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
汪曾祺
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以为这写得很美。
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了。
”这写得非常真实。
“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
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大概还没有一个人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
《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
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
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
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
一次是: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
又一次: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
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以为写得很贴切。
“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下来也可以。
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
记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
“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
“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
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
(选自《岁朝清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文章标题是“自铸新词”,请你结合全文概括“新词”有哪些特点?
(2)以下哪种情境引用“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这句话最贴切?()
A. 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站在城市高楼顶层远眺,我吸一口空气,觉得心旷神怡。
B. 放学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经过努力,我们队终于获得胜利,我感慨万千。
C. 闲来无事,我翻看小学毕业合影和留言簿,忽然想起往事,勾起了很多美好回忆。
D. 和爸妈在外地旅游时,我参观了很多名胜古迹,饱尝了当地美食,非常满足。
(3)有人认为文章开头举例太多,最后一个《高老夫子》语言的例子可以删掉,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4)文中作者举了自己写作时用词的例子,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文诗的意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2)C
(3)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
《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
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4)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可信度,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解析】【分析】(1)结合全文内容做仔细分析。
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说明“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
沈从文《边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说明平常的字眼也包含深层内涵。
“我”的一些创作则说明“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等。
(2)“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意思是,事物虽然没有了,但影响或精神或一些情感方面的东西还留存着。
时光已经过去,但回忆仍在。
因此选择C。
其它几项分析不正确。
(3)本题首先要读懂《高老夫子》语言例子的大意,然后需要结合文章主旨来完善答案。
如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同意。
《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从独创语言需要细致观察或带点散文诗的意味的角度分析,这个例子更不能去掉。
(4)本题要联系主旨和上下文具体内容答题。
首先要读懂引用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什么例子,然后结合文章所论述的观点,谈这些例子的必要性。
如这些例子从内容上讲,说明运用这样的方法的明显效果,增强文章真实性和可信度,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中心观点。
故答案为:⑴①“新词”需要写得非常真实,用词妙绝,味道极佳,如屠格涅夫的“庄重”和高老夫子的例子;②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包含深层内涵,比如沈从文《边
城》里的“懒懒的”“很自负”的对比,鲁迅的“铜丝”的比喻,《高老夫子》“酱在一起”方言的运用,加入修辞等艺术手法;③明确表达观察到的印象,独创平凡而贴切的语言,有些散文诗的意味,如“我”的一些创作。
⑵C
⑶不同意,每个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铸新词”的特点,或者指明方法的。
《高老夫子》强调的是方言的运用,更为妙绝,极具味道,与之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后面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都不一样。
加入这个例子可以更完整点出“新词”的特点,删去之后会欠缺角度,同时也为表达主旨,独创语言要细致观察,带点散文诗的意味蓄势。
⑷引用自己写作的例子,一方面与上文名家的事例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起到美化表达,增强内涵的效果,以自己的事例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文章真实性,可信度,还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引出下文“作家要养成观察生活细致”“文章里带点散文诗”的主旨。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考生要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的理解,能从文章中发现答案,并且进行准确的概括。
⑵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知晓句子的含义,对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找出贴切的选项。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考生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分析所举事例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印证自己的观点。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的具体内容,结构上要注意所在文章的位置。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精读《朝花夕拾》相关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语段一: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远房的叔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语段二: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
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语段三: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心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语段四:“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认真阅读以上四个语段,请分别概括童年鲁迅遭遇到了哪些事?
(2)从上题归纳的这些事中可看出童年小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语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语段二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
某社区为宣传“孝文化”,计划在社区墙面绘制《二十四孝图》。
假设你是社区一员,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结合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向社区反馈你的意见。
【答案】(1)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
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
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四个语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儿童教育存在的弊端。
从四个语段中可以看到大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割裂的,大人并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无法获得平等对待。
想要一本《山海经》却无人关心,想要解决个问题却受到老师的呵斥,想要看场五猖会却要背无法理解的书。
而那时的儿童读物也非常稀缺,因此,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以至于看到“恶鬼一般的魁星像”也天天看不厌。
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共同思考儿童教育问题。
(4)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
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
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解析】【分析】(1)语段一出自《阿长与〈山海经〉》,写我对《山海经》;的渴慕;语段二出自《二十四孝图》,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写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语段三出自《五猖会》,此篇写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语段四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向先生请教问题,却遭到先生的呵斥。
(2)本题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语段四,我向先生请教问题,看出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语段三,五猖会,是鲁迅少年的时候绍兴一个民间节日,小鲁迅很高兴地要去看会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要他背书。
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四个语段都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长大后的鲁迅对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小孩子爱看有趣的书,却无人关心理会;爱看庙会,父亲却要他背无法理解的书;有疑问想问老师,却受到老师的呵斥。
读不懂的书,枯燥的要死,孩子喜欢的书非常稀缺,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被塾师发现要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
成年之后的鲁迅回忆往事,一方面是对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眷恋,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鄙陋之处。
(4)在《二十四孝图》中,对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批判。
所以要肯定“孝”,而且能讲到摒除虚伪残忍的孝道,还要能够讲到符合人性的孝。
句子通顺流畅即可。
故答案为:(1)我无法获得心爱的《山海经》;我为那时儿童读物的单调乏味感到悲哀;父亲让我背书,我很不情愿我向先生请教问题,遭到先生的呵斥。
(2)小鲁迅是一个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很强的孩子。
这可以从他向老师请教未知的问题和喜欢画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山海经》可以看出。
从语段二中他不喜欢压抑童心的单调的儿童读物和不喜欢父亲在他想去看五猖会而让其读书中可见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受拘束的天性。
(3)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成年之后的大鲁迅如何审视自己的童年时光呢?请结合四个语段从不同的角度谈谈鲁迅对童年时所受教育的反思。
(4)我认为在社区墙面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活泼的形式走近人们的生活。
然而盲目照搬《二十四孝图》,是不可取的。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能够引导人们孝亲敬老,但也应该摒除《二十四孝图》那些虚伪残忍的所谓孝道,违背人性的孝道,而应该赋予“孝”以现代意义。
孝顺父母是天然的情感所系,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彼此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亲子血缘关系的情感是无须强调,天然存在的。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根据提问,从文中可以得到买不到书、童年读物令作者感到悲哀、父亲逼着背书、遭到先生对作者提出问题时的呵斥。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阅读语段可知,作者童年时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向往自由,渴求新知。
(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四个语段虽然描写的事情不同,但都反映了当时儿童教育存在的陋习,而且大人与孩子的内心世界是隔绝的,所以,孩子的世界是孤独而又枯燥乏味的。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
《二十四孝图》是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其中宣扬的虚伪残忍、违背人性的孝道是不可取的,所以“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良的一面,但凡事都有一定的度。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梯子
①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
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外。
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②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下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爸爸看了看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
③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
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④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
’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
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入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
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
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
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
”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⑤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⑥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
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
他脸上的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
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
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⑦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⑧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⑨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
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
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
他把掉到他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⑩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
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⑪爸爸笑出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⑫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⑬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
笑——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3)“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为什么“比刚才还要疑惑”?
(4)请结合内容分析文章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
【答案】(1)惊愕;疑惑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儿子又红又青的脸色,表现了他的惊恐之情。
(3)是因为之前对听到“那个爸爸说接却没接”感到不能理解,现在对“自己的爸爸说不接却接了”,更不能理解。
(4)爱儿子;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地教育儿子;是一位具有难得的理性的爱的父亲。
【解析】【分析】(1)这题干明确要求用文中词语作答。
当儿子刚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时,“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
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当爸爸讲完故事后让他从梯子上跳下来时,“他脸上的惊愕的表情”;当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被爸爸接住后,“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
(2)这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刻画了当儿子听到爸爸让他从梯子上跳下来时脸上的神态和内心的惊恐。
(3)回答这道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比刚才还要疑惑”表明儿子刚才有过疑惑,这次比刚才更严重。
根据语言环境我们知道,刚才的疑惑是对爸爸讲的故事中那位父亲欺骗儿子的不理解;后边的疑惑则是对父亲欺骗自己的不理解。
(4)从爸爸让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可以看出是一位有教育智慧的父亲;从爸爸接住儿子可以看出爸爸的理性,对儿子的关爱。
故答案为:⑴惊愕、疑惑
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儿子又红又青的脸色,表现了他的惊恐之情。
⑶是因为之前对听到“那个爸爸说接却没接”感到不能理解,现在对“自己的爸爸说不接却接了”,更不能理解。
⑷爱儿子;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地教育儿子;是一位具有难得的理性的爱的父亲。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的要求,在文章找到关键语句或词语进行回答,本题难道不对,考生主要细心能够完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掌握对句子赏析的方法,结合句子的特点选取好赏析的角度,注意对句子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把握。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语句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注意文中对人物形象描写的语句和事件的分析。
4.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绕过以往曾是马场的大旷野,爬上小坡傍着一棵苍老的榆树坐下小憩。
可以望见这三年多来经常走、现在对它无限眷念的背路。
一周两日去学校教书,就走这条鲜为人知,既没有红灯叫你停,也没有“瓶颈”叫你等,却是充满了柳暗花明的景色的十里路。
刚入春,这里先出现嫩绿的小蕾,沁心。
刚入夏,这里绿叶阴蓊,遮住从________空直射下来的阳光,清神。
刚入秋,这里是一片画笔画不出来的秋叶的各种层次的红颜,醒目。
刚入冬,这里是雪花织成的委婉的洁白飘带,任你的车轮为它印上两道黑边,趁心。
三年多,不知。