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古代人道主义思想之仁者爱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历: 三岁父亡,家道中落,“吾少也贱,胡能多鄙事”。
(《论语· 子罕》)
十五岁明确学习目的与方向,他学无常师,问礼于 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而不厌,乡 人赞其“博学”。 三十岁开始独立地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 私学,收徒讲学,颜渊、子路、冉伯牛、子贡、冉 有等就是孔子较早的一批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大规模招收学生的教育家。私学的创设,打破 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了当时学术 文化的下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 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即既能辅助统治者施 政,同时也是“志于道”、“谋于道”、能够 “喻义”、讲求道德的人。正因为孔子以培养 “君子”为其教育宗旨,所以他反对“家稼”、 “学圃”这些具体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教育内容以“文、行、忠、信”所谓“四教”为 主,其中“文”即指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的典籍, 而“行、忠、信”都是属于德育教育范围内的。
(2)治民 治民属于官民关系,官民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在 关于忠的论述中,提到官民关系的只有两章。 季康子问曰:“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 劝。”(《为政》)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 渊》) 前者讲治民者怎样才能使人民忠,后者讲治民者要忠。 实际上,这两章都是对治民者的要求。治民者希望人 民忠诚,但要人民忠诚,治民者必须从自身做起,要 孝顺长上,慈爱幼小,当官勤勤恳恳,执行政令忠心 耿耿。
有较广泛影响力的“孔子”电影。仅就题材 而论,有必要对胡玫导演的尝试表示钦佩。 (二)人物形象及对白台词比较忠于历史 扮相方面,周润发的孔子之形象还是令人信服的,不乏“孔子 像”的儒雅、符合孔圣人的传统印象,并且足够高大魁梧,为 影片表现的孔子战场上的勇武事迹打下了基础。 影片中人物的语言,大多可以从《论语》、《礼记》等文献中 找到出处,这些语言大部分都表达了孔子的思想要点。 (三)电影《孔子》中的两段对白含蓄地表达了制片人对当代 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孔子思想当代价值的肯定。 其一,鲁国国君问孔子:“效法齐国如何?”孔子回答说: “齐国是依靠严刑峻法使百姓不敢犯法而获得治国成效。如果 通过教化使鲁国百姓内心正直,那不是更好吗?”鲁国国君深 以为然。 其二,卫灵公接见孔子时,提出自己的一个疑问:“富足的人 已经不少了,为什么国家还是这么混乱难以治理?”孔子回答: “用教化的方法。”
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
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 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 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 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 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八佾》中有一句话: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作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义,那怎么能用礼呢, 怎么能用乐呢,说明什么? 推断:礼由仁生 仁是根本,是灵魂,是内容,而礼则是仁的一 种外在表达,一种实践,一种 形式。
又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推断:仁由礼节 实行仁而成为 “仁者”, 又必须节之以礼。 正如《论语》所说: “礼者,仁道之节文,无仁则礼不兴,无礼则仁道亦 不见,故仁道必以复礼为重”。 也就是说,要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 的顺序去爱人。
教材是经他整理过的《诗》、《书》、《礼》、 《乐》、《易》、《春秋》,即后世所称的“六经”, 还有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因此,他的学生得以发展自己的优长。 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以“言语”著称的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著称的 有冉有、季路,以“文学”著称的有子游、子夏。 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述而》);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但后世一般认为是他整理、 删修或编定了儒家的“六经”,尽管少数学者对此说 法表示怀疑。为了教学上的需要,孔子陆续设置了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门课程,还亲自编订了一些课本。这些课本的材料 都属于古代文献,孔子“信而好古”,因此基本上保 留了这些文献的史事内容与文字风格。当然,任何课 本总会体现教育者的较多意图,孔子正是依据自己的 政治、哲学、伦理、艺术、历史等观点,对大量古代 文献进行筛选,然后才编成新的课本的。
问:孔子的仁包括哪些重要内容呢?
(一)礼——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六年:“出门如
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礼让为国”(《里仁》); “为政先礼,礼者,政之本也”; ——礼,是立身、治国的基础,认为,“礼, 国之干也”。 思考:礼与仁是一个什么关系 ?
杨伯峻先生的译文如下: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
【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 【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至于迷惑,五十岁, 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以 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 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阐述:
(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在《大学》里对此有较详尽的说明: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事上;所恶于前, 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絜”,本来是指用绳子来衡量事物的准则、规则和法 度, “絜矩之道”,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它所表示的 是对别人的理解、尊重、体贴和宽容。 所以孔子又说: “以直抱怨,以德报怨”(《宪问》)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公冶长》) 讨论:如何对待中日关系,适用“恕”吗?
(3)事君: 在关于忠的论述中,孔子对事君论述的非常少,仅有 一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国君只有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忠心地服事君主。 如果国君不依礼使用臣子,那么臣子也没有必要去忠 心服事君主。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 用道义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干脆辞职不干。孔子 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鲁国国君没有依礼向 大夫们分送祭祀的膰肉时,孔子毫不恋栈,毅然挂冠 而去。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 欲,不逾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这句话描述了一 种人生坐标,但是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 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她说:“其实人生有生 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 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 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我们不一定要等到 七十岁,才能达到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 境界。”
2、忠——与人忠 (1)交友: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 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 “与人忠”(《子路》) 你自己想有所建树,就要让别人也有所建树;你 自己想实现理想,要让别人也实现理想,推己及 人,尽心竭力,公而无私。 与人忠,是指待人要真诚专一,诚实守信。
第二讲 古代人道主义思想
仁者爱人
“人道主义” 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
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
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法 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 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人道主义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 用。
学习态度方面,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敏而为学,不耻 下问“(《论语· 公冶长》)再如教育子张以 “多闻阙疑”、“多见阙殆”(《论语•为 政》);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主张要“学而时习之”、“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论语· 为政》)。孔子还主张学无常师,孔 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借 鉴意义。
二、分析课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 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 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 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关于电影《孔子》
2010年,我国著名女导演胡玫拍了一部《孔
子》,虽然韩寒如是评价:“我给《孔子》打 两分。为了周润发之前在《阿郎的故事》中的 精彩演出,鼓励这部电影一分。因为导演是女 性,也鼓励一分。我想说,《孔子》这部电影, 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 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 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 的必要。”
“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
也。”——《礼记· 丧服小记 》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 庸》
一、作者介绍 中文名:孔丘,孔子,仲尼 外文名:Confucius 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形象: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 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 196.8cm厘米。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 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 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 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3、忠与恕的关系 杨伯峻解注:“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
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 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 “忠”与“恕”视作并列的两个概念来理 解,“忠恕之道”即“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朱熹说:“尽己谓忠,推己谓恕”,“忠”是对自己的 要求,而“恕”是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忠”是 对仁德体验之后主体所具有的精神和境界,而 “恕”则是对仁道的具体实施。
(三)爱人 “人的发现”
——郭沫若
1、爱亲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
五十岁以后,踏上了从政的道路。曾在鲁国担任过中 都宰、司空(主管工程建筑)、司寇(主管司法刑 狱)、相事(以相礼资格参加当时的国君会议)等。 五十五岁时,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弃官出 走,带着其弟子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 郑、蔡诸国之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 张,可结果是处处碰壁,颠沛而不得其志。 六十八岁时,结束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重 回鲁国,初鲁哀公和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起 用。晚年从事教育活动之外,潜心于夏、商、周三代 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七十三岁时,因病逝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