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论】(149)临卦六爻的天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道论】(149)临卦六爻的天干
【易道论】(149)临卦六爻的天干
我们曾指出蛊卦变临卦是一次特殊的卦变,蛊卦是怎样变临卦的呢?原来是以蛊卦的二爻与四爻为轴,初三上五这四个爻构成的圆圈做了一个逆时针90°的旋转,蛊卦的三爻就来到了初位。
由于按照人道蛊卦不是发展到上爻再返回来充当初爻,所以我们把这种卦变形式也叫“中道而返”式。
蛊卦的天道是庚甲辛己癸壬,“先甲三日”之辛变成“后甲三日”之丁,丁就是临卦的“大君”,临卦的天道则是丁甲丙己戊乙。
以上临卦的纳甲是从蛊卦导出的,其实从临卦的卦辞与爻辞我们也可以找出临卦的天道,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把临卦的卦辞与爻辞录出:
临: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
初、咸臨,貞吉。
二、咸臨,吉,無不利。
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四、至臨,無咎。
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上、敦臨,吉,無咎。
从爻辞中可以看出,临卦六个爻都有“临”字,但“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临”,这是主动的一方,包括初爻与二爻;另一类就是三、四、五、上爻,这是被动的一方,也可以叫“被临”。
表面上看,初与二是两个阳爻,三四五上是阴爻,按照爻序,初二要渐次向上发展,所以初二为“临”,三四五上为“被临”,传统易学有的把这叫做“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其实事
情没有那么简单。
初与二都曰“咸临”,但“咸”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三四五上虽然都是“被临”,但被临的情况也不一样,这只有一个爻一个爻的分析。
初谓“咸临”,这是因为初是“大君”,是整个卦的“重心”、“基础”,是它支撑着卦体,承受着上面诸爻的“压力”,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所以叫“咸临”,“咸”者,皆也,全也。
在卦体失衡的条件下,初爻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卦体的稳定,所以爻辞的断语为“贞吉”,“贞”是稳固、静止的意思,不是算卦才吉祥。
二爻也谓“咸临”,这不仅因为它是个阳爻,更因为它也有“皆”有“全”的作用,除了“皆”、“全”,还有一个“感”即感应的作用。
在一个卦中,什么样的爻才兼有“皆”、“全”和“感”的作用呢?这只有甲和己,原筮卦为甲,复筮卦为己,临在卦序中排在第19位,是个原筮卦,所以我们断定临二一定是甲是天元,它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加上本身是个阳爻,有极大的喷发力,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也能够使对立方产生感应。
所以爻辞说是“吉,無不利”,与初爻的区别是不讲稳定或静止,所以没有“贞吉”的说法。
与二爻相对待的是四爻,二爻为甲,则四爻必为己,己在这个卦中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是临卦真正的终结阶段,所以爻辞说是“至临”,也就是“临”到此为止,达到了极致。
知道了临二为甲,临四为己,不等于知道其它四个爻的天干。
其它四个爻的天干是这样得来的:上爻为“敦臨”,“敦”就是敦促,上爻与初爻在空间或时间上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敦臨”一定是敦促二爻光临,能够敦促天元甲光临的爻只有乙,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上爻为乙。
上爻为乙,则初爻必为丁。
余下三爻为丙,五爻为戊,这就比较简单了。
二爻为甲为阳,三爻为丙为阴,由二至三合乎人道,照理说这是一个“匪寇婚媾”,但却是不合时宜,所以三爻辞为“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这就是蛊上那个“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爻的一个结局,兵临城下,如之奈何?
五爻与初二在空间上都有直接联系,与初爻更有时间上的直接联系,所谓“知临”,就是知道“大君”即将光临。
“咸、甘、至、知、敦”这些字历经数千年,今天的中国人并不陌生,也不应该有什么歧义,一个小学的语文老师也能把这些字义说清楚,但我们有的易学家却把“咸”说成是“感化”,把“甘”说成是“甜言蜜语”,把“至”说成是“下”,把“知”说成是“睿智”,把“敦”说成是“敦厚”,产生这些谬误的根源就是不懂得卦体和易道,如果知道卦体是一个球体,知道易有三道,也许就不会做出这样的误解了。
现在我们可以说说五爻的“大君之宜”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五爻不是“大君”,也不是宜于成为“大君”,而是适宜“大君”的发展,有人把“大君之宜”解释为“大君之所需”这还是比较贴近的,五爻确实是“大君”发展(征伐、接济等)的合适空间,又有合适的机遇。
为什么五爻适宜“大君”的发展呢?这再看看临卦的形势也就清楚了,临卦卦体失衡,二爻有迫初之势,这就是说,蛊卦中的“父之蛊”到了临卦还没有完全解除,但二对初的威胁已不严重,原因是二为甲,初为丁,自甲不能直接至丁,何况初爻也是一个阳爻,有一定实力,这和蛊初是不一样的。
二爻不能至初,但是初爻也不能至二,原因是自丁也不能直接至甲,更何况二也是个阳爻,所以临初虽曰“咸临”,但却是不能践履人道或者说是“君子之道”的。
初爻发展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至四,这合乎地道,但容易给二爻以可乘之机;再一个就是五爻,三爻与五爻互衡,表面上看是势均力敌,但实际上三占有天
时的优势,三是初的“配主”,五是初的“夷主”。
假定增加五爻的量,那么五就可以占有地利,这样就会加强初对三的抗衡能力。
所以初爻向五爻方向的适度发展,既是初爻的最佳选择,也是为了更加稳定。
五爻增加了实力,当然也是吉祥的。
如此看来,“大君”的使命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稳定,再一个就是发展。
对于“执政者”而言,稳定就是长治久安,没有哪一个执政者愿意“短命”;但是如果一味地谋求稳定而不图发展,那么也就很难保持稳定。
为什么要说适度发展呢?这是因为发展要以稳定为前提、为基础,不顾及稳定的“发展”,对执政者而言可能要造成政权的丧失。
假定临初只顾向五“发展”,五爻变成阳爻,初爻变成阴爻,那么卦体就会变成“坎卦”,强大的二与五就会来争夺初位,这就意味着动荡。
当然二与五也在变化,能够取代临卦“大君”地位的也不是这两个爻,临卦辞的“至于八月有凶”指的就是这个趋势,这也可以说是一个预测,但这种预测与算命先生们的“预测”是根本不同的,这种预测是建立在对客观形势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也可以说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研究“大君”产生的条件是有意义的,研究“大君”倒台的原因也许更有意义。
临卦为什么“八月有凶”呢?到底谁能“即鹿”、“问鼎”?这个问题因涉及历法,比较复杂,以后我们再专门探讨。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经文中的“大君”与“天子”、“帝”、“王”等不是一码事,“天子”、“帝”、“王”等虽然地位特殊,但一般是不执政的,执政的任务就落在“大君”身上,“大君”是乙,也可能是丙是丁是戊,但一定是在原筮卦的初位,所以这个初位也就是“君位”,传统易学把“君位”定为五位是错误的,九五不是什么“至尊”。
倒是老子说得明白,那就是善下之的“百谷王”、是受国之垢的“社稷主”。
研究周易反映的政治体制也是一篇大文章,这里
我们只是说一点,那就是这种体制,既是“诸侯分封制”,又是“君主立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