它强化了君主专制,但并不反映社会经济变革对政治制度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
11、题干: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统一了六国
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
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
答案:D
解析:选项D中提到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并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直接结果,而是在秦朝统一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选项A、B、C描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12、题干:下列关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 体现了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
B. 意在统一思想,巩固国家统一
C. 导致了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 使其他学派如道家、法家等彻底消失
答案:D
解析:选项D中的说法“使其他学派如道家、法家等彻底消失”是错误的。
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实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并没有导致其他学派如道家、法家等彻底消失。
这些学派在历史上仍然有所发展和影响。
选项A、B、C描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符合汉武帝时期强化中央集权和统一思想的目的。
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13、以下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
B. 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斥在民主殿堂之外
C. 陶片放逐法是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手段
D. 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叙述不正确的选项。
选项A,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参与政治,因此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选项A正确。
选项B,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而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斥在民主殿堂之外,选项B正确。
选项C,陶片放逐法是一种预防谋反的举措,是指把反对民主的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达到一定数量后,这个人将被放逐,以维护民主,但并非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手段,选项C错误。
选项D,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选项D 正确。
14、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这一观点
A. 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人文精神
B. 强调人应该是认识自然的主体
C. 指出人类理性高于信仰
D. 肯定人的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选项A,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即强调人的理性思考和自我审视的重要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
选项B,强调人应该是认识自然的主体是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与苏格拉底无关,故B项错误。
选项C,苏格拉底虽然强调理性,但并未直接指出人类理性高于信仰,故C项错误。
选项D,肯定人的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是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无关,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13、C;14、A。
15、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A. 秦始皇统一六国
B. 汉武帝设立太学
C. 隋唐科举制度的完善
D. 宋太祖建立宋朝
答案:D
解析:宋太祖建立宋朝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16、以下哪个发明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A. 指南针
B. 造纸术
C. 火药
D. 活字印刷术
答案:D
解析: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这一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三个选项指南针、造纸术、火药也都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其显著特点是“以农立国”,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历史的哪个阶段,也不论是哪种社会政治力量,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材料二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这种生产关系的特点是“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即拥有资金和原料的机户雇佣出卖劳动力的机工进行生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新经济因素,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答案:
(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是以农为本,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各个历史阶段和社会政治力量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国家的财政需求。
(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新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
这种新经济因素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部门的商品化生产,使得市场需求增加,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同时,机户和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也逐渐形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提供了条件。
此外,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也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以农立国”和“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是以农为本。
同时,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还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即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和部分生产资料,以满足自身和家庭的基本需求。
此外,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还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生产方式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2)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新经济因素及其原因。
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等信息,可以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新经济因素是资本主
义萌芽。
这种新经济因素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部门的商品化生产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同时,机户和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也逐渐形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提供了条件。
此外,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也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第二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俄为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俄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确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的路线。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以俄为师”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李大钊在宣传十月革命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
1.“以俄为师”的历史意义:
(1)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
2.李大钊在宣传十月革命中的作用:
(1)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2)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俄国学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3.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指导思想: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
第三题
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主要路线。
陆上丝绸之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然后通往印度、东南亚乃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过海上航路到达世界各地,与亚洲、非洲、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新航路的开辟还引发了欧
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答案:
1.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包括:有陆上和海上两条主要路线;以南海为中心;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世界各地开始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
其次,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此外,新航路的开辟还使得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开始成为常态,对亚非拉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解析:
1.第一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分为陆上和海上两条主要路线,这体现了其多线性的特点。
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以南海为中心,这显示了其地理中心的特点。
此外,材料一中还提到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体现了其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2.第二问要求根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世界各地开始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这标志着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此外,新航路的开辟还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这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为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条件,这对亚非拉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因
此,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第四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推行中央集权制等。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同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问题:
1.请列举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共同目的和影响。
答案:
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推行中央集权制等。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影响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有助于统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也可能导致中央集权过度,限制地方自主权,不利于地方特色和创新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