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善问,进学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学善问,进学之道
善学善问,进学之道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教他的)老师通常比较安闲,而且取得的效果是双倍的。

(而这些成果)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不善于学习的人,(他的老师)勤奋却没什么效果,而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善于提问的老师(提问时) 就象要伐下坚硬的树木,先从容易的开始,然后再伐它的坚硬的枝节,等到一定的时候,(树木)就会迎刃而解。

不善于提问的老师与此相反。

(老师)善于回答提问的人)就好象撞钟一样,(你)用小力气叩击钟,那么就给你小的鸣响,(你)用大的力气叩击钟,那么就会有大的鸣响。

从容地叩击钟,它也会给你从容的鸣响之声。

不善于回答(提问的人)与此相反。

这些都是进学的方法。


感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从学生的层面阐释了做老师的不同之处。

同样一名教师,教一个“好班”与教一个“差班”差别不可谓不大。

学生成绩不好,本来就是个基础问题,而在你所教导下,还是没学会如何学习,结果就算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的成绩一样上不去。

他还会因此埋怨你怎不教他“终南山捷径”。

现在这个时代,浮躁者多于冷静者,他当然不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自然归罪于老师。

从这个层面讲,教上了一个“不会学习”的班级,只会吃力不讨好。

但教上了会思考会学习
的学生,你就幸福了。

你能很轻松地解答他的问题,他也能从你的解答中举一反三,悟出很多你话外的道理,以后的事你就不用做了,因为他自己会去找书看啊。

语文的学习很多都是在课堂外的,他在寻找,他在思考,他在总结,他在印证。

最后,他发觉,老师真是厉害,一语中的啊,于是,他愈是对你顶礼膜拜。

从这个层面讲,教上了一个“会学习”的班级,会让你很有成就感。

然而,“善学”之人通常不是天生就“善学”。

他的“善学”是由于老师的“善问”。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善于提问的老师常常会先易后难,层层引导,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

这种效果叫“势如破竹”啊。

学生常常得到“善问”的引导,自己又能思考问题,就会慢慢成为“善学”之人。

可见,在学生的成长中,老师的“善问”是关键。

这个老师,不是单指学校的老师,更指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不是单指某个老师,而是指从学生上学开始的任一老师。

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善问”的父母培养(这是最重要的),在求学的时候又不断遇到“善问”的老师,那么,他就一定是“善学”的人。

所以,“善学”者之所以善学,父母的功劳大矣。

综上观之,结论有三:
一、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千万别以为自己不重要。

牢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再好的老师也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启蒙阶段的重要地位。

作为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从小就对他进行启发式教学,从小就“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

二、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面对所教学生,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泰然。

他们的“善学”与“不善学”,是“日久而成”的,有家长的教育、从小到大的老师的教育各种因素在里面,到高中阶段,已形成一种个性,一种习惯。

所以,他成绩好,你不必沾沾自喜;他成绩不好,你也不必黯然神伤。

如此,在从教生活中,就能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超脱,多一份幸福。

三、新课程标准已出台,关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在当今教育界争论得如火如荼,不亦乐乎。

我认为不妨“复古”,
向古人学习,勇敢拿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