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和反思-63团中学祁雪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密度》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63团中学祁雪梅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九年级物理第11章第3节教材《密度》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
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
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论。
在教学中,以学生所学,所知的知识,生活素材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探究一些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设计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时,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这里的自学包括,概念、公式、实验设计、猜想、验证、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自主学习的过程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对本课教材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稍微的改动,已完成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整体设计: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预习检测。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教材中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的部分: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以检测题或者提问的方式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密度单位的读法,书写规范。
用公式解题时的注意事项等。
2、认识密度。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密度的性质。
学生明确目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3、反思如何测量各种物体的密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是学生的实验操作跟规范有序。
4、密度的使用。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密度的性质,并学会测量一些物体密度的方法,通过再次阅读教材来发现密度的使用。
【教学重点】
1.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学生理解密度的性质,并知道密度的定义方法是比值法。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并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能够理解密度的定义方法。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并加深对密度的认识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并配合讨论、展示,教师点评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完成关于物体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和实验设计,并完成探究目标的小组分工,第2课时进行探究实验,得出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大小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的结论,总结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及分析过程进行描述性展示,得出实验过程中该有的注意事项。
教师对本节课做小结。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3、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理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4、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生活中出现的“新鲜”事物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有复习检测答案、演示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控制变量法)、课堂导学案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等。
【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
预、复习检测(20分钟)
一、请完成下列问题。
(10分钟)
1. 1m= dm= cm= mm
1m2= dm2= cm2= mm2
1m3= dm3= cm3= mm3
2. 1.5kg=( )g
3. 天平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密度的定义:
5密度的公式:
6计算:某物体的质量为10kg,体积为1m3,计算出该物体的密度?
拓展:
1、如果有一个物体的密度是10 kg/m3,体积是1 m3,该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2、如果有一个物体的密度是10 kg/m3,质量为10kg,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3、某物体的质量为10kg,体积为1000 dm3,计算出该物体的密度?
二、组长检查组员完成情况,教师抽查并点评(5分钟)
三、学生对预习内同进行巩固(5分钟)
进行新课(20分钟)
1、你认为一个物体的密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
2、如何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3、我们该怎样去设计自己的实验?
各小组领取自己的实验任务,设计出小组的实验步骤并注明各个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控制变量、我们是如何验证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你还记得么)
4、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说明本组的实验步骤,其他小组给予补充修正(重点在测量质量和测量体积的方法上)。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点评总结(5分钟)
进课堂反馈每位同学完成实验报告的部分填写
实验目的:
实验猜想: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第2课时)
一、复习反馈(随堂抽问)(10分钟)
1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3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予反馈
二、进行实验(15分钟)
1学生小组内两人一组完成实验(两人一组的实验目的与本组实验目的相同)
结论:
3各学习小组展示实验过程,分享实验结论,
4得出结论:密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练习1、一瓶水倒掉一部分,则剩余部分的水的质量,体积,密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练习2、判断对错:
(1)一块铁锯去一半,它的密度也会减小一半。
(2)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一样大。
(3)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密度小。
(4)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大。
(5)一块砖的密度是1.5 g/ cm3把它平分成两块,每块的密度是0.75 g/ cm3 。
练习3、根据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思考:密度可应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心得
【板书设计】
三、密度
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定义式:ρ=m/v 变形式:m=ρV ; V=m/ρ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kg/m3
常用单位:g/ cm3
换算关系:1g/ cm3=1×10 3kg/m3
应用:1、计算不便测量的质量和体积;
2、鉴别物质种类。
[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引出物理问题,最后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研究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去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愉快高效的学习。
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性。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基本学习素质和对整堂课的时间的掌握。
教学设计
《密度》——初中物理自主学习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农四师63团中学
祁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